蔡邕博识爨桐声,君背负,只此是。

随车娘子宋代〕《天仙子·别酒未斟心先醉

别酒未斟心先醉。忽听阳关辞故里。扬鞭勒马到皇都,三题尽,当际会。稳跳龙门三级水。天意令吾先送喜。不审君侯知得未。蔡邕博识爨桐声,君背负,只此是。酒满金杯来劝你。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博识爨桐背负只此

蔡 cài《國語辭典》

蔡 [ cài ]

  1. 野草。《说文解字·艸部》「蔡」字·清·段玉裁·注:「草生之散乱也。」《文选·左思·魏都赋》:「蔡莽螫剌,昆虫毒噬。」
  2. 大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武仲自邾使告臧贾,且致大蔡焉。」唐·元稹〈芳树〉诗:「清池养神蔡,已复长虾蟆。」
  3. 国名。周代诸侯国之一。故址约位于今大陆地区河南省新蔡、上蔡、汝南一带。
  4.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蔡墨。

蔡 [ sà ]

  1. 流放、放逐。《左传·昭公元年》:「周公杀管叔而蔡蔡叔,夫岂不爱,王室故也。」晋·杜预·注:「蔡,放也。」
邕 yōng《國語辭典》

邕 [ yōng ]

  1. 周围被水环绕的都城。《说文解字·巛部》:「邕,邑四方有水自邕成池者是也。」
  1. 堵塞。《集韵·上声·肿韵》:「壅,堨塞也。或作邕。」《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长平馆西岸崩,邕泾水不流。」同「壅 」。
  1. 和乐的。《汉书·卷五八·儿宽传》:「上元甲子,肃邕永享。」唐·颜师古·注:「邕,和也。」《晋书·卷八八·孝友传·桑虞传》:「虞五世同居,闺门邕穆。」
博识(博識)bó shí
(1).学识广博。《子华子·晏子》:“昔先大夫 随武子 之在位也,明睿以博识, 晋国 之雋老也。”《南史·裴松之传》:“时人服其博识。”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海上渔人得一鐸,击之声如霹靂,问博识者云, 始皇 驱山鐸也。” 鲁迅 《野草·雪》:“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
(2).指学识渊博的人。 宋 岳珂 《愧郯录·先庙后郊》:“折衷古今,以俟博识。”
(3).通晓。 鲁迅 《而已集·谈所谓“大内档案”》:“ 胡先生 原是南菁书院的高材生,不但深研旧学,并且博识前朝掌故的。”
(4).增广见识。 鲁迅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在赏玩者却只以为世间有这一类人物,聊资博识,或满足好奇心而已。”  ——《漢語大詞典》
爨桐 cuàn tóng
(1).谓焚烧桐木为炊。事本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三:“ 吴 人有烧桐以爨者, 邕 ( 蔡邕 )闻火烈声,曰:‘此良材也。’因请之,削以为琴,果有美音。”后以“爨桐”指遭毁弃的良材。 唐 顾非熊 《冬日寄蔡先辈校书京》诗:“惟君知我苦,何异爨桐鸣。” 前蜀 韦庄 《同旧韵》:“但埋 酆 狱气,未发爨桐音。”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八》:“世非无爨桐之患而患无 蔡邕 。”
(2).指焦尾琴。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二十:“有絃即弹,有孔即吹,不独柯亭、爨桐也。”  ——《漢語大詞典》
声 ( 聲 ) shēng
声 [ shēng ]
  1.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音。~带。
  2. 消息,音讯:~息。不通~气。
  3.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明。~辩(公开辩白)。~泪俱下。~嘶力竭。
  4. 名誉:名~。
  5. 音乐歌舞:~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色。
君 jūn《國語辭典》

君 [ jūn ]

  1. 封建时代一国之主。如:「君王」、「国君」。《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2. 主宰者。《老子·第七○章》:「言有宗,事有君。」三国魏·王弼·注:「君,万物之主也。」
  3. 封号。如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4. 称谓:➊ ​ 用以尊称父祖辈。如:「家君」、「严君」。汉·孔安国〈书经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➋ ​ 妻妾称自己的丈夫为「君」。如:「夫君」、「郎君」。《礼记·内则》:「君已食,彻焉。」汉·郑玄·注:「凡妾称夫曰君。」➌ ​ 对人的尊称。如:「诸君」、「胡君」。《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君勿言,吾私之。」➍ ​ 对他人母亲或妻子的尊称。如:「太君」、「细君」。
  5. 姓。如明代有君助。
  1. 统治。《韩非子·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背负(背負)bēi fù
(1).背靠着或对着;后面对着或靠着。《庄子·逍遥游》:“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清 王士禛 《居易续谈》:“寻憇古佛刹,紺碧何辉煌;背负诸墓碣,封树皆貂璫。” 沙汀 《一个秋天的晚上》:“这是一个冷僻的所在,背负着大山,前面又是湍激奔腾的河流。” 康濯 《水滴石穿》第二章:“是有一个人恰恰背负着太阳的光彩,直向他们走来。”
(2).背弃;违戾。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初刻拍案惊奇》卷十:“﹝ 金声 ﹞曾将亲女 金氏 许 元 子 程寿 为妻,六礼已备,詎恶远徙 台州 ,背负前约。” 清 曾国藩 《何君殉难碑记》:“ 李兆受 者,故反侧持两端,感君忠勤,不忍遽背负。”
(1).用肩背驮。《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五:“ 郑蕊珠 那晚被 徐达 拐至后门,推与二人……那些后生背负着,只是走。”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有冈峦泥滑不可行者,必背负经略而过。” 冯雪峰 《苦力父子》:“他们的工作是用自己的肩和背,替商人从码头上把非常沉重的一大包一大包的货物背负到堆栈里去。” 巴金 《家》二二:“大家把枪提着,拿着,掮着,背负着。”
(2).犹担负。 夏衍 《〈夏衍选集〉代序》:“现在的 中国 知识分子大部分出身于背负着‘太痛苦了的遗产’的小资产阶级。” 王愿坚 《后代·妈妈》:“除了一个共产党员在狱中所可能受到的刑罚和折磨以外,我还背负着另一层痛苦:孩子怎样了。”  ——《漢語大詞典》
只此 zhī cǐ
仅此;就此;唯有这样。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一领白衫又不中穿,夜拥孤衾三幅布,昼欹单枕是一枚甎:只此是家缘。”《水浒传》第八十回:“既承如此相款,深感厚意,只此告回。” 冯善骥 等《郑成功》第三五章:“客商小贩无奈,只得在他身上暗中使银子,上下打点,只此方能幸免无事。”  ——《漢語大詞典》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1.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2. 事情。如:「国是」。
  3. 姓。如唐代有是光。
  1.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2.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3.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4.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1.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1.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1.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1.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