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除九天来,邮传三日至。

曾丰宋代〕《瑞芝堂

太空生两仪,群有函一气。
飞走动植中,往往有常类。
凡与常类殊,疑类复疑异。
缙云开国公,来摄飞挽事。
乘闲携家人,纵步至台治。
三杯晚酣风,一笑春盎地。
夜阑堂左楹,蒸出芝茁蒂。
人不惯见芝,疑信初异议。
诏除九天来,邮传三日至。
笑开芝函看,默与芝事契。
始摄今即真,虽疑亦云瑞。
那知瑞在人,小物未为贵。
我公胸次宽,始与天地似。
所临和气俱,万汇一一遂。
江湖淮浙闽,两稻多不穟。
广东十四州,乐国逢稔岁。
{左禾右罢}稏万里黄,厥瑞吾骇视。
煌煌楹上芝,兹特瑞之细。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诏除九天邮传三日

诏除(詔除)zhào chú
诏命拜官授职。《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王粲 ﹞年十七,司徒辟,詔除黄门侍郎,以 西京 扰乱,皆不就。” 宋 刘攽 《贺知府某侍读启》:“向者叨被詔除,出分郡组,治任戒道,怀謁诣辞。” 清 吴伟业 《送何省斋》诗:“读书入中祕,父子被詔除。”  ——《漢語大詞典》
九天 jiǔ tiān
(1).谓天之中央与八方。《楚辞·离骚》:“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脩之故也。” 王逸 注:“九天谓中央八方也。” 汉 扬雄 《太玄·太玄数》:“九天: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睟天,六为廓天,七为减天,八为沉天,九为成天。”按,《吕氏春秋·有始》谓天有九野: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顥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曰阳天。
(2).谓天空最高处。《孙子·形篇》:“善攻者,动於九天之上。” 梅尧臣 注:“九天,言高不可测。” 唐 李白 《望庐山瀑布》诗之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明 宋濂 《文原》:“九天之属,其高不可窥;八柱之列,其厚不可测。” 毛泽东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词:“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鱉。”
(3).指宫禁。 唐 王维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诗:“九天閶闔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唐 杨巨源 《圣寿无疆词》之九:“晴光五云叠,春色九天深。” 唐 王涯 《宫词》之七:“为看九天公主贵,外边争学内家装。”
(4).指帝王。
(5).神名。《史记·封禅书》:“ 九天 巫,祠 九天 。” 司马贞 索隐:“《孝武本纪》云‘立 九天庙 於 甘泉 ’。《三辅故事》云‘ 胡 巫事 九天 於 神明臺 ’。”  ——《漢語大詞典》
来 ( 來 ) lái
来 [ lái ]
  1.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相对:~回。~往。过~。归~。~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2. 从过去到现在:从~。向~。
  3.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
  4.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头猪。
  5. 做某个动作:胡~。
  6.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动脑筋。
  7.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
  8.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
  9. 表示发生:暴风雨~了。
  10.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音质好,二~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11.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桂花香。
  12. 表示语气,归去~兮!
  13. 姓。
邮传(郵傳)yóu chuán
(1).传舍,驿馆。 宋 王禹偁 《商於驿记后序》:“ 吴 、 越 、 江 、 淮 、 荆 、 湘 、 交 、 广 ,郡吏上计,皇华宣风,憧憧往来,皆出是郡,盖半天下矣。故邮传之盛,甲於它州。” 元 周权 《宵征》诗:“野路无邮传,迢迢第几程。” 清 赵翼 《送邑侯高松亭调任宿迁》诗:“邮传连三省,漕渠过万艘。”
(2).借指驿丞、驿吏等人员。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此等朝辞禁门,情态即异,暮宿村县,威福便行,驱追邮传,折辱守宰,公私劳扰,民不聊生。”
(1).转运官物,传送文书。《新唐书·崔衍传》:“州部多巖田,又邮传剧道,属岁无秋,民举流亡,不蠲减租额,人无生理。”《宋史·王全斌传》:“邮传不通者月餘, 全斌 等甚惧。”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荔枝之祸》:“邮传者疲毙於道,极为生民之害。”
(2).传播,口耳相传。 唐 柳宗元 《与裴埙书》:“有喙有耳者,相邮传作丑语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宝》:“遂貌其呆状,相邮传作丑语,而名之‘孙痴’。”  ——《漢語大詞典》
三日 sān rì
(1).三天。《易·蛊》:“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2).一个月的第三天。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二月三日, 丕 白:岁月易得,别来行復四年。”
(3).指三月三日上巳节。 晋 潘尼 《三月三日洛水》诗:“聊为三日游,方驾结龙旂。”  ——《漢語大詞典》
至 zhì《國語辭典》

至 [ zhì ]

  1. 到达、来到。《论语·子罕》:「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1. 大、完善。《孝经·开宗明义章》:「先王有至德要道。」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1. 极、甚。《吕氏春秋·杂俗览·为欲》:「天子至贵也,天下至富也,彭祖至寿也。诚无欲,则是三者不足以劝。」《文选·李密·陈情表》:「今臣亡王国贱俘,至微至陋。」
  1. 表示转折的语气。《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1. 二十四节气之一。如:「冬至」、「夏至」。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