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略六韬付掷捐,中庸大学归含咀。
曾丰〔宋代〕《清江何子发自荆湖宣抚幕客罢归过我晋康投诗索报勉意塞请》
南北新来寻旧盟,江淮襄汉又休兵。召还开府诸元帅,谢遣游谈几老生。
背上琴声忠愤激,腰间剑气血冤腥。
君不见老范相知小相沮,横渠自反高自许。三略六韬付掷捐,中庸大学归含咀。
未遑尽发千古圣道机,犹不失为一代士宗主。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三略 sān lüè
古兵书名。相传为 汉 初 黄石公 作,全书分上略、中略、下略。《隋书·经籍志三》有《黄石公三略》三卷,已佚。今存者为后人依托成篇,收入《武经七书》中。亦以泛指兵书及作战的谋略。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 张良 授 黄石 之符,诵《三略》之説,以游於羣雄。” 唐 虞世南 《出塞》诗:“上将三略远,元戎九命尊。”《西游记》第三一回:“猴王铁棍依《三略》,怪物钢刀按《六韜》。” 傅敷 《次韵和湘荃梦蘧》:“不须鸿宝谈《三略》,且共《蟫篇》笑四痴。” ——《漢語大詞典》
六韬(六韜)liù tāo
亦作“ 六弢 ”。
(1).兵书名。旧题 周 吕望 撰。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卷。《庄子·徐无鬼》:“吾所以説吾君者,横説之则以《诗》《书》《礼》《乐》,从説之则以《金板》《六弢》。” 成玄英 疏:“《金版》《六弢》,《周书》篇名也,或言祕讖也。本有作韜字者,随字读之,云是 太公 兵法,谓文武虎豹龙犬六弢也。”
(2).后世用以指称兵法韬略。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序》:“法奇於三略,义秘於六韜。”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送刘恭父趋朝》词:“金版六韜初试,烟歛山空迥,低草见牛羊。” 明 汪廷讷 《种玉记·荐甥》:“你精三略,諳六韜, 养由基 穿杨技高。” ——《漢語大詞典》
(1).兵书名。旧题 周 吕望 撰。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卷。《庄子·徐无鬼》:“吾所以説吾君者,横説之则以《诗》《书》《礼》《乐》,从説之则以《金板》《六弢》。” 成玄英 疏:“《金版》《六弢》,《周书》篇名也,或言祕讖也。本有作韜字者,随字读之,云是 太公 兵法,谓文武虎豹龙犬六弢也。”
(2).后世用以指称兵法韬略。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序》:“法奇於三略,义秘於六韜。”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送刘恭父趋朝》词:“金版六韜初试,烟歛山空迥,低草见牛羊。” 明 汪廷讷 《种玉记·荐甥》:“你精三略,諳六韜, 养由基 穿杨技高。” ——《漢語大詞典》
付 fù《國語辭典》
付 [ fù ]
动- 授予、交给。如:「交付」、「托付」。《汉书·卷九二·游侠传·原涉传》:「具记衣被棺木,下至饭含之物,分付诸客。」
- 支出钱财。如:「付款」、「付帐」、「缴付」。
- 量词。计算成组成套物品的单位。如:「一付眼镜」、「两付碗筷」。通「副」。
掷 ( 擲 ) zhì
掷 [ zhì ]
- ◎ 扔,投,抛:投~。弃~。~远。
捐 juān《國語辭典》
捐 [ juān ]
动- 舍弃、抛弃。如:「为国捐躯」。《说文解字·手部》:「捐,弃也。」《楚辞·屈原·九歌·湘君》:「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文选·李陵·答苏武书》:「宁有背君亲 、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 除去。《字汇·手部》:「捐,除去。」《孟子·万章上》:「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
- 奉献财物帮助别人。如:「捐献」、「募捐」、「捐款救灾」、「捐粮赈济」。
- 旧时称以金钱买得官职。如:「捐官」。《红楼梦·第一三回》:「贾珍心中打算定了主意,因而趁便就说要与贾蓉捐个前程的话。」
- 人民向政府缴纳的税金。如:「房捐」、「地捐」、「税捐」。
中庸 zhōng yōng
(1).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唐 柳宗元 《祭吕衡州温文》:“洎乎获友君子,乃知适於中庸,削去邪杂,显陈直正。” 明 姚士麟 《见只编》卷中:“但恐违中庸,行怪不可率。”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判其曲直,辨其诚伪,校其得失,衡其是非,必可修一中庸之道。”
(2).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 鲁迅 《华盖集·通讯》:“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
(3).中等;平常。《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唐 刘知几 《史通·品藻》:“上智、中庸等差有叙。”
(4).指中等、平庸的人。《文选·贾谊〈过秦论〉》:“材能不及中庸。” 李善 注:“言不及中等庸人也。”《晋书·高光传论》:“下士竞而文,中庸静而质。”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三阶》:“言人有三等,贤、愚、中庸。” ——《漢語大詞典》
(2).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 鲁迅 《华盖集·通讯》:“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
(3).中等;平常。《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唐 刘知几 《史通·品藻》:“上智、中庸等差有叙。”
(4).指中等、平庸的人。《文选·贾谊〈过秦论〉》:“材能不及中庸。” 李善 注:“言不及中等庸人也。”《晋书·高光传论》:“下士竞而文,中庸静而质。”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三阶》:“言人有三等,贤、愚、中庸。” ——《漢語大詞典》
大学(大學)dà xué
(1).泛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学院、综合性大学等。如: 小王 上大学了。
(2).特指多科系的高等学校,一般设有哲学社会科学(文科)和自然科学(理科、工科)方面的各种专业。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
太学。《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大戴礼记·保傅》:“束髮而就大学,学大蓺焉,履大节焉。” 卢辩 注:“大学,王宫之东者。束髮,谓成童。”《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邑。” ——《漢語大詞典》
(2).特指多科系的高等学校,一般设有哲学社会科学(文科)和自然科学(理科、工科)方面的各种专业。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
太学。《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大戴礼记·保傅》:“束髮而就大学,学大蓺焉,履大节焉。” 卢辩 注:“大学,王宫之东者。束髮,谓成童。”《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邑。” ——《漢語大詞典》
归 ( 歸 ) guī
归 [ guī ]
- 返回,回到本处:~国。~程。~侨。~宁(回娘家看望父母)。~省(xǐng )(回家探亲)。~真反璞。
- 还给:~还。物~原主。
- 趋向,去往:~附。众望所~。
- 合并,或集中于一类,或集中于一地:~并。~功。~咎。
- 由,属于:这事~我办。~属。
- 结局:~宿(sù)。
- 珠算中一位除数的除法:九~。
- 古代称女子出嫁:“之子于~,宣其室家”。
- 自首。
含咀 hán zuǐ
衔在口中咀嚼。比喻品味。《梁书·昭明太子统传》:“沉吟典礼,优游方册,饜飫膏腴,含咀肴核。”《梁书·王筠传》:“昔时幼壮,颇爱斯文,含咀之间,倐焉疲暮。” 清 陈田 《明诗纪事丙籤·李东阳》:“《列朝诗集》:[ 文正 ]( 李东阳 )含咀宫商,以纳和雅。”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