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老不期遗李廌,欧公犹误取刘晖。

曾丰宋代〕《校艺排号次成二绝呈元辅

坡老不期遗李廌,欧公犹误取刘晖。
点头道有朱衣吏,今古相传未必非。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坡老不期

坡老 pō lǎo
对 宋 苏轼 的敬称。 宋 杨万里 《和陆务观见贺归馆之韵》:“平生怜 坡老 ,高眼薄 萧统 。”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五:“ 孙臬使 女 云凤 ,亦有‘ 羲之 虚左推前辈, 坡老 留船泛夕暉’之句。”  ——《漢語大詞典》
不期 bù qī
(1).未经约定。《公羊传·隐公四年》:“遇者何?不期也。”《后汉书·郭伋传》:“后 宏 、 吴 等党与闻 伋 威信,远自 江南 ,或从 幽 冀 ,不期俱降。”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辛亥游录》:“凡山之纵径,升易而降难,则其腰必生横径,人不期而用之,介然成路,不荒秽焉。”
(2).不要求;不等待。《韩非子·五蠹》:“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梁启雄 解:“《礼记》注:‘期,要也’。‘不期修古’,谓不要求修行先王的古道。”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四:“岂非疗饥不期於鼎食,拯溺无待於规行。” 唐 柳宗元 《乞巧文》:“不期一时,以俟悠久。”
(3).不意,不料。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不期有贼将 孙飞虎 ,领兵半万,欲劫故臣 崔相国 之女。”《红楼梦》第三八回:“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鲁迅 《伪自由书·‘有名无实’的反驳》:“不期 冷口 失陷,一令传出,即行后退。”  ——《漢語大詞典》
遗 ( 遺 ) yí
遗 [ yí ]
  1. 丢失:~失。~落。
  2. 漏掉:~忘。~漏。
  3. 丢失的东西,漏掉的部分:补~。路不拾~。
  4. 余,留:~留。~俗。~闻。~址。~风。~憾。~老(➊经历世变的老人;➋仍然效忠前一朝代的老人)。
  5. 死人留下的:~骨。~言。~嘱。
  6. 不自觉地排泄:~尿。~精。
  7. 生物体的构造和生理机能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传。
  8. 抛弃:~弃。
李 lǐ《國語辭典》

李 [ lǐ ]

  1. 植物名。薔薇科櫻屬,落葉喬木。葉互生,倒披針形或倒卵形,葉緣呈鋸齒狀。春天開白花。果實為圓卵形,熟時為紅紫色或黃色,味酸,可供生食或作蜜餞用。
  2. 姓。如唐太宗李世民。
廌 zhì《國語辭典》

廌 [ zhì ]

  1. 古代传说中的独角兽。同「豸 」。参见「獬豸 」条。
欧 ( 歐 ) ōu
欧 [ ōu ]
  1. 姓。
  2. 指欧洲,世界七大洲之一。~美国家。
  3. 电阻单位名“欧姆”的简称,符号Ω。
公 gōng《國語辭典》

公 [ gōng ]

  1. 平分。《说文解字·八部》:「公,平分也。」
  2. 使多数人得知或分享。如:「公诸世人」、「公诸同好」。
  1. 一种古代的爵位,位居五等之首。《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2. 称谓:➊ ​ 对祖父的称呼。如:「外公」。➋ ​ 对年长或有地位者的尊称。如:「主公」、「老公公」。➌ ​ 妇人称丈夫的父亲为「公」。如:「公公」、「公婆」。
  3. 对同辈的敬称。《史记·卷七六·平原君传》:「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4. 平正无私。如:「因公忘私」。《书经·周官》:「以公灭私,民其允怀。」《韩非子·五蠹》:「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
  5. 有关众人的事物。如:「办公」。
  6. 姓。如汉代有公俭。
  1. 属于大众的。如:「公费」、「公物」、「公筷」、「公海」。
  2. 雄性的。如:「公鸡」。
  1. 不掩饰、不隐藏的。如:「公然」。《隋书·卷七○·杨玄感传》:「朋党相扇,货贿公行。」
  2. 国家负责的。如:「公营」、「公告地价」。
犹 ( 猶 ) yóu
犹 [ yóu ]
  1. 相似,如同:~如。过~不及。
  2. 尚且:~且。~自。困兽~斗(喻濒于失败的人,虽走投无路还要顽强抵抗)。
  3. 〔~豫〕迟疑不决。
  4. 〔~疑〕迟疑。
  5. 仍然,还(hái ):~然。记忆~新。
误 ( 誤 ) wù
误 [ wù ]
  1. 错,不正确:错~。失~。笔~。~差(chā)。
  2. 耽搁:耽~。
  3. 因自己做错而使受损害:~国。~人子弟。
  4. 不是故意而有害于人:~伤。
取 qǔ《國語辭典》

取 [ qǔ ]

  1. 拿。如:「取款」、「各取所需」、「探囊取物」。唐·常建〈宿五度溪仙人得道处〉诗:「前溪遇新月,聊取玉琴弹。」
  2. 得到。如:「取乐」、「取暖」、「取信于人」。
  3. 接受、收受。如:「分文不取」。《孟子·离娄下》:「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
  4. 捕捉。《诗经·豳风·七月》:「取彼狐貍,为公子裘。」
  5. 选择。如:「取士」、「取景」、「取道」、「取名」。《三国演义·第六三回》:「统令魏延为先锋,取南小路而进。」
  6. 求、寻求。如:「自取灭亡」。《文选·张衡·西京赋》:「列爵十四,竞媚取荣。」
  7. 迎娶。《诗经·豳风·伐柯》:「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庄公取齐女为夫人曰哀姜。」通「娶」。
  1. 置于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进行。唐·杜秋娘〈金缕衣〉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1. 姓。如宋代有取希作。
刘 ( 劉 ) liú
刘 [ liú ]
  1. 姓。
晖 ( 暉 ) huī
晖 [ huī ]
     ◎ 阳光,亦泛指光辉:~映。春~。朝(zhāo )~。斜~。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