爰从王氏作,重喜鲁经存。

柳贯元代〕《今体诗六十韵赠饯正傅之官池阳述学言怀见乎辞矣

昔有推乡学,今谁侮圣言。尚辞沦曲艺,执业谢专门。

制锦何妨美,更刀实太烦。爰从王氏作,重喜鲁经存。

集注初刊定,传疑并讨论。七篇贤所训,一贯道攸根。

翼传兹犹准,希踪孰可扪。仁岩顷颓剥,建木泮奫沄。

或者伤麟趾,嘻其状虎贲。走虽名恶子,君岂负诸孙。

直想披吾与,毋徒闯彼藩。律元求秒忽,车用饰轮辕。

堂陛尊卑分,渊泉左右源。缓行惟视履,妙契必亨屯。

固谓炊将熟,终期溺是援。蟾梯荣峻陟,鹏路蔼孤鶱。

正取能充拓,何尝志饱温。银章凌雾雨,朱绂贲丘园。

负弩方前导,乘车且载奔。威行秋浦曲,象动岁星垣。

入署梅花晓,开筵草色暄。琴声春寂寂,帘影昼掀掀。

建德当时国,清溪何处村?再畬宜黍稌,庶植间兰荪。

明府今为政,穷阎自不冤。使民安蜡腊,戒吏绝壶飧。

可得防毚兔,常须苙放豚。马惊连轴折,鱼淰尺波浑。

警静山无盗,年登社有膰。鸡窠对翁稚,肉谱系仍昆。

拊己心惟小,趋风礼更繁。加笾荐庭实,敛板候戎轩。

勿枉中怀璧,宁甘右属鞬。因游问花柳,须暇采蘋蘩。

客梦西堂句,宾筵北海尊。神应歆岂弟,世岂混昭昏。

稳蹑飞凫舄,徐升画鹿轓。胸中五色线,天上九重阍。

补衮功诚著,观书眼未眢。葆光非匿景,绝利不离源。

有客愚溪柳,其人太学蕃。方时征汇吉,自信括囊坤。

化瑟迟当改,樵枰看屡翻。先机轻绛灌,未患稔晁爰。

此岂犹堪出,子将矢勿谖。采芳留晚节,曝背负朝暾。

独幸联衣袂,频容渍酒痕。亲仁情正切,惜远思如燔。

薄赠将吴纻,佳占献楚焞。瞻云渺江汉,掬月在瓶盆。

生色滋融盎,清光与吐吞。各持脩省事,永慰别离魂。

列辟无前绩,先师罔极恩。名山严泰华,大器属玙璠。

法古承三统,书年表一元。荣枯徵断简,消息候微萱。

避弋齐缥凤,惩羹忌染鼋。谗夫行似蜮,君子化为猿。

计熟非稊稗,维丰俟芑穈。短篇墙及仞,企望倚昆崙。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鲁经

爰 yuán《國語辭典》

爰 [ yuán ]

  1. 于是。《书经·无逸》:「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文选·张衡·思玄赋》:「将荅赋而不暇兮,爰整驾而亟行。」
  1. 发语词,无义。《诗经·邶风·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1. 改变、更换。参见「爰田 」条。
  1. 姓。如汉代有爰盎。
从 ( 從 ) cóng/zòng《國語辭典》
  1. 「從 」的異體字。
王 wáng/wàng《國語辭典》

王 [ wáng ]

  1. 古代稱統治天下的君主。如:「君王」、「帝王」、「國王」。《書經·洪範》:「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2. 古代封建社會中地位在公侯之上的爵位。秦漢以後,天子的伯叔兄弟及異姓藩王均稱為「王」。如:「淮南王」。《漢書·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諸侯王,高帝初置,金璽盭綬,掌治其國。」
  3. 泛稱同類中的首領。如:「萬獸之王」。唐·杜甫〈前出塞〉詩九首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西遊記·第一回》:「那一個有本事的,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
  4. 技藝超群的人。如:「歌王」、「拳王」。
  5. 古代對祖父母輩的尊稱。參見「王父」、「王母」等條。
  6. 姓。如宋代有王安石。
  1. 古代諸侯朝見天子。《詩經·商頌·殷武》:「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史記·卷四·周本紀》:「要服者貢,荒服者王。」
  1. 大。參見「王虺」、「王鮪」等條。

王 [ yù ]

  1. 《廣韻·入聲·燭韻》:「玉,說文本作王,隸加點以別王字。」同「玉 」。

王 [ wàng ]

  1. 統治天下、稱王。《詩經·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順克比。」《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1. 興盛、旺盛。《莊子·養生主》:「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唐·李白〈贈張相鎬〉詩二首之二:「英烈遺厥孫,百代神猶王。」通「旺」。
氏 shì/zhī《國語辭典》

氏 [ shì ]

  1. 古代巴蜀一帶稱突出而將要崩頹的山崖。《說文解字·氏部》:「氏,巴蜀山名岸脅之旁箸欲落墮者曰氏。」
  2. 姓的支系。古代姓和氏分用,姓表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用以分別子孫的支派,漢以後姓氏則互用不分。
  3. 古代傳說的人物或國名、朝代等,均繫以氏。如:「伏羲氏」、「神農氏」、「葛天氏」、「有扈氏」。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其下魏晉氏,鳴者不及於古,然亦未嘗絕也。」
  4. 古代少數民族支系的稱號。如鮮卑族有慕容氏、拓跋氏、宇文氏。
  5. 稱學有專長或有聲望的人。如:「春秋左氏傳」、「段氏說文解字注」。
  6. 古代稱呼已婚婦女,常於父姓或夫姓與父姓之後繫氏。如:「張氏」、「王氏」、「陳林氏」、「孫李氏」。
  7. 古代於官爵名後繫氏以稱呼。如:「師氏」、「太史氏」。漢·許慎〈說文解字序〉:「《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
  8. 對親屬的尊稱。於親屬稱謂後繫氏。如:「母氏」、「舅氏」、「仲氏」。
  9. 學術派別。如:「老氏」、「釋氏」。《文選·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妙思六經,逍遙百氏。」
  10. 二一四部首之一。

氏 [ zhī ]

  1. 參見「月氏 」條。
作 zuò《國語辭典》

作 [ zuò ]

  1. 興起、振起。如:「興風作浪」。《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 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3. 創作。如:「寫作」、「作畫」、「作詩」。《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4. 進行、舉行。如:「作戰」、「作簡報」。
  5. 為、當。如:「認賊作父」。
  6. 假裝。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7. 進行某事。如:「作媒」、「作證」、「作事」。同「做 」。
  8. 成為。如:「作人」、「作官」。同「做 」。
  9. 製造。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1. 事業。如:「工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
  2. 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如:「傑作」、「佳作」、「名作」。

作 [ zuó ]

  1. 參見「作摩」、「作料」等條。

作 [ zuō ]

  1. 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
  2. 製作某些工藝作品的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孫禮傳》:「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
  1. 招惹、自找。如:「自作自受」。
重 zhòng/chóng《國語辭典》

重 [ zhòng ]

  1. 物体或人体的分量。如:「物重」、「体重」。
  1. 物体的分量大。与「轻」相对。如:「这块石头比那块木头重。」
  2. 浓、厚。如:「口味重」、「颜色重」。《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凡食无彊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
  3. 严峻的。如:「重刑」、「重罚」。
  4. 要紧的。如:「库房重地」。
  5. 剧烈的。如:「重病」。
  6. 价值高的。如:「重酬」、「重器」。
  1. 比……为重。《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 尊敬。如:「尊重」、「敬重」。
  3. 偏好。如:「重色轻友」。
  4. 增加。《吕氏春秋·季夏纪·制乐》:「今故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也。」《汉书·卷四·文帝纪》:「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嬗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
  1. 谨慎。如:「安土重迁」。《荀子·议兵》:「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2. 每每、屡次。《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唐·白居易〈渭村雨归〉诗:「复兹夕阴起,野色重萧条。」

重 [ chóng ]

  1. 量词。计算相叠、累积物的单位。如:「九重天」、「千重山」、「万重山」。
  1. 添加、复叠。《荀子·富国》:「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文选·张衡·东京赋》:「于时蒸民,罔敢或贰。其取威也重矣。我世祖念之。」
  1. 再、另。如:「重来」、「重游故地」、「重修旧好」。
喜 xǐ《國語辭典》

喜 [ xǐ ]

  1. 愛好。如:「喜愛」、「好大喜功」、「喜出望外」。《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
  2. 感到歡樂。《詩經·小雅·菁菁》:「既見君子,我心則喜。」
  1. 吉祥的事。如:「道喜」、「賀喜」。《國語·魯語下》:「夫義人者,固慶其喜而弔其憂,況畏而服焉?」
  2. 稱婦人懷孕。如:「有喜」、「害喜」。《紅樓夢·第一○回》:「叫大夫瞧了,又說並不是喜。」
  3. 舊時稱小孩出痘子為「喜」。《紅樓夢·第二一回》:「姐兒發熱,是見喜了,並非別病。」
  4. 姓。如元代有喜同。
  1. 高興的、快樂的。如:「欣喜」、「歡喜」、「喜訊」。
  2. 結婚的。如:「喜帖」、「喜宴」、「喜酒」、「喜餅」。
鲁经(魯經)lǔ jīng
(1).《春秋》。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上:“无将之戒,深著於 鲁 经;不道之诛,难逃於 汉 法。” 宋 苏颂 《历赋》:“ 鲁 经比事,举二中以岁成; 羲 《易》穷神,合五位而象布。”
(2).《论语》。 唐 上官逊 《松柏有心赋》:“后凋之义,久不刊於 鲁 经。” 宋 苏轼 《遗直坊》诗:“ 鲁 经有餘嘆, 楚 些无归魂。”  ——《漢語大詞典》
存 cún《國語辭典》

存 [ cún ]

  1. 省视、问候。《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臣迺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明史·卷一·太祖本纪》:「罢诸军需,存恤贫无告者,民大悦。」
  2. 存在、生存。如:「共存」、「生死存亡」。唐·杜甫〈无家别〉诗:「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3. 寄放、储蓄。如:「寄存」、「存款」。
  4. 有、心怀。如:「存心不良」、「心存仁厚」、「你存什么心?」
  5. 保留、留下。如:「存疑」、「去伪存真」、「硕果仅存」。
  6. 停滞。《红楼梦·第二○回》:「那宝玉正恐黛玉饭后贪眠,一时存了食。」
  7. 思念。《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1. 姓。如宋代有存光孙。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