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章不孝通国非,世无孟子知者谁。
君不见马伏波,后车薏苡珠玑多。
又不见章台秦璧非有疵,相如谬使秦人疑。
匡章不孝通国非,世无孟子知者谁。
惜君高材兼众美,完德从来速招毁。
含沙怒欲阴中之,刚引泾流污清泚。
轻云卷尽天日明,容光窍穴无潜形。
刮磨玉莹冰雪凝,楚人谩费涂丹青。
齐庭有鸟久不鸣,会须一举天衢亨。
北溟欻起风雷惊,修鳞巨鬣随波轻,
不须回首顾潜鲸。好乘扶摇九万里,
奋迅六翮飞南溟。
又不见章台秦璧非有疵,相如谬使秦人疑。
匡章不孝通国非,世无孟子知者谁。
惜君高材兼众美,完德从来速招毁。
含沙怒欲阴中之,刚引泾流污清泚。
轻云卷尽天日明,容光窍穴无潜形。
刮磨玉莹冰雪凝,楚人谩费涂丹青。
齐庭有鸟久不鸣,会须一举天衢亨。
北溟欻起风雷惊,修鳞巨鬣随波轻,
不须回首顾潜鲸。好乘扶摇九万里,
奋迅六翮飞南溟。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匡 kuāng《國語辭典》
匡 [ kuāng ]
动- 改正、扶正。如:「匡正」、「匡谬」。《左传·襄公十四年》:「过则匡之。」《史记·卷六二·管晏传》:「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 救济。如:「匡救」。《左传·成公十八年》:「匡乏困,救灾患。」《管子·五辅》:「养长老,……吊祸丧,此谓匡其急。」
- 辅佐、帮助。《汉书·卷八·宣帝纪》:「有能箴朕过失,及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以匡朕之不逮,毋讳有司。」《三国志·卷八·魏书·张鲁传》:「上匡天子,则为桓文。」
- 料想。《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你是个做经纪本分人儿,那匡你会温存,能软款,知心知意。」《二刻拍案惊奇·卷一○》:「方氏大怒道:『你就匡我养不出,生起外心来了!』」
- 眼眶。《史记·卷一一八·淮南王传》:「于是气怨结而不扬,涕满匡而横流。」通「眶」。
- 姓。如汉代有匡衡,清代有匡辅之。
章 zhāng《國語辭典》
章 [ zhāng ]
名- 成篇的文字。如:「文章」、「出口成章」、「下筆成章」。
- 文體名。古代臣子上奏國君的文書。漢·蔡邕《獨斷·卷上》:「凡群臣尚書於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駁議。」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章表》:「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 量詞。計算書、文等段落的單位。如:「全書共分二十五章。」
- 文采、花彩。《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目不別五色之章為昧,心不則德義之經為頑。」唐·柳宗元〈捕蛇者說〉:「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 條理、次序。如:「雜亂無章」。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其為言也,亂雜而無章。」
- 法規、條例。如:「規章」。《史記·卷八·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
- 印信。如:「私章」、「圖章」。
- 標識、標記。如:「徽章」、「勛章」、「臂章」。
- 姓。如漢代有章明。
- 表揚、顯揚。《禮記·緇衣》:「有國者章善𤺺惡,以示民厚,則民情不貳。」《史記·卷三七·衛康叔世家》:「舉康叔為周司寇,賜衛寶祭器,以章有德。」
不孝 bù xiào
(1).不孝敬父母。《书·康诰》:“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晋书·段灼传》:“ 吴起 贪官,母死不归,杀妻求将,不孝之甚。”《花月痕》第五一回:“此地有祠有像,小子再图安逸,不想朝夕侍奉,这不孝之罪,真是擢髮难数了。” 王西彦 《老太婆伯伯》:“老弟, 孔圣人 的《四书》上不是有得讲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2).父母死,子于丧中自称不肖子。 清 初士大夫改称不孝。亦用作往来书信中的自称。 清 陈梦雷 《绝交书》:“不孝学识庸陋,穉年得谬通籍,性復刚褊寡合,不能与俗俯仰。” 清 陈梦雷 《绝交书》:“不孝出与年兄共议,促膝三日。”参阅 清 王应奎 《柳南续笔·不肖子》。 ——《漢語大詞典》
(2).父母死,子于丧中自称不肖子。 清 初士大夫改称不孝。亦用作往来书信中的自称。 清 陈梦雷 《绝交书》:“不孝学识庸陋,穉年得谬通籍,性復刚褊寡合,不能与俗俯仰。” 清 陈梦雷 《绝交书》:“不孝出与年兄共议,促膝三日。”参阅 清 王应奎 《柳南续笔·不肖子》。 ——《漢語大詞典》
通国(通國)tōng guó
全国。《孟子·离娄下》:“ 匡章 ,通国皆称不孝焉。” 清 李凤苞 《巴黎答友人书》:“通国男妇,无不各勤所学。”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于是行最后之策,集通国学者,开会议之,其最要而最难得者为火药。” ——《漢語大詞典》
非 fēi《國語辭典》
非 [ fēi ]
形- 不对的、不善的。如:「非分之想」。《书经·康诰》:「封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庄子·盗跖》:「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
- 不同的。《左传·僖公十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文选·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
- 以为不好、不对。《墨子·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 反对、诋毁。如:「以古非今」。《荀子·修身》:「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孝经·五刑章》:「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
- 不是。《庄子·秋水》:「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亦非人臣之节也。」
- 不。如:「非同小可」、「非去不可」。《荀子·宥坐》:「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 过失、恶行。如:「为非作歹」、「明辨是非」。《庄子·盗跖》:「强足以距敌,辩足以饰非。」《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约己不以廉物,弘量不以容非。」
- 阿非利加洲的简称。如:「亚非地带」、「中非技术合作」。
- 二一四部首之一。
非 [ fěi ]
动- 诋毁、诽谤。《荀子·解蔽》:「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通「诽」。
世 shì《國語辭典》
世 [ shì ]
名- 三十年稱為「一世」。《說文解字·十部》:「世,三十年為一世。」《論語·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 父子相繼稱為「一世」,即一代。如:「五世其昌」。《字彙·一部》:「世,父子相代為一世。」《詩經·大雅·文王》:「文王孫子,本支百世。」
- 朝代。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 時代。《易經·繫辭下》:「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漢·王充《論衡·逢遇》:「伯夷,帝者之佐也,出於王者之世。」
- 年、歲。《禮記·曲禮下》:「去國三世,爵祿有列於朝,出入有詔於國。」
- 量詞。計算一生、一輩子的單位。如:「七世夫妻」、「三生三世」。
- 世界、世間、世人。如:「傳世」、「避世」、「世外桃源」。《莊子·天地》:「千歲厭世,去而上僊;乘彼白雲,至於帝鄉。」《楚辭·屈原·漁父》:「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 姓。如戰國時秦國有世鈞。
- 與先輩有交誼的。如:「世姪」、「世誼」。《儒林外史·第三回》:「貴房師高要縣湯公,就是先祖的門生,我和你是親切的世弟兄。」
- 世間的、世俗的。如:「世局」、「人情世故」。
- 累代的。如:「世交」、「世仇」。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名-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孟子 mèng zǐ
(1). 春秋 时通行以孟仲叔季的排行加在姓名前作称呼。如 宋国 子 姓,其长女嫁给他国的多称“孟子”。《左传·隐公元年》:“ 惠公 元妃 孟子 。” 杜预 注:“ 子 , 宋 姓。” 孔颖达 疏:“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孟、伯俱长也……妇人以字配姓,故称 孟子 。”又讳言同姓通婚,亦称与国君同姓的夫人为“孟子”。《左传·哀公十二年》:“夏五月, 昭 夫人 孟子 卒。 昭公 娶于 吴 ,故不书姓。” 杜预 注:“讳娶同姓,故谓之 孟子 ,若 宋 女。” 杨伯峻 注:“国君夫人必繫以母家之姓……此 昭公 夫人若称‘ 吴姬 ’或‘ 孟姬 ’,显然违‘同姓不婚’之礼,故改称‘ 吴孟子 ’。”
(2). 战国 时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 轲 ,字 子舆 。其言行被编为《孟子》一书。 ——《漢語大詞典》
(2). 战国 时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 轲 ,字 子舆 。其言行被编为《孟子》一书。 ——《漢語大詞典》
知者 zhī zhě
能了解的人;有见识的人。 唐 元稹 《琵琶歌》:“曲名《无限》知者鲜,《霓裳羽衣》偏宛转。” 宋 苏轼 《以双刀遣子由次其韵》:“作诗铭其背,以待知者看。”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七:“故余尝谓 太白 诗,谨守古人绳墨,亦步亦趋,不敢相背。至 杜陵 乃真与古人为敌,而变化不可测矣……但可为知者道,难与俗人言。”
有智慧的人。《周礼·考工记序》:“知者创物,巧者述之。” 陆德明 释文:“﹝知﹞音智。”《史记·商君列传》:“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 唐 杜甫 《贻华阳柳少府》诗:“鬱陶抱长策,义仗知者论。” 章炳麟 《文学说例》:“党同妬真,以破碎讥知者,人心浑浑,日益顽嚚,良有以也。” ——《漢語大詞典》
有智慧的人。《周礼·考工记序》:“知者创物,巧者述之。” 陆德明 释文:“﹝知﹞音智。”《史记·商君列传》:“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 唐 杜甫 《贻华阳柳少府》诗:“鬱陶抱长策,义仗知者论。” 章炳麟 《文学说例》:“党同妬真,以破碎讥知者,人心浑浑,日益顽嚚,良有以也。” ——《漢語大詞典》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