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動-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写 ( 寫 ) xiě
写 [ xiě ]
- 用笔作字:~字。~作。编~。
- 描摹,叙述:~生。~实。~照(❶画人物的形象;❷描写刻画)。轻描淡~。
风猷
1.风教德化。《晋书·傅玄传论》:“ 傅祗 名父之子,早树风猷,崎嶇危乱之朝,匡救君臣之际,卒能保全禄位,可谓有道存焉。”《文选·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原夫存树风猷,没著徽烈,既絶故老之口,必资不刊之书。” 吕向 注:“猷,道……言风教道德,死当著其美业,故老既没必资於铭记。”
2.指人的风采品格。 南朝 齐 谢朓 《奉和随王殿下》之七:“风猷冠 淄 鄴 ,衽舄愧 唐 牧 。”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八:“异时获赐,今日先知;瞻望风猷,常在魂梦。” 明 汪廷讷 《种玉记·荣寿》:“时人莫慢轻贫贱,玉汝于成意在天, 衞 霍 风猷岂浪传。” 清 郑燮 《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剖晰圣贤之精义,描摹英杰之风猷,岂一言两语所能了事?” ——《漢語大詞典》
2.指人的风采品格。 南朝 齐 谢朓 《奉和随王殿下》之七:“风猷冠 淄 鄴 ,衽舄愧 唐 牧 。”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八:“异时获赐,今日先知;瞻望风猷,常在魂梦。” 明 汪廷讷 《种玉记·荣寿》:“时人莫慢轻贫贱,玉汝于成意在天, 衞 霍 风猷岂浪传。” 清 郑燮 《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剖晰圣贤之精义,描摹英杰之风猷,岂一言两语所能了事?” ——《漢語大詞典》
传 ( 傳 ) chuán/zhuàn
传 [ chuán ]
- 转(zhuǎn )授,递:~递。~输。~戒。~统。言~身教。
- 推广,散布:宣~。流~。~名。~奇(➊中国唐代兴起的短篇小说;➋中国明、清两代盛行的长篇戏曲;➌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乎寻常的故事)。
- 解说经义的文字:经~。《左~》。
- 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小~。自~。纪~。~记。~略。树碑立~。
- 以演述历史和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水浒~》。
- 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车:~舍(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
乐府(樂府)yuè fǔ
(1).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起于 汉 代。 汉 惠帝 时已有乐府令。 武帝 时定郊祀礼,始立乐府,掌管宫廷、巡行、祭祀所用的音乐,兼采民歌配以乐曲,以 李延年 为协律都尉。乐府之名始此。参阅《汉书·礼乐志》。
(2).诗体名。初指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后将 魏 晋 至 唐 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统称乐府。 宋 郭茂倩 蒐辑 汉 魏 以迄 唐 、 五代 合乐或不合乐以及摹拟之作的乐府歌辞,总成一书,题作《乐府诗集》。 宋 以后的词、散曲、剧曲、因配乐,有时也称乐府。 ——《漢語大詞典》
(2).诗体名。初指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后将 魏 晋 至 唐 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统称乐府。 宋 郭茂倩 蒐辑 汉 魏 以迄 唐 、 五代 合乐或不合乐以及摹拟之作的乐府歌辞,总成一书,题作《乐府诗集》。 宋 以后的词、散曲、剧曲、因配乐,有时也称乐府。 ——《漢語大詞典》
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动-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副-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动-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磨 mó/mò《國語辭典》
磨 [ mó ]
动- 摩擦而使物品光滑或锐利。如:「磨光」、「磨刀」。
- 将物研细。如:「磨细」、「磨粉」、「磨墨」。
- 消灭、泯灭。《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传》:「呜呼!千里之差,兴自毫端,失得之源,百世不磨矣。」
- 纠缠不休。如:「你真是会磨,竟然让他答应了!」《三侠五义·第五回》:「连包兴在旁也由的暗笑:『老爷今日叫疯子磨住了。』」
- 艰难、阻碍。如:「好事多磨」。
- 纠缠不休的。如:「磨功」。
磨 [ mò ]
名- 两块圆形的石盘相合,当中有轴,推转上面一石,用来碾碎谷物的器具。如:「石磨」、「磨房」。也称为「磨 盘」。
- 推动磨子将谷物碾平。如:「磨豆腐」、「磨豆浆」。
- 掉转,多指车辆。如:「巷子太窄,没法子磨车。」
琬琰 wǎn yǎn
(1).琬圭、琰圭。《书·顾命》:“弘璧、琬琰在西序。” 孔 传:“大璧琬琰之圭为二重。” 蔡沉 集传:“琬琰,圭名。”
(2).为碑石之美称。 唐玄宗 《孝经序》:“写之琬琰,庶有补於将来。” 宋 苏轼 《贺林待制启》:“箸书已成,特未写之琬琰;立功何晚,会当收之桑榆。” 明 张居正 《拟唐回鹘率众内附贺表》:“写诸琬琰,播 狼胥 瀚海 之声;炳若丹青,掩 麟阁 云臺 之美。”
(3).泛指美玉。《楚辞·远游》:“吸飞泉之微液兮,怀琬琰之华英。” 洪兴祖 补注:“琬音宛,琰音剡,皆玉名。”《淮南子·说山训》:“琬琰之玉,在洿泥之中,虽廉者弗释。” 南朝 梁 刘峻 《辨命论》:“火炎 崐 岳,砾石与琬琰俱焚;严霜夜零,萧艾与芝兰共尽。” 唐 韩愈 《送穷文》:“携持琬琰,易一羊皮,飫於肥甘,慕彼糠糜。” 明 杨珽 《龙膏记·觖望》:“花明宝鈿,光浮琬琰,是 广寒 仙媛,合配风流时彦。”
(4).比喻品德或文词之美。 汉 东方朔 《七谏·自悲》:“厌白玉以为面兮,怀琬琰以为心。”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崇琬琰於怀抱之内,吐琳瑯於毛墨之端。”《南史·刘遵传》:“文史该富,琬琰为心;辞章博赡,玄黄成采。” 元 邓文原 《奉题延祐宸翰诗》:“官联天府璇璣象,帝阐河图琬琰文。”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史阁部书》:“今倥偬之际,忽捧琬琰之章。”
(5).玉液。 晋 王嘉 《拾遗记·周穆王》:“﹝ 西王母 ﹞共玉帐之高会,荐清澄琬琰之膏以为酒。” 元 张之翰 《一字砚赋》:“以藉古锦,以盛蟾蜍,以滴琬琰。” ——《漢語大詞典》
(2).为碑石之美称。 唐玄宗 《孝经序》:“写之琬琰,庶有补於将来。” 宋 苏轼 《贺林待制启》:“箸书已成,特未写之琬琰;立功何晚,会当收之桑榆。” 明 张居正 《拟唐回鹘率众内附贺表》:“写诸琬琰,播 狼胥 瀚海 之声;炳若丹青,掩 麟阁 云臺 之美。”
(3).泛指美玉。《楚辞·远游》:“吸飞泉之微液兮,怀琬琰之华英。” 洪兴祖 补注:“琬音宛,琰音剡,皆玉名。”《淮南子·说山训》:“琬琰之玉,在洿泥之中,虽廉者弗释。” 南朝 梁 刘峻 《辨命论》:“火炎 崐 岳,砾石与琬琰俱焚;严霜夜零,萧艾与芝兰共尽。” 唐 韩愈 《送穷文》:“携持琬琰,易一羊皮,飫於肥甘,慕彼糠糜。” 明 杨珽 《龙膏记·觖望》:“花明宝鈿,光浮琬琰,是 广寒 仙媛,合配风流时彦。”
(4).比喻品德或文词之美。 汉 东方朔 《七谏·自悲》:“厌白玉以为面兮,怀琬琰以为心。”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崇琬琰於怀抱之内,吐琳瑯於毛墨之端。”《南史·刘遵传》:“文史该富,琬琰为心;辞章博赡,玄黄成采。” 元 邓文原 《奉题延祐宸翰诗》:“官联天府璇璣象,帝阐河图琬琰文。”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史阁部书》:“今倥偬之际,忽捧琬琰之章。”
(5).玉液。 晋 王嘉 《拾遗记·周穆王》:“﹝ 西王母 ﹞共玉帐之高会,荐清澄琬琰之膏以为酒。” 元 张之翰 《一字砚赋》:“以藉古锦,以盛蟾蜍,以滴琬琰。” ——《漢語大詞典》
一时(一時)yī shí
(1).一个季度。《国语·周语上》:“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 韦昭 注:“三时,春夏秋;一时,冬也。”《淮南子·天文训》:“三月而为一时,三十日为一月。”《魏书·刑罚志》:“ 崔纂 可免郎,都坐尚书,悉夺禄一时。” 宋 曾巩 《请西北择将东南益兵札子》:“臣闻古者兵出於农,故三时耕稼,一时閲武。”
(2).一个时期。《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也,此一时也。” 晋 陆机 《五等诸侯论》:“故强毅之国,不能擅一时之势。”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一:“同时 王在晋 作《浮梅槛赋》, 汤临川 亦有《浮梅槛》诗,足见其倾倒一时矣。”
(3).一代;当代。《后汉书·班超梁慬传论》:“ 祭肜 , 耿秉 启 匈奴 之权, 班超 、 梁慬 奋西域之略,卒能成功立名,享受爵位,荐功祖庙,勒勋於后,亦一时之志士也。”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雋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 宋 苏轼 《应制举上两制书》:“伏惟明公才略之宏伟,度量之宽厚,学术之广博,声名之煒燁,冠於一时而振於百世。”
(4).一个时辰。 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或服符精思,若欲行千里,则以一时思之。若昼夜十二时思之,则可以一日一夕行万二千里。”《朱子语类》卷一:“天地统是一箇大阴阳,一年又有一年之阴阳,一月又有一月之阴阳,一日,一时,皆然。”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一时谓之一辰。”按,旧分一日为十二时,一时合今两小时。
(5).暂时;一会儿。《荀子·正名》:“其累百年之欲,易一时之嫌,然且为之,不明其数也。” 晋 陶潜 《拟古诗》:“明明云间月,灼灼叶中花,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元 无名氏 《气英布》第一折:“ 齐王 田广 本 项王 所恶,他虽一时归顺 项王 ,到底终不和好。” 杨朔 《泰山极顶》:“山上的气候一时晴,一时阴,变化大得很。” 沙汀 《航线》:“他们站在艇子的中部,干嚎,一时手指指天,一时又拍拍屁股。”
(6).谓难得的时机或时刻。《战国策·楚策四》:“今 燕 之罪大而 赵 怒深,故君不如北兵以德 赵 ,践乱 燕 ,以定身封,此百代之一时也。”《后汉书·吴汉传》:“君何不合二郡精鋭,附 刘公 击 邯郸 ,此一时之功也。” 李贤 注:“一时,言不可再遇也。” 宋 苏轼 《田表圣奏议叙》:“自 太平兴国 以来,至於 咸平 ,可谓天下大治,千载一时矣。” 梁启超 《论金银涨落》:“ 中国 而犹欲富强也,此亦千载一时矣。”
(7).即时,立刻。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始入门,诸客望其神姿,一时退匿。”《水浒传》第七回:“既蒙到我寒家,本当草酌三杯,争奈一时不能周备,且和师兄一同上街閒玩一遭。”《红楼梦》第四回:“却十分面善得紧,只是一时想不起来。”
(8).突然;偶然。《水浒传》第七回:“你丈夫教头和 陆谦 吃酒,一时重气,闷倒在楼上,叫娘子快去看哩!” 老舍 《正红旗下》六:“他若是一时心血来潮呢,也许来看看我们。”
(9).同时,一齐。《晋书·李矩传》:“ 矩 曰:‘俱是国家臣妾,焉有彼此!’乃一时遣之。”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三折:“待授官之后, 文举 与小姐一时回家。” 杨朔 《铁骑兵》:“这一下子不要紧,竟惹起城里的骚乱,步枪、机关枪、掷弹筒、过山炮,一时从城里响起来,乱放一顿。”
(10).犹一旦。《汉书·吴王濞传》:“ 吴 与 胶西 ,知名诸侯也,一时见察,不得安肆矣。” ——《漢語大詞典》
(2).一个时期。《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也,此一时也。” 晋 陆机 《五等诸侯论》:“故强毅之国,不能擅一时之势。”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一:“同时 王在晋 作《浮梅槛赋》, 汤临川 亦有《浮梅槛》诗,足见其倾倒一时矣。”
(3).一代;当代。《后汉书·班超梁慬传论》:“ 祭肜 , 耿秉 启 匈奴 之权, 班超 、 梁慬 奋西域之略,卒能成功立名,享受爵位,荐功祖庙,勒勋於后,亦一时之志士也。”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雋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 宋 苏轼 《应制举上两制书》:“伏惟明公才略之宏伟,度量之宽厚,学术之广博,声名之煒燁,冠於一时而振於百世。”
(4).一个时辰。 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或服符精思,若欲行千里,则以一时思之。若昼夜十二时思之,则可以一日一夕行万二千里。”《朱子语类》卷一:“天地统是一箇大阴阳,一年又有一年之阴阳,一月又有一月之阴阳,一日,一时,皆然。”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一时谓之一辰。”按,旧分一日为十二时,一时合今两小时。
(5).暂时;一会儿。《荀子·正名》:“其累百年之欲,易一时之嫌,然且为之,不明其数也。” 晋 陶潜 《拟古诗》:“明明云间月,灼灼叶中花,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元 无名氏 《气英布》第一折:“ 齐王 田广 本 项王 所恶,他虽一时归顺 项王 ,到底终不和好。” 杨朔 《泰山极顶》:“山上的气候一时晴,一时阴,变化大得很。” 沙汀 《航线》:“他们站在艇子的中部,干嚎,一时手指指天,一时又拍拍屁股。”
(6).谓难得的时机或时刻。《战国策·楚策四》:“今 燕 之罪大而 赵 怒深,故君不如北兵以德 赵 ,践乱 燕 ,以定身封,此百代之一时也。”《后汉书·吴汉传》:“君何不合二郡精鋭,附 刘公 击 邯郸 ,此一时之功也。” 李贤 注:“一时,言不可再遇也。” 宋 苏轼 《田表圣奏议叙》:“自 太平兴国 以来,至於 咸平 ,可谓天下大治,千载一时矣。” 梁启超 《论金银涨落》:“ 中国 而犹欲富强也,此亦千载一时矣。”
(7).即时,立刻。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始入门,诸客望其神姿,一时退匿。”《水浒传》第七回:“既蒙到我寒家,本当草酌三杯,争奈一时不能周备,且和师兄一同上街閒玩一遭。”《红楼梦》第四回:“却十分面善得紧,只是一时想不起来。”
(8).突然;偶然。《水浒传》第七回:“你丈夫教头和 陆谦 吃酒,一时重气,闷倒在楼上,叫娘子快去看哩!” 老舍 《正红旗下》六:“他若是一时心血来潮呢,也许来看看我们。”
(9).同时,一齐。《晋书·李矩传》:“ 矩 曰:‘俱是国家臣妾,焉有彼此!’乃一时遣之。”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三折:“待授官之后, 文举 与小姐一时回家。” 杨朔 《铁骑兵》:“这一下子不要紧,竟惹起城里的骚乱,步枪、机关枪、掷弹筒、过山炮,一时从城里响起来,乱放一顿。”
(10).犹一旦。《汉书·吴王濞传》:“ 吴 与 胶西 ,知名诸侯也,一时见察,不得安肆矣。” ——《漢語大詞典》
刊 kān《國語辭典》
刊 [ kān ]
动- 削去、砍除。《说文解字·木部》「刊」字·清·段玉裁·注:「凡有所削去谓之刊。」《书经·禹贡》:「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礼记·杂记上》:「毕用桑长三尺,刊其柄与末。」
- 修正、改正。如:「刊误」、「刊定」。《晋书·卷三八·文六王传·齐王攸传》:「就人借书,必手刊其谬,然后反之。」
- 雕刻。《文选·班固·封燕然山铭》:「乃遂封山刊石,昭铭盛德。」
- 发表、登载。如:「刊登」、「刊载」。
- 定期出版的读物,或定期发表的专栏。如:「副刊」、「期刊」、「周刊」、「月刊 」、「专刊」、「丛刊」。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