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

方苞清代〕《孙征君传

  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北直容城人也。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笃修;负经世之略,常欲赫然著功烈,而不可强以仕。年十七,举万历二十八年顺天乡试。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及天启初,逆奄魏忠贤得政,叨秽者争出其门,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由是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缪昌期次第死厂狱,祸及亲党。而奇逢独与定兴鹿正、张果中倾身为之,诸公卒赖以归骨,世所传“范阳三烈士”也。

  方是时,孙承宗以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经略蓟、辽,奇逢之友归安茅元仪及鹿正之子善继皆在幕府。奇逢密上书承宗,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台垣及巡抚交荐屡征,不起,承宗欲疏请以职方起赞军事,使元仪先之,奇逢亦不应也。其后畿内盗贼数骇,容城危困,乃携家入易州五公山,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奇逢为教条部署守御,而弦歌不辍。

  入国朝,以国子祭酒征,有司敦趣,卒固辞。移居新安,既而渡河,止苏门百泉。水部郎马光裕奉以夏峰田庐,逆率子弟躬耕,四方来学,愿留者,亦授田使耕,所居遂成聚。

  奇逢始与鹿善继讲学,以象山、阳明为宗,及晚年,乃更和通朱子之说。其治身务自刻砥,执亲之丧,率兄弟庐墓侧凡六年。人无贤愚,苟问学,必开以性之所近,使自力于庸行。其与人无町畦,虽武夫悍卒工商隶圉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无忌嫉者。方杨、左在难,众皆为奇逢危,而忠贤左右皆近畿人,夙重奇逢质行,无不阴为之地者。鼎革后,诸公必欲强起奇逢,平凉胡廷佐曰:“人各有志,彼自乐处隐就闲,何故必令与吾侪一辙乎?”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卒,年九十有二。

  河南北学者,岁时奉祀百泉书院,而容城与刘因、杨继盛同祀,保定与孙文正承宗、鹿忠节善继并祀学宫,天下无知与不知,皆称曰夏峰先生。

  赞曰:先兄百川闻之夏峰之学者,征君尝语人曰:“吾始自分与杨、左诸贤同命,及涉乱离,可以犯死者数矣,而终无恙,是以学贵知命而不惑也。”征君论学之书甚具,其质行,学者谱焉,兹故不论,而独著其荦荦大者。方高阳孙少师以军事相属,先生力辞不就,众皆惜之,而少师再用再黜,讫无成功,《易》所谓“介于石,不终日”者,其殆庶几耶。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先是高攀讲学东林海内士大夫立名

先是 xiān shì
在此以前。多用于追述往事之词。《史记·平準书》:“初,先是往十餘岁, 河 决 观 , 梁 楚 之地固已数困。” 唐 元稹 《招讨镇州制》:“如有能斩凶渠者,先是六品已下官宜与三品正员官。”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李温陵相》:“惟 李 即赴阁办事。先是推举时,言路攻 李 者,矢如蝟毛。” 邹鲁 《贵州光复》:“先是 贵州 政界有宪政预备会者,以君主立宪倡。”  ——《漢語大詞典》
高攀 gāo pān
指跟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朋友或结成亲戚。 瞿秋白 《论大众文艺·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现在的作家,难道配讲要群众去高攀他吗?老实说是不配。” 孙犁 《白洋淀纪事·村歌下篇》:“就算我们不是一家子。我也不敢高攀,我求求你们,叫我收了这一季谷子,不行吗?”  ——《漢語大詞典》
龙 ( 龍 ) lóng
龙 [ lóng ]
  1. 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舟。~灯。~宫。~驹(骏马,喻才华出众的少年)。画~点睛。~蟠虎踞。
  2. 古生物学中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爬虫:恐~。
  3. 封建时代用作皇帝的象征,或称关于皇帝的东西:~颜。~体。~袍。
  4. 姓。
顾 ( 顧 ) gù
顾 [ gù ]
  1. 回头看,泛指看:~眄。~名思义。回~。
  2. 照管,注意:~及。~忌。~虑。~念。~恤。~全。~问。~惜。兼~。
  3. 商店或服务行业称来买货物或要求服务的:~客。惠~。主~。
  4. 拜访:三~茅庐。
  5. 文言连词,但、但看:“兵不在多,~用之何如耳”。
  6. 文言连词,反而、却:“足反居上,首~居下。”
  7. 同“雇”,酬。
  8. 姓。
宪 ( 憲 ) xiàn
宪 [ xiàn ]
  1. 法令:~章。~令。~兵。
  2. 指“宪法”:违~。立~。制~。
成 chéng《國語辭典》

成 [ chéng ]

  1. 做好事情。如:「完成」、「功成名就」、「大功告成」。《说文解字·戊部》:「成,就也。」
  2. 变为。如:「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3. 达到。如:「成千上万」、「成双成对」。
  4. 促成。如:「成全」、「玉成其事」、「成人之美」。
  5. 可以。如:「他想要耍赖是不成的。」
  1. 量词。计算十等分概念的单位。如:「有八成希望。」
  2. 古代十里平方的土地。《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
  3. 现有的一切。如:「创业容易守成难。」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
  4. 姓。如汉代有成瑨。
  1. 完整的。如:「成品」、「成天」。宋·陆游〈何君墓表〉:「不以字害其成句,不以句累其全篇。」
  2. 现有的、旧有的。如:「成例」、「成规」、「成语」。
  3. 构成整体的。如:「成分」、「成员」。
讲学(講學)jiǎng xué
(1).研习,学习。《左传·昭公七年》:“ 孟僖子 病不能相礼,乃讲学之,苟能礼者从之。” 杜预 注:“讲,习也。”《后汉书·马援传》:“后乃白 援 ,从 平原 杨太伯 讲学,专心坟典。” 宋 陆游 《北窗怀友》诗:“幸有北窗堪讲学,故交零落与谁同。”
(2).公开讲述自己的学术理论。 明 陆树声 《清暑笔谈》:“近来一种讲学者,高谈玄论,究其归宿,茫无据依。” 清 顾炎武 《与友人论父在为母齐衰期书》:“承教以处今之时,但当著书,不必讲学,此去名务实之论,良获我心。” 邓小平 《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我们还要请外国著名学者来我国讲学。”  ——《漢語大詞典》
东林(東林)dōng lín
(1).东边的树林或竹林。 南朝 梁 江淹 《效阮公诗》之一:“孤云出北山,宿鸟惊东林。” 唐 杜甫 《舍弟占归草堂检校卿示此诗》:“东林竹影薄,腊月更须栽。”
(2).指 庐山 东林寺 。 唐 张乔 《送僧鸾归蜀宁亲》诗:“高名彻西国,旧跡寄 东林 。” 宋 王禹偁 《寄杭州西湖昭庆寺华社主省常上人》诗:“任夸西掖吟红药,何似 东林 种白莲。”亦泛指僧寺。 唐 司空曙 《闲园即事寄暕公》诗:“欲就东林寄一身,尚怜儿女未成人。”参见“ 东林寺 ”。
(3).指 明 末东林党。 清 侯方域 《太常公家传》:“公暇时,时共 攀龙 讲学, 魏广微 忌之,曰:‘此崛彊老者,‘东林’之魁渠也。’”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先祖太常,家父司徒,久树‘东林’之帜。” 鲁迅 《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但是,‘疾恶太严’,‘操之过急’, 汉 的清流和 明 的“东林”,却正以这一点倾败。”参见“ 东林党 ”。
(4).指东林书院。 清 赵翼 《寄题同年项任田青士居祠堂》诗:“ 东林 威标榜, 邹 顾 屹山斗。” 清 黄遵宪 《己亥续怀人诗》:“寻遍 东林 南北部,一家钩党古无人。”参见“ 东林书院 ”。  ——《漢語大詞典》
海内 hǎi nèi
国境之内,全国。古谓我国疆土四面临海,故称。《孟子·梁惠王下》:“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 焦循 正义:“古者内有九洲,外有四海……此海内,即指四海之内。”《史记·货殖列传》:“ 汉 兴,海内为一。” 宋 曾巩 《熙宁转对疏》:“海内智谋之士,常恐天下之势,不得以久安也。” 鲁迅 《〈朝花夕拾〉后记》:“不知海内博雅君子,以为何如?”  ——《漢語大詞典》
士大夫 shì dà fū
(1).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周礼·考工记序》:“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执,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 郑玄 注:“亲受其职,居其官也。”《晋书·夏侯湛传》:“僕也承门户之业,受过庭之训,是以得接冠带之末,充乎士大夫之列。” 宋 叶适 《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居要津者密相付授,见士大夫有稍慕洁修,麤能操守,輒以道学之名归之。”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十一:“ 宋 世士大夫最讲礼法,然有不可解者二:仕宦卒葬,终身不归其乡,一也;阀閲名家,不以再嫁为耻。”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 曾思懿 是一个自小便在士大夫家庭里熏陶出来的女人,自命知书达礼,精明干练。”
(2).将佐;将士。《吴子·励士》:“於是 武侯 设坐庙廷,为三行饗士大夫……行之三年, 秦 人兴师,临於 西河 , 魏 士闻之,不待吏令介胄而奋击之者以万数。” 汉 司马相如 《喻巴蜀檄》:“蛮夷自擅,不讨之日久矣,时侵犯边境,劳士大夫。” 明 柯维骐 《〈史记〉考要》卷八:“《周礼》师帅皆中大夫,旅帅皆下大夫,卒长皆上士,两司马皆中士,而皆统於军将,故曰士大夫。”
(3).士族;士族中的人。《南史·江斅传》:“﹝ 纪僧真 ﹞谓帝曰:‘臣小人,出自本县武吏,邀逢圣时,阶荣至此。为儿昏,得 荀昭光 女,即时无復所须,唯就陛下乞作士大夫。’”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纔记姓名。” 范文澜 《唐代佛教·引言》:“ 南朝 士大夫有谈玄(玄学也是一种麻醉剂)的习惯。”  ——《漢語大詞典》
立名 lì míng
(1).树立名声。《史记·伯夷列传》:“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刚正》:“汝若事君尽忠,立名千载,吾死不恨焉。” 清 龙启瑞 《宋伯姬论》:“有闻而慕之者,将残身以立名。”
(2).命名;建立名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盖羣论立名,始于兹矣。” 章炳麟 《文学说例》:“及其立名借字,则社会已开,必在 虞 夏 以后也。”  ——《漢語大詞典》
义 ( 義 ) yì《國語辭典》
  1. 「义 」的异体字。
者 zhě《國語辭典》

者 [ zhě ]

  1.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記者」、「作者」。《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楚辭·屈原·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1. 指示形容詞。同「這 」。多用於古詩詞中。宋·晏幾道〈少年游·離多最是〉詞:「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者番同。」
  1. 用於句中,表示停頓。《論語·學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2. 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3. 表比擬。相當於「的樣子」。《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已而相泣,旁 若無人者。」
多 duō《國語辭典》

多 [ duō ]

  1. 丰富、不少。如:「多事之秋」、「友直、友谅、友多闻。」《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多才丰艺,强记洽闻。」
  2. 有余。如:「一年多」、「十万多人」。
  1. 经常。如:「多读多写」。《文选·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2. 非常。表程度高。如:「多谢」、「好得多」、「快得多」。
  3. 大部分。表数量大。《孟子·梁惠王下》:「诸侯多谋伐寡人者。」《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王侯第宅,多题为寺。」
  4. 过分、不必要。如:「多疑」、「多管闲事」。
  5. 只、只是。《论语·子张》:「多见其不知量也。」唐·徐凝〈独住僧〉诗:「多应独住山林惯,唯照寒泉自剃头。」
  1. 称美、称赞。《史记·卷一○○·季布传》:「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
  2. 胜、超过。明·汤显祖《紫箫记·第一○出》:「想他才似相如,貌多王粲。」
  1. 姓。如商代有多父鼎。

多 [ duó ]

  1. 何等、如何。表疑问、感叹的语气。如:「多好」、「多高」、「带大一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啊!」
附 fù《國語辭典》

附 [ fù ]

  1. 依傍。如:「依附」。《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鲁小弱,附于楚则晋怒,附于晋则楚来伐。」
  2. 归依。如:「趋附」、「归附」。《淮南子·主术》:「所任者得其人,则国家治,上下和,群臣亲,百姓附。」
  3. 黏著不分开。如:「附著」。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四下·黔游日记二》:「有一石脊,自洞顶附壁直垂而下。」
  4. 靠近、亲近。如:「附在他耳边低语。」
  5. 应和。如:「附和」、「附议」。
  6. 相合、符合。《史记·卷七○·张仪传》:「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文选·左思·三都赋序》:「风谣歌舞,各附其俗。」
  7. 寄。参见「附书 」条。
  1. 连带的、外加的。如:「附属」、「附带」、「附设」。
焉 yān《國語辭典》

焉 [ yān ]

  1. 指示代名词,之、彼、这里。如:「心不在焉」。《论语·卫灵公》:「众好之,必察焉。」
  2. 疑问代名词。《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1. 岂、如何。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论语·先进》:「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且夫齐楚之事又焉足道邪!」
  1. 相当于「于」。《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1. 承接上文,以表示后果。相当于「乃」、「就」。《墨子·兼爱上》:「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1. 语气词,置句末:➊ ​ 表示肯定。相当于「也」、「矣」。唐·柳宗元〈封建论〉:「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➋ ​ 表示疑问。相当于「耶」、「呢」。《史记·卷六一·伯夷传》:「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➌ ​ 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2. 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然」、「样子」。如:「与我心有戚戚焉。」《书经·秦誓》:「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