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勉丛林供食钵,谁嫌尘土翳征衣。

释正觉宋代〕《送缘上人持钵

缘丐人间一锡飞,苍岩烟腻雪初晞。
风丝未许闹禅眼,云锦将看落化机。
自勉丛林供食钵,谁嫌尘土翳征衣。
归来僧饱上方饭,相伴春山歌采薇。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自勉丛林尘土征衣

自勉 zì miǎn
自己勉励自己。《庄子·天运》:“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北史·辛昂传》:“若不事斯语,何以成名,各宜自勉,克成令誉。” 明 方孝孺 《赠王仲缙序》:“以斯説使 仲縉 知为学之足恃而益思自勉。”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译文〉复刊词》:“我们知道感谢,我们知道自勉。”  ——《漢語大詞典》
丛林
丛生的林木  ——《整理自网络》
供 gōng/gòng《國語辭典》

供 [ gōng ]

  1. 给予。如:「提供」、「供应」、「供给」。《文选·潘岳·藉田赋》:「故躬稼以供粢盛,所以致孝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四》:「主人辞不得,一日供他两番,而今多了,也供不起了。」
  2. 受审者陈述案情。如:「供认」、「供出」。《聊斋志异·卷八·局诈》:「司马怒,执下廷尉。始供其引见者之姓名。」
  1. 受审者所陈说的案情纪录。如:「口供」、「笔供」、「招供」。《红楼梦·第八四回》:「你说你亲眼见的,怎么今日的供不对?」

供 [ gòng ]

  1. 陈设、放置。《说文解字·人部》:「供,设也。」《汉书·卷七一·疏广传》:「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张东都门外,送者车数百两,辞决而去。」《警世通言·卷九·李谪仙醉草吓蛮书》:「桌上花瓶内供一枝碧桃花。」
  2. 贡献、奉祀。如:「供佛」。《红楼梦·第五三回》:「咱们哪怕用一万两银子供祖宗,到底不如这个有体面。」
  3. 从事、操持。如:「供职」。宋·陆游〈浣花女〉诗:「江头女儿双髻丫,常随阿母供桑麻。」
  1. 祭品或供奉别人食用的菜肴。如:「果供」、「蜜供」。《晋书·卷三三·何曾传》:「食必尽四方珍异,一日之供以钱二万为限。」《西游记·第一六回》:「那院主献了茶,又安排斋供。」
食 shí/sì/yì《國語辭典》

食 [ shí ]

  1. 吃的東西。如:「糧食」、「麵食」、「素食」、「節衣縮食」。
  2. 生計、俸祿。《論語·衛靈公》:「君子謀道不謀食。」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吃、吃飯。如:「食髓知味」、「發憤忘食」、「廢寢忘食」。《戰國策·齊策四》:「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2. 嚐到、承受。如:「自食惡果」。《漢書·卷一○○·敘傳下》:「廣阿之廑,食厥舊德。」《宋史·卷三八六·范成大傳》:「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3. 消耗、虧損。《易經·豐卦·彖曰》:「日中則昊,月盈則食。」通「蝕」。
  4. 違背、背棄。參見「食言 」條。

食 [ yì ]

  1. 人名用字。如漢代有酈食其,音讀為(ㄌㄧˋ ㄧˋ ㄐㄧ)​。

食 [ sì ]

  1. 拿食物給人或牲畜吃。《戰國策·齊策四》:「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唐·韓愈〈雜說〉:「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飼 」。
钵 ( 缽 鉢 ) bō
钵 [ bō ]
     ◎ 洗涤或盛放东西的陶制的器具:~子。饭~。茶~。乳~(研药使成细末的器具)。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1.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2.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嫌 xián《國語辭典》

嫌 [ xián ]

  1. 怨隙、仇怨。如:「尽释前嫌」。《镜花缘·第二回》:「只顾为著游戏小事,角口生嫌,岂料后来许多因果,莫不从此而萌。」
  2. 处于可疑的地位。如:「避嫌」。《文选·沈约·恩幸传论》:「外无逼主之嫌,内有专用之功。」《喻世明言·卷二八·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但在先有兄弟之好,今后有男女之嫌。」
  1. 厌恶、讨厌。如:「嫌弃」、「嫌贫爱富」、「这小孩很惹人嫌。」《后汉书·卷五二·崔骃传》:「论者嫌其铜臭。」《红楼梦·第一九回》:「只知嫌人家脏。」
  2. 猜疑、怀疑。汉·王充《论衡·自纪》:「狱者嫌辜,卿决疑事。」《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八》:「我那知这事,却来嫌我!」
  3. 近似。《荀子·礼论》:「一朝而丧其严亲,而所以送葬之者不哀不敬,则嫌于禽兽矣。」
尘土(塵土)chén tǔ
(1).细小的灰土。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六:“ 徐州 人谓尘土为蓬块, 吴 人谓跋跌。” 金 吕中孚 《集句》诗:“一种人间太平日,满衣尘土避公侯。”《红楼梦》第十七回:“池边两行垂柳,杂以桃杏遮天,无一些尘土。”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我们的平射炮》:“疾风暴雨般的炮弹从四面钻进了碉堡,尘土迷漫半天,眼看那高大的碉堡坍塌了。”
(2).指尘世;尘事。 唐 沈亚之 《送文颖上人游天台》诗:“莫説人间事,崎嶇尘土中。” 宋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下:“及作舍人学士,日奔走於尘土中,声利扰扰。” 清 王韬 《淞滨琐话·李延庚》:“安能再履尘土,在热闹场中作生活哉?”
(3).喻庸俗肮脏或指庸俗肮脏的事物。 宋 叶适 《故大宗丞兼权度支郎官高公墓志铭》:“﹝ 高公 ﹞为人颖迈肃洁,如琅玕玉树,无尘土意。”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殷尧藩》:“吾一日不见山水,与俗人谈,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呼浊醪浇之,聊解秽耳。” 巴金 《怀念金仲华同志》:“他思想上没有疙瘩,心里没有尘土。”  ——《漢語大詞典》
翳 yì《國語辭典》

翳 [ yì ]

  1. 用羽毛制成的车盖。《说文解字·羽部》:「翳,华盖也。」《晋书·卷二五·舆服志》:「戎车,驾四马,天子亲戎所乘者也。载金鼓、羽旗、幢翳。」
  2. 供作蔽覆的东西。《管子·小匡》:「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甲不解垒,兵不解翳。」唐·曹松〈碧角簟〉诗:「八尺碧天无点翳,一方青玉绝纤尘。」
  3. 一种瞳孔为白膜所蒙蔽,以致无法看清东西的眼疾。宋·苏轼〈赠眼医王生彦若〉诗:「运针如运斤,去翳如拆屋。」
  1. 隐藏、隐居。《文选·左思·咏史诗八首之七》:「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三国志·卷一一·魏书·管宁传》:「宁抱道怀贞,潜翳海隅。」
  2. 遮蔽。《楚辞·刘向·九叹·远逝》:「阜隘狭而幽险兮,石㟥嵯以翳日。」唐·刘禹锡〈磨镜篇〉:「流尘翳明镜,岁久看如漆。」
  3. 摒弃。《国语·周语下》:「而又夺之资,以益其灾,是去其藏而翳其人也。」《新唐书·卷一五六·李元谅传》:「元谅培高浚渊,身执苦与士卒均,菑翳榛莽,辟美田数十里。」

翳 [ ​yī ]

  1. (一)​之又音。
征衣 zhēng yī
(1).旅人之衣。 唐 岑参 《南楼送卫凭》诗:“应须乘月去,且为解征衣。” 宋 刘儗 《诉衷情》词:“征衣薄薄不禁风,长日雨丝中。” 清 孙枝蔚 《出门》诗:“冻树鷄鸣早,征衣烛灭迟。”
(2).出征将士之衣。 唐 赵嘏 《送李裴评事》诗:“塞垣从事识兵机,只拟平戎不拟归。入夜笳声含白髮,报秋榆叶落征衣。” 宋 司马光 《出塞》诗:“霜重征衣薄,风高战鼓鸣。” 清 顾炎武 《赠朱监纪四辅》诗:“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
(3).泛指军服。 续范亭 《寿徐老》诗之三:“粗布征衣常补绽,自煮瓜果充粮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