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收藏 shōu cáng
收聚蓄藏;收集保存。《礼记·月令》:“﹝仲冬之月﹞是月也,农有不收藏积聚者,马牛畜兽有放佚者,取之不詰。” 宋 苏轼 《和钱安道寄惠建茶》:“收藏爱惜待佳客,不敢包裹钻权倖。” 明 王鏊 《震泽长语·象纬》:“变凉为寒,万物收藏之时也。”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
亦作“ 收臧 ”。收殓埋葬。《后汉书·刘玄传》:“ 刘恭 夜往收臧其尸。”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蒙君之恩,父丧收藏。”《梁书·武帝纪中》:“掩骼埋胔,仁者用心。其下 青州 悉使收藏。” ——《漢語大詞典》
亦作“ 收臧 ”。收殓埋葬。《后汉书·刘玄传》:“ 刘恭 夜往收臧其尸。”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蒙君之恩,父丧收藏。”《梁书·武帝纪中》:“掩骼埋胔,仁者用心。其下 青州 悉使收藏。” ——《漢語大詞典》
且 qiě/jū《國語辭典》
且 [ qiě ]
副- 暂时。如:「你且坐著」。《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民劳,未可,且待之。」
- 将要。如:「旦暮且下」。《战国策·齐策一》:「魏有破韩之志,韩见且亡,必东愬于齐。」
- 只。宋·苏轼〈虞美人·持杯遥劝天边月〉词:「持杯复更劝花枝,且愿花枝常在莫披离。」《水浒传·第六五回》:「我自要干大事,那里且报小仇。」
- 又、并。如:「老榕树既高且大。」《诗经·小雅·鱼丽》:「君子有酒,旨且多。」《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 况、何况。《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且楚师老矣,何故退?」《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 尚、还。如:「尚且」、「然且不可」。《孟子·公孙丑下》:「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 抑、或者。《战国策·齐策四》:「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史记·卷四四 ·魏世家》:「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
- 表示同时做两件事情。如:「且歌且舞」、「且战且走」。
且 [ jū ]
名- 农历六月。《尔雅·释天》:「六月为且。」
- 用于句末,无义。《诗经·郑风·褰裳》:「狂童之狂也且!」
作 zuò《國語辭典》
作 [ zuò ]
動- 興起、振起。如:「興風作浪」。《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 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 創作。如:「寫作」、「作畫」、「作詩」。《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 進行、舉行。如:「作戰」、「作簡報」。
- 為、當。如:「認賊作父」。
- 假裝。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 進行某事。如:「作媒」、「作證」、「作事」。同「做 」。
- 成為。如:「作人」、「作官」。同「做 」。
- 製造。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 事業。如:「工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
- 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如:「傑作」、「佳作」、「名作」。
作 [ zuó ]
- 參見「作摩」、「作料」等條。
作 [ zuō ]
名- 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
- 製作某些工藝作品的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孫禮傳》:「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
- 招惹、自找。如:「自作自受」。
山中
唐 王维 山中寄诸弟妹 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
唐 岑参 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时天宝初七月初三日在内学见有高道举徵 滩上思严子,山中忆许由。
唐 储光羲 咏山泉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唐 戴叔伦 过故人陈羽山居 不见山中人半载,依然松下屋三间。
唐 李益 上黄堆烽 心期紫阁山中月,身过黄堆烽上云。
唐 韩翃 宿甑山 山中今夜何人,阙下当年近臣。
唐 刘禹锡 送国子令狐博士赴兴元觐省 山中花带烟岚晚,栈底江涵雪水寒。
唐 王建 题柏岩禅师影堂 山中砖塔闭,松下影堂新。
唐 许浑 重伤杨攀处士二首 其一 酒纵山中性,诗留海上名。
唐 皮日休 寄润卿博士 尘外乡人为许掾,山中地主是茅君。
宋 太上隐者 山居书事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宋 王禹偁 放言 其一 泽畔衣裳兰作佩,山中生计竹为扉。
宋 苏轼 赠王子直秀才 水底笙歌蛙两部,山中奴婢橘千头。
元 赵孟頫 天冠山题咏二十二首 其四 长廊岩 山中古仙人,步月自来去。
元 吴师道 寄张子长 叱石山中寻药侣,玩云林下读书声。
元 倪瓒 送元度北游 去寻天上仙人佩,肯顾山中隐者居。
元 杨维桢 寄张伯雨 每瞻湖上青乌去,不觉山中白兔驯。
明 高启 梅花六首 其一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韵府拾遗 东韵》:沈约诗山中有桂树岁暮可言归李频诗梦野在山中 ——《骈字类编》
唐 岑参 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时天宝初七月初三日在内学见有高道举徵 滩上思严子,山中忆许由。
唐 储光羲 咏山泉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唐 戴叔伦 过故人陈羽山居 不见山中人半载,依然松下屋三间。
唐 李益 上黄堆烽 心期紫阁山中月,身过黄堆烽上云。
唐 韩翃 宿甑山 山中今夜何人,阙下当年近臣。
唐 刘禹锡 送国子令狐博士赴兴元觐省 山中花带烟岚晚,栈底江涵雪水寒。
唐 王建 题柏岩禅师影堂 山中砖塔闭,松下影堂新。
唐 许浑 重伤杨攀处士二首 其一 酒纵山中性,诗留海上名。
唐 皮日休 寄润卿博士 尘外乡人为许掾,山中地主是茅君。
宋 太上隐者 山居书事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宋 王禹偁 放言 其一 泽畔衣裳兰作佩,山中生计竹为扉。
宋 苏轼 赠王子直秀才 水底笙歌蛙两部,山中奴婢橘千头。
元 赵孟頫 天冠山题咏二十二首 其四 长廊岩 山中古仙人,步月自来去。
元 吴师道 寄张子长 叱石山中寻药侣,玩云林下读书声。
元 倪瓒 送元度北游 去寻天上仙人佩,肯顾山中隐者居。
元 杨维桢 寄张伯雨 每瞻湖上青乌去,不觉山中白兔驯。
明 高启 梅花六首 其一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韵府拾遗 东韵》:沈约诗山中有桂树岁暮可言归李频诗梦野在山中 ——《骈字类编》
物 wù《國語辭典》
物 [ wù ]
名- 存在于天地间一切人事物的通称。如:「天生万物」。《易经·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列子·黄帝》:「凡有貌像声色者,皆物也。」
- 指我以外的人、事、境界。相对于「我」而言。如:「物我两忘」。《史记·卷二四·乐书》:「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指作品或言谈中的内容。如:「言之有物」。《文选·陆机·文赋》:「体有万殊,物无一量。」
- 典章制度。《左传·哀公元年》:「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新唐书·卷九六·杜如晦传》:「方为相时,天下新定,台阁制度,宪物容典,率二人讨裁。」
- 特指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羊权为黄门侍郎,侍简文坐。帝问曰:『夏侯湛作羊秉叙绝可想。是卿何物?有后不?』」唐·柳宗元〈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诗:「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 选择。《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计丈数,揣高卑,度厚薄,仞沟洫,物土方,议远迩。」《淮南子·缪称》:「欲知天道察其数,欲知地道物其树,欲知人道从其欲。」
- 寻求。如:「物色」。
莫 mò/mù《國語辭典》
莫 [ mò ]
副- 表示禁止的用语,相当于「勿」、「毋」。如:「非请莫入」、「闲言莫说」。《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君有急病见于面,莫多饮酒。」唐·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没有。《论语·宪问》:「子曰:『莫我知也夫。』」《孟子·梁惠王上》:「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 不能、不可。如:「变化莫测」、「莫测高深」。
- 姓。如北魏有莫含,清代有莫友芝。
莫 [ mù ]
名- 「暮」的本字。指日落、黄昏时候。《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不能辰夜,不夙则莫。」宋·张元干〈石州慢·雨急云飞〉词:「雨急云飞,瞥然惊散,莫天凉月。」
- 一种蔬菜。《诗经·魏风·汾沮洳》:「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 晚、迟。《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通「暮」。
问 ( 問 ) wèn
问 [ wèn ]
-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询~。~答。~题。~鼎(指图谋夺取政权)。~津。质~。过~。
- 为表关切而询问:慰~。~候。~长~短。
- 审讯,追究:审~。~案。唯你是~。
- 管,干预:概不过~。
- 向某人或某方面要东西:我~他借几本书。
- 姓。
陈 ( 陳 ) chén
陈 [ chén ]
- 排列,摆设:~列。~兵。
- 述说:~述。~情。详~。~诉。~说。
- 旧的,时间久的:~旧。~腐。~醋。推~出新。~~相因。~迹。~皮。
-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
- 中国朝代名,南朝最末的王朝。
- 姓。
鸿 ( 鴻 ) hóng
鸿 [ hóng ]
- 大雁:~雁。~毛。雪泥~爪(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 大:~博。~图。~沟。~儒。~福。~运。~烈。
- 指书信:来~。
- 姓。
记事(記事)jì shì
(1).记录君主行为;记录军国大事。《礼记·文王世子》:“是故圣人之记事也,虑之以大,爱之以敬。”《汉书·艺文志》:“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唐 权德舆 《洪州西山风雨池记》:“ 春秋 时,国有史氏,君举必书。 德舆 从事於公,记事之徒也。”泛指记录事情。如:记事本。
(2).直陈其事谘请裁答的官场文书。《新五代史·唐臣传·郭崇韬安重诲传论》:“宰相有非其见时而事当上决者,与其被旨而有所復请者,则具记事而入,因崇政使闻,得旨则復宣而出之。” 徐无党 注:“记事,若今学士院諮报。今士大夫间以文字相往来谓之简帖,俚俗犹谓之记事也。”《 清 钱谦益 《国初群雄事略·汉陈友谅》引《太祖实录》》:“ 友谅 不敢出,上又移书与之曰:‘昨兵泊 瀦磯 ,尝遣使齎记事往,不覩使回,公度量何浅浅哉!’”
(3).以记述事实经过为主的文体名。 鲁迅 《花边文学·论秦理斋夫人事》:“这几年来,常见有因经济的压迫,礼教的制裁而自杀的记事。” 王西彦 《古城的忧郁·灾祸》:“下面就是用动人笔法描写的一篇记事。”
(4).谓儿童初有记忆、识别事物的能力。《红楼梦》第十六回:“ 赵嬷嬷 道:‘噯哟!那可是千载难逢的!那时候我才记事儿。’” 赵树理 《邪不压正》一:“二姨说:‘看我 狗狗 多么记事?二年了你还记着啦?’” ——《漢語大詞典》
(2).直陈其事谘请裁答的官场文书。《新五代史·唐臣传·郭崇韬安重诲传论》:“宰相有非其见时而事当上决者,与其被旨而有所復请者,则具记事而入,因崇政使闻,得旨则復宣而出之。” 徐无党 注:“记事,若今学士院諮报。今士大夫间以文字相往来谓之简帖,俚俗犹谓之记事也。”《 清 钱谦益 《国初群雄事略·汉陈友谅》引《太祖实录》》:“ 友谅 不敢出,上又移书与之曰:‘昨兵泊 瀦磯 ,尝遣使齎记事往,不覩使回,公度量何浅浅哉!’”
(3).以记述事实经过为主的文体名。 鲁迅 《花边文学·论秦理斋夫人事》:“这几年来,常见有因经济的压迫,礼教的制裁而自杀的记事。” 王西彦 《古城的忧郁·灾祸》:“下面就是用动人笔法描写的一篇记事。”
(4).谓儿童初有记忆、识别事物的能力。《红楼梦》第十六回:“ 赵嬷嬷 道:‘噯哟!那可是千载难逢的!那时候我才记事儿。’” 赵树理 《邪不压正》一:“二姨说:‘看我 狗狗 多么记事?二年了你还记着啦?’” ——《漢語大詞典》
初 chū《國語辭典》
初 [ chū ]
名- 根本、本原。《淮南子·俶真》:「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进取不忘其初。」
- 起源、开始。如:「年初」、「月初」、「和好如初」。唐·柳宗元〈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 姓。如宋代有初暐。
- 从前、原来。如:「初衷」、「初心」。
- 最先、开头。如:「初秋」、「初民」、「初雪」。
- 最低的。如:「初级」、「初等」。
- 阴历每月一日到十日,皆冠上「初」字,表上旬的。如:「初一」、「初二」。
- 第一次的。如:「初恋」、「初学」、「初试啼声」。
- 甫、刚刚。如:「初出茅庐」。《书经·召诰》:「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天下初定未久,继嗣不明。」
- 全、始终。用于否定句,表范围。《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彭修传》:「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废命不忠,岂非过邪?」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