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儒应共饱,渔父忌偏醒。

杜甫唐代〕《秦州见敕目薛三璩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凡三十韵

大雅何寥阔,斯人尚典刑。交期余潦倒,材力尔精灵。
二子声同日,诸生困一经。文章开穾奥,迁擢润朝廷。
旧好何由展,新诗更忆听。别来头并白,相见眼终青。
伊昔贫皆甚,同忧心不宁。栖遑分半菽,浩荡逐流萍。
俗态犹猜忌,妖氛忽杳冥。独惭投汉阁,俱议哭秦庭。
还蜀只无补,囚梁亦固扃。华夷相混合,宇宙一膻腥。
帝力收三统,天威总四溟。旧都俄望幸,清庙肃惟馨。
杂种虽高垒,长驱甚建瓴。焚香淑景殿,涨水望云亭。
法驾初还日,群公若会星。宫臣仍点染,柱史正零丁。
官忝趋栖凤,朝回叹聚萤。唤人看騕褭,不嫁惜娉婷。
掘剑知埋狱,提刀见发硎。侏儒应共饱,渔父忌偏醒。
旅泊穷清渭,长吟望浊泾。羽书还似急,烽火未全停。
师老资残寇,戎生及近坰.忠臣辞愤激,烈士涕飘零。
上将盈边鄙,元勋溢鼎铭。仰思调玉烛,谁定握青萍。
陇俗轻鹦鹉,原情类鶺鴒.秋风动关塞,高卧想仪形。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侏儒渔父偏醒

侏儒 zhū rú
(1).身材异常短小者;矮子。《礼记·王制》:“瘖聋、跛躃、断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 郑玄 注:“侏儒,短人也。”《国语·晋语四》:“僬侥不可使举,侏儒不可使援。”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夫侏儒之手不足以倾 嵩华 ,焦侥之脛不足以测沧海。” 清 钱谦益 《竺璠禅师塔铭》:“师少于余六岁,短小类侏儒。” 王西彦 《乡下朋友》:“最为难的,就是两个瘦小如侏儒的挑夫,肩上压着使扁担微微呻吟的重担,却健步如飞。”
(2).形容个子矮小。《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二年》:“ 金 人见貌陋而侏儒,不知为守臣,乃令荷担, 孝忠 乘间奔 西陵 。”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邱的笃》:“有诸生 邱 某者,形体侏儒,人称之为 邱的篤 。” 阿英 《明朝的笑话》二三:“ 奉化 应方伯 ,在京与试,成绩很优;因为貌颇侏儒,未能列选。”
(3).借指未成年人。 扬雄 《太玄·童》“次七脩侏侏,比于朱儒” 晋 范望 注:“朱儒,未成人也。七虽长大而不学道,侏侏然若未成之人也。故以侏儒为諭焉。”
(4).形容人因未成年而个子矮。 宋 曾慥 《高斋漫录》:“ 蔡 年少侏儒,公俟其来,于厅事特设高脚椅子。”《古今小说·晏平仲二桃杀三士》:“汝乃黄口侏儒小儿,国人无眼,命汝为相,擅敢乱开大口!”
(5).古代权贵好以侏儒为倡优取乐,故亦指侏儒中之充任优伶、乐师者。《管子·小匡》:“倡优侏儒在前,而贤大夫在后。”《史记·滑稽列传》:“ 优旃 者, 秦 倡侏儒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俳优侏儒, 狄鞮 之倡,所以娱耳目乐心意者。”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白须老臣的讲道,矮胖侏儒的打诨,王是早已听厌的了。”
(6).借指以迎合统治者而取宠的人。 清 汪懋麟 《送余中丞》诗之二:“自媿侏儒共比肩,何当青眼向人偏。” 刘国钧 《并游侠行》诗:“生世幸逢 唐 与 虞 ,安用齷齪同侏儒。”
(7).《汉书·东方朔传》载, 东方朔 不满意自己的地位和待遇,对 汉武帝 说:“朱儒长三尺餘,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 朔 长九尺餘,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朱儒饱欲死,臣 朔 飢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 长安 米。”后以此典表示不满于不公正的待遇。 唐 罗隐 《寄侯博士》诗:“侏儒亦何有,饱食向 长安 。” 金 元好问 《解剑行》:“ 长安 侏儒饱欲死,万古不解天公心。”
(8).指梁上短柱。 唐 韩愈 《进学解》:“欂櫨侏儒。” 清 李调元 《卍斋琐录》卷三:“侏儒,短人也。而梁上短柱亦曰侏儒。”
(9).即蜘蛛。《方言》第十一:“鼅鼄……自 关 而东, 赵 魏 之郊,谓之鼅鼄,或谓之蠾蝓。蠾蝓者,侏儒语之转也。”  ——《漢語大詞典》
应 ( 應 ) yīng/yìng
应 [ yīng ]
  1. 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当。~该。~分(fèn )。~有尽有。
  2. 回答:答~。喊他不~。~承。
  3. 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皆平定”。
  4. 姓。
应 [ yìng ]
  1. 回答或随声相和:~答。呼~。~对(答对)。~和()。反~(a.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b.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c.回响,反响)。
  2. 接受,允许,答应要求:~邀。~聘。~考。
  3. 顺合,适合:顺~。适~。~机。~景。~时。~用文。
  4. 对待:~付。~变。~酬。
共 gòng/gōng《國語辭典》

共 [ gòng ]

  1. 一起、一同。如:「共鸣」、「共存」、「和平共处」。《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
  2. 合、总计。如:「共计」、「篮子里共有十颗苹果。」
  1. 分享、合用。《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1. 相同的。如:「共识」、「共相」。
  1. 跟、和。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姻缘簿全凭我共你,谁不待拣个称意的?」

共 [ gǒng ]

  1. 双手抱拳。《荀子·赋》:「圣人共手,时几将矣。」通「拱」。
  2. 环绕、护卫。《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拱」。

共 [ gōng ]

  1. 供给。《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供」。
  1. 恭敬。《左传·文公十八年》:「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通「恭」。
  1. 姓。如黄帝时有共鼓。
饱 ( 飽 ) bǎo
饱 [ bǎo ]
  1. 吃足了,与“饿”相对:~餐。~暖。
  2. 足、充分:~满。~和。~学(学识丰富)。~含。~览。~受。一~眼福。
渔父(漁父)yú fǔ
(1).老渔翁。《庄子·秋水》:“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 唐 罗隐 《别池阳所居》诗:“雨夜老农伤水旱,雪晴渔父共舟船。” 清 查礼 《岚光洞》诗:“渔父举网来,舴艋两三箇。” 刘半农 《游香山纪事诗》之九:“渔舟横小塘,渔父卖鱼去。”
(2).词牌名。 唐 张志和 创制。单调二十七字,平韵。  ——《漢語大詞典》
忌 jì《國語辭典》

忌 [ jì ]

  1. 憎恶、妒恨。如:「妒忌」、「猜忌」。《文选·李康·运命论》:「以仲尼之谦也,而见忌于子西。」
  2. 怕、畏惧。如:「顾忌」、「肆无忌惮」。《左传·昭公六年》:「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
  3. 禁戒。如:「忌讳」、「忌嘴」、「忌酒」、「生冷不忌」。
  1. 善妒的。《南史·卷四九·刘峻传》:「峻自序云:『敬通有忌妻,至于身操井臼。』」
  1. 亲丧之日称为「忌」。参见「忌日」、「忌辰」等条。
  2. 该禁戒的事。如:「犯口忌」。
偏醒 piān xǐng
独醒。 宋 秦观 《和王忠玉提刑》诗:“糟醨可餔啜,古人忌偏醒。”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