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大有在,只是无人證明。

释法薰宋代〕《偈颂一百三十三首 其一二○

东西南北,𡎺著磕著,四维上下,天平地平。佛法大有在,只是无人證明。

咄,我行荒草里,你又入深村。长者长法身,短者短法身。

袖头打领,腋下剜襟,即不问你诸人。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佛法大有只是无人

佛法 fó fǎ
(1).佛教教义。《晋书·武帝纪》:“帝初奉佛法,立精舍於殿内。” 唐 韩愈 《送灵师》诗:“佛法入中国,尔来六百年。”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二:“僧自言不知佛法,亦无布施,终岁自食其力。”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见兄所为文,甚以为佳,所未敢苟同者,惟在欲以佛法救 中国 耳。”
(2).指佛事。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打鬼》:“打鬼本西域佛法,并非怪异,即古者九门观儺之遗风,亦所以禳除不祥也。”
(3).佛所具有的法力。《初刻拍案惊奇》卷七:“果然 武妃 见説,暗道:‘佛法广大!’”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佛法无边,其信然乎?”  ——《漢語大詞典》
大有 dà yǒu
(1).《易》卦名。即乾下离上。象征大,多。《易·序卦》:“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 高亨 注:“《大有》,所有者大,所有者多也。”
(2).丰收。 唐 储光羲 《观竞渡》诗:“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 明 徐渭 《先除夕二日雪甚如婴儿拳》诗:“明年从大有,连岁却餘殃。”《镜花缘》第四十回:“今登极以来,十有餘年,屡逢大有,天下太平。”  ——《漢語大詞典》
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1.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2.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3.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1.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1.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2.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3.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1.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2. 姓。如晋代有在育。
只是 zhǐ shì
(1).仅仅是;不过是。 唐 韩愈 《镜潭》诗:“鱼鰕不用避,只是照蛟龙。” 宋 苏轼 《乞罢登莱榷盐状》:“﹝ 登州 ﹞计入海中三百里,地瘠民贫,商贾不至,所在盐货,只是居民喫用。” 刘大白 《黄叶》诗:“和树枝最亲密的黄叶,当它对伴侣告辞的时候,微微地--只是临风的一声叹息。”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有一部《苗防备览》记载了些官方文件,但那只是一部枯燥无味的官书。”
(2).就是。《西游记》第四六回:“我师父乃至诚君子……説不会,只是不会,君子家,岂有谬乎?”
(3).一直;一味。《二刻拍案惊奇》卷九:“﹝ 杨素梅 ﹞好生不快,又不好説得出来。对着 龙香 只是啼哭。”
(4).表示轻微的转折。不过;但是。《水浒传》第四一回:“虽然如此,只是无人识得路境,不知他地理如何。”《快心编一集》第三回:“便依你往京中去,只是关河迢递,须得一个能事人同行方好。”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一:“县委知道她的工作作风是舍得干,不信邪,肯吃苦耐劳,能独当一面,只是由于算术不高明,她的汇报里的数目字、百分比,有时不见得十分精确。”
(5).只因为。《水浒传》第十六回:“吾闻江湖上多人曾説 加亮先生 大名,岂知缘法却在保正庄上得会。只是保正疏财仗义,以此天下豪杰都投门下。”  ——《漢語大詞典》
无人(無人)wú rén
(1).没有人才。《左传·文公十三年》:“﹝ 士会 ﹞乃行。 绕朝 赠之以策,曰:‘子无谓 秦 无人,吾谋适不用也。’” 金 元好问 《曲阜纪行》诗之八:“吾谋未及用,勿谓 秦 无人。”
(2).没有人;没人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秦王 屏左右,宫中虚无人。” 三国 魏 应璩 《与侍郎曹良思书》:“足下去后,甚相思想。《叔田》有无人之歌,闉闍有匪存之思,风人之作,岂虚也哉!” 宋 柳永 《斗百花》词:“深院无人,黄昏乍拆鞦韆,空锁满庭花雨。”参阅《诗·郑风·叔于田》。  ——《漢語大詞典》
證 zhèng《國語辭典》

證 [ zhèng ]

  1. 告發。《說文解字·言部》:「證,告也。」《論語·子路》:「其父攘羊,而子證之。」
  2. 用憑據、事實來表明或斷定。如:「證明」、「證實」。《莊子·秋水》:「證曏今故,故遙而不悶、掇而不跂,知時無止。」
  1. 憑據。如:「人證」、「停車證」、「借書證」。
  2. 病症、症候。如:「三焦辨證」、「血分證」。《列子·周穆王》:「遇老聃,因告其子之證。」
明 míng《國語辭典》

明 [ míng ]

  1. 通曉。如:「明瞭」、「明白」、「他是個深明大義的人。」
  2. 使通曉。《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3. 昭示、彰顯。《禮記·郊特牲》:「天垂象,聖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
  4. 發亮。《詩經·齊風·雞鳴》:「東方明矣,朝既昌矣。」
  1. 光亮的。如:「明月」、「明亮」。《文選·謝惠連·秋懷詩》:「皎皎天月明。」
  2. 清晰的。《漢書·卷五二·韓安國傳》:「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
  3. 聰慧、悟性很高。如:「聰明」、「明智」。《文選·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夫見機而作,不處凶危,上聖之明也。」
  4. 公開的、顯露的。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5. 才德高顯的。如:「明主」、「明君」。
  6. 磊落的。如:「明人不做暗事」。
  7. 乾淨、整潔。如:「窗明几淨」。
  8. 顯著的。如:「明顯」、「明效」。
  9. 時序在後的。如:「明天」、「明年」。
  1. 視覺、目力。《禮記·檀弓上》:「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三國魏·王粲〈贈文叔良〉詩:「視明聽聰,靡事不惟。」
  2. 陽。相對於「陰」。《史記·卷一·五帝本紀》:「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
  3. 神靈。如:「神明」。
  4. 朝代名。參見「明朝 」條。
  5. 姓。如清代有明耀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