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清明 qīng míng
(1).物之轻清者。亦谓清澈明朗。《荀子·解蔽》:“故人心譬如槃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鬚眉而察理矣。” 唐 元稹 《西县驿》诗:“去时楼上清明夜,月照楼前撩乱花。” 宋 欧阳修 《秋声赋》:“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李大钊 《时》:“‘晨’为日之始,新鲜的朝气,清明的曙光,都随‘晨’的时光以俱至。”
(2).指政治有法度,有条理。《诗·大雅·大明》:“肆伐大 商 ,会朝清明。” 毛 传:“不崇朝而天下清明。”《汉书·礼乐志》:“﹝ 世祖 ﹞即位三十年,四夷宾服,百姓家给,政教清明。”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上即位之三年,朝廷清明,百揆时叙,民安其生,风俗一变。” 清 戴名世 《芝石记》:“献者踵至,以文天下之太平;然是时天下果有道,四方皆清明乎?未见其然也。” 夏衍 《秋瑾传》第一幕:“不把 中国 弄得强盛,不把政治弄得清明,她们怎能从这黑暗里解放出来呐?”
(3).神志清晰;清察明审。《礼记·玉藻》:“色容厉肃,视容清明。” 郑玄 注:“察於事也。”《淮南子·主术训》:“夫人主之听治也,清明而不闇,虚心而弱志,是故羣臣辐凑竝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尽其能。” 唐 李德裕 《上尊号玉册文》:“伏惟皇帝陛下,清明溥鬯,光耿四海。” 郭沫若 《新华颂·鸭绿江》:“我们的理智是清明的,不会跟着狂人们一道发狂。”
(4).声音清朗。《礼记·乐记》:“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 郑玄 注:“清明,谓人声也。” 孔颖达 疏:“人之歌曲清洁显明以象於天也。” 唐 羊士谔 《郡中即事》诗之一:“鼓角清明如战垒,梧桐摇落似贫居。”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八章:“但这声音已经不再那样清明尖锐了,它发出了有些破裂味的沙音。”
(5).节气名。公历四月四、五或六日。我国有清明节踏青、扫墓的习俗。《逸周书·周月》:“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 朱右曾 校释引 孔颖达 曰:“清明,谓物生清浄明洁。”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东道路诗》:“属值清明节,荣华歷和韶。” 唐 薛逢 《君不见》诗:“清明纵便天使来,一把纸钱风树杪。” 明 徐元 《八义记·宣子劝农》:“节届寒食清明。清明,西郊外步踏红青。”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三:“清明扫墓,虽不焚化纸钱,也可训练小孩子一种恭肃静默的对先人的敬礼。”
(6).东南风。《国语·周语下》“如是,而铸之金,磨之石,繫之丝木,越之匏竹,节之鼓,而行之,以遂八风” 三国 吴 韦昭 注:“东南曰巽,为木,为清明。”参见“ 清明风 ”。
(7).金精;金神。《意林》卷四引 汉 王逸 《正部》:“山神曰螭,物精曰魅,土精曰羵羊,水精曰罔象,木精曰毕方,火精曰游光,金精曰清明。”《广雅·释天》:“金神谓之清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巨洋水》:“泉溪之上,源麓之侧,有一祠,目之为 冶泉祠 。按《广雅》,‘金神谓之清明’,斯地盖古冶官所在,故水取称焉。”
(8).冷肃。《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金发而清明,火发而曛味,何气使然?”《医宗金鉴·运气要诀·五运郁极乃发歌》:“木发毁折金清明,火发曛味有多少。”注:“金发之徵,微者为燥,甚为清明;清明,冷肃也。” ——《漢語大詞典》
(2).指政治有法度,有条理。《诗·大雅·大明》:“肆伐大 商 ,会朝清明。” 毛 传:“不崇朝而天下清明。”《汉书·礼乐志》:“﹝ 世祖 ﹞即位三十年,四夷宾服,百姓家给,政教清明。”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上即位之三年,朝廷清明,百揆时叙,民安其生,风俗一变。” 清 戴名世 《芝石记》:“献者踵至,以文天下之太平;然是时天下果有道,四方皆清明乎?未见其然也。” 夏衍 《秋瑾传》第一幕:“不把 中国 弄得强盛,不把政治弄得清明,她们怎能从这黑暗里解放出来呐?”
(3).神志清晰;清察明审。《礼记·玉藻》:“色容厉肃,视容清明。” 郑玄 注:“察於事也。”《淮南子·主术训》:“夫人主之听治也,清明而不闇,虚心而弱志,是故羣臣辐凑竝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尽其能。” 唐 李德裕 《上尊号玉册文》:“伏惟皇帝陛下,清明溥鬯,光耿四海。” 郭沫若 《新华颂·鸭绿江》:“我们的理智是清明的,不会跟着狂人们一道发狂。”
(4).声音清朗。《礼记·乐记》:“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 郑玄 注:“清明,谓人声也。” 孔颖达 疏:“人之歌曲清洁显明以象於天也。” 唐 羊士谔 《郡中即事》诗之一:“鼓角清明如战垒,梧桐摇落似贫居。”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八章:“但这声音已经不再那样清明尖锐了,它发出了有些破裂味的沙音。”
(5).节气名。公历四月四、五或六日。我国有清明节踏青、扫墓的习俗。《逸周书·周月》:“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 朱右曾 校释引 孔颖达 曰:“清明,谓物生清浄明洁。”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东道路诗》:“属值清明节,荣华歷和韶。” 唐 薛逢 《君不见》诗:“清明纵便天使来,一把纸钱风树杪。” 明 徐元 《八义记·宣子劝农》:“节届寒食清明。清明,西郊外步踏红青。”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三:“清明扫墓,虽不焚化纸钱,也可训练小孩子一种恭肃静默的对先人的敬礼。”
(6).东南风。《国语·周语下》“如是,而铸之金,磨之石,繫之丝木,越之匏竹,节之鼓,而行之,以遂八风” 三国 吴 韦昭 注:“东南曰巽,为木,为清明。”参见“ 清明风 ”。
(7).金精;金神。《意林》卷四引 汉 王逸 《正部》:“山神曰螭,物精曰魅,土精曰羵羊,水精曰罔象,木精曰毕方,火精曰游光,金精曰清明。”《广雅·释天》:“金神谓之清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巨洋水》:“泉溪之上,源麓之侧,有一祠,目之为 冶泉祠 。按《广雅》,‘金神谓之清明’,斯地盖古冶官所在,故水取称焉。”
(8).冷肃。《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金发而清明,火发而曛味,何气使然?”《医宗金鉴·运气要诀·五运郁极乃发歌》:“木发毁折金清明,火发曛味有多少。”注:“金发之徵,微者为燥,甚为清明;清明,冷肃也。” ——《漢語大詞典》
寒食 hán shí
(1).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传 春秋 时 晋文公 负其功臣 介之推 。 介 愤而隐于 绵山 。 文公 悔悟,烧山逼令出仕, 之推 抱树焚死。人民同情 介之推 的遭遇,相约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以为悼念。以后相沿成俗,谓之寒食。按,《周礼·秋官·司烜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国中”,则禁火为 周 的旧制。 汉 刘向 《别录》有“寒食蹋蹴”的记述,与 介之推 死事无关; 晋 陆翙 《邺中记》、《后汉书·周举传》等始附会为 介之推 事。寒食日有在春、在冬、在夏诸说,惟在春之说为后世所沿袭。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麦粥。” 唐 韩翃 《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元 仙村人 《春日田园杂兴》诗:“村村寒食近,插柳遍檐牙。” 清 吴兰修 《黄竹子传》:“临行,﹝ 竹子 ﹞执生手曰:‘此归又罹虎口!若得了儂业债,则寒食梨花,求麦饭一盂、纸钱一束,上 真孃 墓一弔;薄命人死无恨耳!’”又,有的地区亦称清明为寒食。 明 张煌言 《舟次清明拈得青字》诗:“欲隐尚违惭 介子 ,年年寒食卧江汀。”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清明》:“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坟塋而已。” 郁达夫 《钓台的春昼》:“绕了一个大弯,赶到故乡,却正好还在清明寒食的节前。”参阅《太平御览》卷三十、 宋 洪迈 《容斋三笔·介推寒食》、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寒食不必清明》。
(2).吃冷的食物。《后汉书·周举传》:“ 太原 一郡,旧俗以 介子推 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 晋 陆翽 《邺中记》:“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煑粳米及麦为酪,杏仁煮作粥。”《北堂书钞》卷一四三引 晋 孙楚 《祭介子推文》:“ 太原 咸奉 介君 之灵,至三月清明,断火寒食,甚若先后一月。”
(3).犹冷食。指寒食节吃的冷的食物。《岁时广记·寒食上·冻薑豉》引 宋 吕原明 《岁时杂记》:“寒食:煑豚肉并汁露顿,候其冻取之,谓之薑豉,以荐饼而食之。或剜以匕,或裁以刀,调以薑豉,故名焉。”《岁时广记·寒食上·冻薑豉》引 宋 吕原明 《岁时杂记》:“寒食以糯米合采蒻叶裹以蒸之。或加以鱼鹅肉鸭卵等。又有置艾一叶于其下者。”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时品》:“香椿芽拌麪筋,嫩柳叶拌豆腐,乃寒食之佳品。” ——《漢語大詞典》
(2).吃冷的食物。《后汉书·周举传》:“ 太原 一郡,旧俗以 介子推 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 晋 陆翽 《邺中记》:“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煑粳米及麦为酪,杏仁煮作粥。”《北堂书钞》卷一四三引 晋 孙楚 《祭介子推文》:“ 太原 咸奉 介君 之灵,至三月清明,断火寒食,甚若先后一月。”
(3).犹冷食。指寒食节吃的冷的食物。《岁时广记·寒食上·冻薑豉》引 宋 吕原明 《岁时杂记》:“寒食:煑豚肉并汁露顿,候其冻取之,谓之薑豉,以荐饼而食之。或剜以匕,或裁以刀,调以薑豉,故名焉。”《岁时广记·寒食上·冻薑豉》引 宋 吕原明 《岁时杂记》:“寒食以糯米合采蒻叶裹以蒸之。或加以鱼鹅肉鸭卵等。又有置艾一叶于其下者。”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时品》:“香椿芽拌麪筋,嫩柳叶拌豆腐,乃寒食之佳品。” ——《漢語大詞典》
节 ( 節 ) jié/jiē
节 [ jié ]
-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外生枝。
-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两~车厢。
- 段落,事项:~~(一段一段地,逐步)。~目。
-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气。~令。
- 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日。
- 礼度:礼~。
- 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奏。~拍。~律。
- 操守:~操。晚~。变~。高风亮~(高尚的品德和节操)。
- 省减,限制:~省。~制。开源~流。
- 略去,简略:~选。~录。
- 古代出使外国所待的凭证:符~。使~。
- 姓。
- 〔~骨眼儿〕喻关键的,能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或时机(“骨”读轻声)。
韶光 sháo guāng
(1).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 南朝 梁简文帝 《与慧琰法师书》:“五翳消空,韶光表节。” 唐 王勃 《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每至韶光照野,爽靄晴遥。”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四折:“但能勾五千岁遐龄,索强如九十日韶光。” 清 顾炎武 《赴东》诗之五:“草木皆欣欣,不觉韶光晚。”
(2).泛指光阴。《武王伐纣平话》卷上:“韶光似箭,日月如梭。” 元 柯丹丘 《荆钗记·分别》:“韶光荏苒,嘆桑榆暮景。”
(3).比喻青少年时期。 元 王子一 《误入桃源》第二折:“只恐韶光易零落,何时重得会 刘郎 ?” 鲁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 殷夫 《给母亲》:“但我求的是青春的生活,因为韶光一去不再来。” ——《漢語大詞典》
(2).泛指光阴。《武王伐纣平话》卷上:“韶光似箭,日月如梭。” 元 柯丹丘 《荆钗记·分别》:“韶光荏苒,嘆桑榆暮景。”
(3).比喻青少年时期。 元 王子一 《误入桃源》第二折:“只恐韶光易零落,何时重得会 刘郎 ?” 鲁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 殷夫 《给母亲》:“但我求的是青春的生活,因为韶光一去不再来。” ——《漢語大詞典》
烂漫(爛漫)làn màn
亦作“ 烂熳 ”。亦作“ 烂縵 ”。
(1).形容光彩四射。 汉 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丹彩之饰,徒何为乎,澔澔汗汗,流离烂漫。”
(2).色泽绚丽。 南朝 梁 沈约 《奉华阳王外兵》:“烂熳蜃云舒,嶔崟山海出。” 唐 杜甫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 锦里 春光空烂熳,瑶墀侍臣已冥寞。”《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因见月色如昼,殿庭下桃李盛开,烂熳如锦,来此赏翫。” 毛泽东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词:“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3).杂乱繁多貌。《文选·马融〈长笛赋〉》:“详观夫曲胤之繁会丛杂,何其富也。纷葩烂漫,诚可喜也;波散广衍,实可异也。” 吕向 注:“纷葩烂漫,声乱而多也。” 南朝 齐 谢朓 《秋夜讲解》:“琴瑟徒烂熳,姱容空满堂。” 宋 叶适 《祈雪文》:“ 淳 绍 之交,大雪烂漫,平地累尺,而人以过寒为患。” 清 孙枝蔚 《长歌复短歌》:“词赋烂熳终无益,焉能致主 唐 虞 初。”
(4).形容草木茂盛。 唐 陈子昂 《大周受命颂·庆云章》:“南风既薰,丛芳烂漫,郁郁纷纷。” 宋 叶适 《祭林叔和文》:“春笋秋花,烂熳牕几。” 宋 苏舜钦 《吴越大旱》诗:“寻常秔穄地,烂漫长荆棘。” 清 金人瑞 《长夏作》诗:“花叶陆续春,瓜荳烂熳秋。”
(5).精彩杰出。 清 戴名世 《〈四逸园集〉序》:“呜呼!当 明 之晚节,士大夫争为坛坫,以炫声名;一时菁华烂熳者,何可胜数!” 清 戴名世 《与刘言洁书》:“观其菁华烂熳之章,与夫考据排纂之际,出其有惟恐不尽焉,此其所以枵然无有者也!”
(6).陵替。 汉 扬雄 《大司农箴》:“帝王之盛,咸在农殖,季 周 烂漫,而东作不勑,膏腴不穫,庶物并荒。”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四:“ 宣和殿 后,又剏立 保和殿 者。左右有 稽古 、 博古 、 尚古 等诸阁。咸以贮古玉印璽,诸鼎彝礼器、法书图画尽在。然世事则益烂熳,上志衰矣,非復前日之敦尚考验者。”
(7).浩荡。形容水势大。 南朝 宋 鲍照 《自砺山东望震泽》诗:“烂漫潭洞波,合沓崿嶂云。” 唐 韩愈 《别知赋》:“始参差以异序,卒烂漫而同流。” 朱熹 校:“‘烂漫’本或作‘烂熳’、或作‘澜漫’,云大水也。” 宋 王禹偁 《别丹水》诗:“曾经烂漫濯吾缨,忍别潺湲月下声。”泛指声势广阔、壮大。 陈毅 《十年》诗:“这里有革命的反帝的歌声烂漫,飘扬海外,散播农村。” 俞平伯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及至到了‘三潭印月’,灯歌又烂缦起来了,人反而倦了。”
(8).谓放浪,不拘形迹;豪放,不受拘束。 南朝 梁 江淹 《赠炼丹法和殷长史》:“身识本烂熳,光曜不可攀。” 唐 李白 《江南春怀》诗:“身世殊烂漫,田园久芜没。” 清 钱谦益 《奉赠太傅崇明侯弢武杜公诗》之二:“挥毫烂熳头风檄,击缶苍茫耳热歌。”
(9).淫荡;淫佚。 汉 刘向 《列女传·夏桀末喜》:“ 桀 既弃礼义,淫于妇人。求美女积之於后宫,收倡优侏儒狎徒能为奇伟戏者,聚之于傍。造烂漫之乐,日夜与 末喜 及宫女饮酒,无有休时。”《魏书·乐志》:“三代之衰,邪音间起,则有烂漫靡靡之乐兴焉。”《朱子语类》卷一三三:“ 秦檜 自虏中归,见虏人溺於声色宴安……日夜烂熳。”
(10).散乱;分散。《庄子·在宥》:“大德不同,而性命烂漫矣。” 成玄英 疏:“烂漫,散乱也。” 晋 王嘉 《拾遗记·晋时事》:“有菜名曰‘芸薇’,类有三种,紫色者最繁,味辛,其根烂熳。” 宋 王安石 《和中甫兄春日有感》:“娇梅过雨吹烂熳,幽鸟迎阳语啾唧。” 丁玲 《母亲》四:“白色的野玉簪,烂缦的洒在那些嫩绿的草间。”
(11).蔓延;弥漫。 南朝 齐 谢朓 《咏兔丝》:“烂熳已万条,连绵復一色。” 唐 姚合 《和李补阙曲江看莲花》:“遶行香烂熳,折赠意缠绵。” 唐 韩愈 《女挐圹铭》:“ 愈 之为少秋官,言佛夷鬼,其法乱治, 梁武 事之,卒有 侯景 之败。可一扫刮絶去,不宜使烂漫。” 清 朱彝尊 《送徐中允假还昆山》诗之五:“烂熳厨烟煮野蔬,菘根秋末韭春初。”
(12).消散。《楚辞·严忌〈哀时命〉》:“生天墬之若过兮,忽烂漫而无成。” 王逸 注:“烂漫,犹消散也。言己生於天地之间,忽若风雨之过,晻然而消散,恨无成功也。烂,一作澜。”
(13).谓情感真挚坦率。 唐 杜甫 《与鄠县源大少府宴渼陂得寒字》:“主人情烂熳,持答翠琅玕。” 宋 苏舜钦 《和圣俞庭菊》:“得书所赋诗,烂漫感怀抱。” 清 顾炎武 《桃花溪歌赠陈处士梅》:“有时提壶过比邻,笑谈烂漫皆天真。” 冰心 《六一姐》:“童稚烂漫流动的心,在无数的过眼云烟之中,不知怎的就捉得这一个影子,自然不忘的到了现在。”
(14).犹熟,酣。 唐 杜甫 《彭衙行》:“众雏烂熳睡,唤起霑盘餐。” 明 高启 《早发土桥》诗:“僕夫昨行苦,烂熳睡正熟。” 清 方文 《天界寺书怀》诗:“烂熳睡终夜,顿觉清心魂。”
(15).随意;任意。 南朝 梁 刘缓 《看美人摘蔷薇》诗:“釵边烂熳插,无处不相宜。” 高燮 《己酉秋结寒隐社作诗述意》:“商量欲闢东篱地,更觅黄花烂漫栽。”
(16).引申为尽情地;不受拘束地。 宋 司马光 《二月中旬过景灵宫门呈君倚》诗:“周章连日忙,烂漫数宵睡。” 宋 辛弃疾 《武陵春》词:“唤起笙歌烂熳游,且莫管闲愁。”
(17).醉貌;痛饮貌。 唐 杜甫 《寄高适》诗:“定知相见日,烂熳倒芳樽。” 仇兆鳌 注:“烂熳,醉貌。” 宋 司马光 《将军行》:“肥牛百头酒万石,烂漫一日供欢娱。” 清 方文 《二客行·赠万遐客瞿客》:“懽肠不觉醉烂熳,清音况復胜丝竹。” 陈三立 《夜饮秦淮酒楼》诗:“敢幸生还携客共,不辞烂漫听歌喧。” ——《漢語大詞典》
(1).形容光彩四射。 汉 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丹彩之饰,徒何为乎,澔澔汗汗,流离烂漫。”
(2).色泽绚丽。 南朝 梁 沈约 《奉华阳王外兵》:“烂熳蜃云舒,嶔崟山海出。” 唐 杜甫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 锦里 春光空烂熳,瑶墀侍臣已冥寞。”《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因见月色如昼,殿庭下桃李盛开,烂熳如锦,来此赏翫。” 毛泽东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词:“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3).杂乱繁多貌。《文选·马融〈长笛赋〉》:“详观夫曲胤之繁会丛杂,何其富也。纷葩烂漫,诚可喜也;波散广衍,实可异也。” 吕向 注:“纷葩烂漫,声乱而多也。” 南朝 齐 谢朓 《秋夜讲解》:“琴瑟徒烂熳,姱容空满堂。” 宋 叶适 《祈雪文》:“ 淳 绍 之交,大雪烂漫,平地累尺,而人以过寒为患。” 清 孙枝蔚 《长歌复短歌》:“词赋烂熳终无益,焉能致主 唐 虞 初。”
(4).形容草木茂盛。 唐 陈子昂 《大周受命颂·庆云章》:“南风既薰,丛芳烂漫,郁郁纷纷。” 宋 叶适 《祭林叔和文》:“春笋秋花,烂熳牕几。” 宋 苏舜钦 《吴越大旱》诗:“寻常秔穄地,烂漫长荆棘。” 清 金人瑞 《长夏作》诗:“花叶陆续春,瓜荳烂熳秋。”
(5).精彩杰出。 清 戴名世 《〈四逸园集〉序》:“呜呼!当 明 之晚节,士大夫争为坛坫,以炫声名;一时菁华烂熳者,何可胜数!” 清 戴名世 《与刘言洁书》:“观其菁华烂熳之章,与夫考据排纂之际,出其有惟恐不尽焉,此其所以枵然无有者也!”
(6).陵替。 汉 扬雄 《大司农箴》:“帝王之盛,咸在农殖,季 周 烂漫,而东作不勑,膏腴不穫,庶物并荒。”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四:“ 宣和殿 后,又剏立 保和殿 者。左右有 稽古 、 博古 、 尚古 等诸阁。咸以贮古玉印璽,诸鼎彝礼器、法书图画尽在。然世事则益烂熳,上志衰矣,非復前日之敦尚考验者。”
(7).浩荡。形容水势大。 南朝 宋 鲍照 《自砺山东望震泽》诗:“烂漫潭洞波,合沓崿嶂云。” 唐 韩愈 《别知赋》:“始参差以异序,卒烂漫而同流。” 朱熹 校:“‘烂漫’本或作‘烂熳’、或作‘澜漫’,云大水也。” 宋 王禹偁 《别丹水》诗:“曾经烂漫濯吾缨,忍别潺湲月下声。”泛指声势广阔、壮大。 陈毅 《十年》诗:“这里有革命的反帝的歌声烂漫,飘扬海外,散播农村。” 俞平伯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及至到了‘三潭印月’,灯歌又烂缦起来了,人反而倦了。”
(8).谓放浪,不拘形迹;豪放,不受拘束。 南朝 梁 江淹 《赠炼丹法和殷长史》:“身识本烂熳,光曜不可攀。” 唐 李白 《江南春怀》诗:“身世殊烂漫,田园久芜没。” 清 钱谦益 《奉赠太傅崇明侯弢武杜公诗》之二:“挥毫烂熳头风檄,击缶苍茫耳热歌。”
(9).淫荡;淫佚。 汉 刘向 《列女传·夏桀末喜》:“ 桀 既弃礼义,淫于妇人。求美女积之於后宫,收倡优侏儒狎徒能为奇伟戏者,聚之于傍。造烂漫之乐,日夜与 末喜 及宫女饮酒,无有休时。”《魏书·乐志》:“三代之衰,邪音间起,则有烂漫靡靡之乐兴焉。”《朱子语类》卷一三三:“ 秦檜 自虏中归,见虏人溺於声色宴安……日夜烂熳。”
(10).散乱;分散。《庄子·在宥》:“大德不同,而性命烂漫矣。” 成玄英 疏:“烂漫,散乱也。” 晋 王嘉 《拾遗记·晋时事》:“有菜名曰‘芸薇’,类有三种,紫色者最繁,味辛,其根烂熳。” 宋 王安石 《和中甫兄春日有感》:“娇梅过雨吹烂熳,幽鸟迎阳语啾唧。” 丁玲 《母亲》四:“白色的野玉簪,烂缦的洒在那些嫩绿的草间。”
(11).蔓延;弥漫。 南朝 齐 谢朓 《咏兔丝》:“烂熳已万条,连绵復一色。” 唐 姚合 《和李补阙曲江看莲花》:“遶行香烂熳,折赠意缠绵。” 唐 韩愈 《女挐圹铭》:“ 愈 之为少秋官,言佛夷鬼,其法乱治, 梁武 事之,卒有 侯景 之败。可一扫刮絶去,不宜使烂漫。” 清 朱彝尊 《送徐中允假还昆山》诗之五:“烂熳厨烟煮野蔬,菘根秋末韭春初。”
(12).消散。《楚辞·严忌〈哀时命〉》:“生天墬之若过兮,忽烂漫而无成。” 王逸 注:“烂漫,犹消散也。言己生於天地之间,忽若风雨之过,晻然而消散,恨无成功也。烂,一作澜。”
(13).谓情感真挚坦率。 唐 杜甫 《与鄠县源大少府宴渼陂得寒字》:“主人情烂熳,持答翠琅玕。” 宋 苏舜钦 《和圣俞庭菊》:“得书所赋诗,烂漫感怀抱。” 清 顾炎武 《桃花溪歌赠陈处士梅》:“有时提壶过比邻,笑谈烂漫皆天真。” 冰心 《六一姐》:“童稚烂漫流动的心,在无数的过眼云烟之中,不知怎的就捉得这一个影子,自然不忘的到了现在。”
(14).犹熟,酣。 唐 杜甫 《彭衙行》:“众雏烂熳睡,唤起霑盘餐。” 明 高启 《早发土桥》诗:“僕夫昨行苦,烂熳睡正熟。” 清 方文 《天界寺书怀》诗:“烂熳睡终夜,顿觉清心魂。”
(15).随意;任意。 南朝 梁 刘缓 《看美人摘蔷薇》诗:“釵边烂熳插,无处不相宜。” 高燮 《己酉秋结寒隐社作诗述意》:“商量欲闢东篱地,更觅黄花烂漫栽。”
(16).引申为尽情地;不受拘束地。 宋 司马光 《二月中旬过景灵宫门呈君倚》诗:“周章连日忙,烂漫数宵睡。” 宋 辛弃疾 《武陵春》词:“唤起笙歌烂熳游,且莫管闲愁。”
(17).醉貌;痛饮貌。 唐 杜甫 《寄高适》诗:“定知相见日,烂熳倒芳樽。” 仇兆鳌 注:“烂熳,醉貌。” 宋 司马光 《将军行》:“肥牛百头酒万石,烂漫一日供欢娱。” 清 方文 《二客行·赠万遐客瞿客》:“懽肠不觉醉烂熳,清音况復胜丝竹。” 陈三立 《夜饮秦淮酒楼》诗:“敢幸生还携客共,不辞烂漫听歌喧。” ——《漢語大詞典》
时 ( 時 ) shí
时 [ shí ]
- 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间。~不我与。
- 较长的时间:~代。古~。
- 泛指一段时间:~光。~令。~分。
- 现在的,当前的:当~。~下。~务。~宜。
- 常常:~常。学而~习之。
- 一年中的一季:~序。四~如春。
- 旧时的记时单位,一昼夜十二分之一为一“时辰”,深夜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为“子时”,中午十一点至一点为“午时”。
- 现在的记时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钟。~差(chā)。
- 某一时刻:按~上班。
- 不定时,有时候:~而。~阴~晴。
- 机会:~机。待~而动。
-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