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身卧倒西湖边,一浪来时吞一口。

释道济宋代〕《诗一首

何须林景胜潇湘,只愿西湖化为酒。
和身卧倒西湖边,一浪来时吞一口。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卧倒西湖一浪一口

和 hé/hè/huó/huò/hú《國語辭典》

和 [ hé ]

  1. 各數相加的總數。如:「總和」、「二加三的和是五。」
  2. 適中、恰到好處、剛柔並濟的常道。《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禮記·中庸》:「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3. 和平、停戰。如:「講和」、「議和」。《孫子·行軍》:「無約而請和者,謀也。」《戰國策·趙策三》:「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
  4. 日本的別名。如:「大和民族」。
  5. 姓。如漢代有和武、晉代有和嶠。
  1. 敦睦、調諧。如:「和好如初」。《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
  2. 連同。如:「和衣而眠」。
  1. 溫順的、安詳的。如:「和藹」、「心平氣和」、「和顏悅色」。南朝陳·徐陵〈晉陵太守王勵德政碑〉:「風神雅淡,識量寬和。」唐·張說〈岳陽早霽南樓〉詩:「心阻意徒馳,神和生自足。」
  2. 溫暖的。如:「和煦」、「風和日麗」。唐·白居易〈首夏病間〉詩:「清和好時節,微風吹裌衣。」
  1. 對、向。如:「你和尊長講話的態度要恭敬。」《紅樓夢·第八回》:「好幾處都有,都稱贊得了不得,還和我們尋呢!」
  1. 與、跟。如:「我和他是好朋友。」宋·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和 [ hè ]

  1. 聲音相應。如:「附和」、「唱和」。《資治通鑑·卷二三六·唐紀五十二·順宗永貞元年》:「絪等從而和之,議始定。」宋·蘇軾〈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2. 依原詩格律或內容作詩以酬答他人。唐·白居易〈和微之詩·序〉:「微之又以近作四十三首寄來,命僕繼和。」

和 [ huo ]

  1. 溫暖的。如:「暖和」。

和 [ hàn ]

  1. 之語音。

和 [ hú ]

  1. 牌戲中牌張已湊齊成副而獲勝稱為「和」。如:「和牌」。《文明小史·第五五回》:「秦鳳梧自己買這樣,買那樣,應酬朋友,吃酒碰和,毛毛的也有一萬了。」

和 [ huò ]

  1. 攪拌、混合。如:「攪和」、「和麵」。《文明小史·第三回》:「柳知府詫異道:『與他們甚麼相干?怎麼也和在裡頭。』」
身 shēn《國語辭典》

身 [ shēn ]

  1. 軀體的總稱,或專指軀幹。如:「搜身」、「翻身」、「隨身攜帶」、「身長七尺」。《孟子·告子下》:「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楚辭·屈原·九歌·國殤》:「首身離兮心不懲。」
  2. 物體的中心或主要部分。如:「車身」、「船身」、「機身」。
  3. 生命。如:「奮不顧身」、「捨身救人」。《石點頭·卷八·貪婪漢六院賣風流》:「五臟六腑,顯出在外,方才氣斷身絕。」
  4. 自己。如:「以身作則」。《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戰國策·趙策四》:「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
  5. 品格、修養。如:「修身齊家」。《晏子春秋·內篇·問上》:「稱身就位,計能受祿 。」
  6. 身分、地位。如:「出身寒微」、「身敗名裂」。《論語·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7. 女子懷孕稱為「有身」。《詩經·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金瓶梅·第四○回》:「一腳躡滑了,把個六、七個月身扭吊了。」
  8. 量詞。計算佛像數量的單位。如:「夾道兩旁有菩薩五百身。」
  9.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親自。如:「身臨其境」。《墨子·號令》:「伍有罪,若能身捕罪人,若告之吏,皆構之。」
  1. 第一人稱,相當於「我」。魏、晉朝人多自稱為「身」。《三國志·卷三六·蜀書·張飛傳》:「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身今日當與君共談析理。」

身 [ juān ]

  1. 參見「身毒 」條。
卧倒 wò dǎo
趴下。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二章:“它只要一有响动,我就打枪,你们就赶快卧倒。”  ——《漢語大詞典》
西湖 xī hú
湖名。我国以“西湖”名者甚多,多以其在某地之西为义。(1)在 浙江 杭州 城西。 汉 时称 明圣湖 、 唐 后始称 西湖 ,为我国著名游览胜地。有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等十处胜景。 宋 欧阳修 《采桑子》词:“轻舟短棹 西湖 好,緑水逶迤。”参阅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西湖》。(2)在 广东省 惠州市 西,又名 丰湖 。 宋 杨万里 《惠州丰湖亦名西湖》诗:“三处 西湖 一色秋, 钱塘 潁水 更 罗浮 。”(3)在 河南省 许昌县 城外。 金 元好问 《约严侯泛舟》诗:“风物当年小 洞庭 , 西湖 此日展江亭。”(4)在 福建省 福州市 市区西。有 开化寺 、 宛在堂 、 桂斋 ( 林则徐 读书处)等胜迹。(5)在 安徽省 阜阳县 西北。 唐 许浑 《颍州从事西湖亭饯》诗:“ 西湖 清讌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  ——《漢語大詞典》
边 ( 邊 ) biān《國語辭典》
  1. 「邊 」的異體字。
一浪
夏侯嘉正洞庭赋其声瀰瀰若商非商若徵非徵东凑海门一浪千里又足畏也  ——《骈字类编》
来 ( 來 ) lái
来 [ lái ]
  1.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相对:~回。~往。过~。归~。~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2. 从过去到现在:从~。向~。
  3.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
  4.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头猪。
  5. 做某个动作:胡~。
  6.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动脑筋。
  7.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
  8.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
  9. 表示发生:暴风雨~了。
  10.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音质好,二~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11.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桂花香。
  12. 表示语气,归去~兮!
  13. 姓。
时 ( 時 ) shí
时 [ shí ]
  1. 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间。~不我与。
  2. 较长的时间:~代。古~。
  3. 泛指一段时间:~光。~令。~分。
  4. 现在的,当前的:当~。~下。~务。~宜。
  5. 常常:~常。学而~习之。
  6. 一年中的一季:~序。四~如春。
  7. 旧时的记时单位,一昼夜十二分之一为一“时辰”,深夜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为“子时”,中午十一点至一点为“午时”。
  8. 现在的记时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钟。~差(chā)。
  9. 某一时刻:按~上班。
  10. 不定时,有时候:~而。~阴~晴。
  11. 机会:~机。待~而动。
  12. 姓。
吞 tūn《國語辭典》

吞 [ tūn ]

  1. 不加以咀嚼就整个咽下去。如:「吞服药丸」、「狼吞虎咽」、「囫囵吞枣」。《晋书·卷九五·艺术传·单道开传》:「恒服细石子,一吞数枚,日一服,或多或少。」唐·杜甫〈渼陂行〉:「鼍作鲸吞不复知,恶风白浪何嗟及。」
  2. 兼并、消灭。如:「侵吞」、「独吞」。汉·桓宽《盐铁论·轻重》:「其后彊吞弱 大兼小,并为六国。」《三国演义·第三三回》:「袁绍存日,常有吞辽东之心。」
  3. 包含、容纳。如:「气吞山河」。《文选·陆机·辩亡论上》:「喟然有吞江浒之志,一宇宙之气。」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
  1. 姓。如汉代有吞景云。
一口 yī kǒu
(1).一人。《汉书·王莽传下》:“又一切调上公以下诸有奴婢者,率一口出钱三千六百,天下愈愁。”《后汉书·虞诩传》:“自此二十餘年,家门不增一口,斯获罪於天也。”
(2).一人之口。《韩非子·孤愤》:“以一口与一国争,其数不胜也。”《战国策·楚策一》:“ 州侯 相 楚 ,贵甚矣,而主断,左右俱曰无有,如出一口矣。” 晋 葛洪 《抱朴子·辞义》:“文贵丰赡,何必称善如一口乎?”
(3).出语一致,异口同声。《韩非子·孤愤》:“大臣挟愚污之人,上与之欺主,下与之收利侵渔,朋党比周,相与一口,惑主败法,以乱士民。” 陈奇猷 集释引旧注:“雷同是非,故曰一口。” 唐 韩愈 《刘统军碑》:“故吏文武士门人,送客讫事,会哭将退,咸顾恋牵连,一口言曰:自我公薨至葬,凡所以较德焯勤者,莫不粗完。”《新唐书·张玄素传》:“陛下向平东都,曾观广殿,皆撤毁之,天下翕然,一口颂歌。”
(4).犹一言。《文选·左思<魏都赋>》:“四海齐锋,一口所敌。” 李周翰 注:“四海诸侯虽齐锋攻 秦 ,一言以説,乃能敌之。”《南史·齐武陵昭王晔传》:“ 曄 答曰:‘ 曄 立身以来,未尝一口妄语。’”
(5).指一口之量。《云笈七籤》卷二十:“中有玉树青实,金翅之鸟栖宿其上,自生青精玉芝,食之一口,寿九万年。”《朱子语类》卷十九:“如喫饭样,喫了一口又喫一口,喫得滋味后,方解生精血。” 毛泽东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你不可能把一桌酒席一口吞下去。”
(6).一孔。《晋书·元帝纪》:“遂为二榼,共一口,以贮酒焉。”
(7).表数量。犹言一具,一把。《晋书·刘曜载记》:“ 管涔王 使小臣奉謁 赵 皇帝,献剑一口。”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物异》:“ 虢州 陵县 石城冈 有古鑊一口。”《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左手使一口刀,叫做‘小青’。”
(8).表示说话不犹豫或不改口。《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 慧空 ﹞便一口应允,兑了原银一百三十两,还了原契房子,付与 李生 自去管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二回:“那眼綫又一口説定是私货无疑,自家肯把身子押在这里。” 鲁迅 《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 小峰 一口答应了,于是这一种丛书便和 北新书局 脱离。” 周立波 《卜春秀》三:“‘我们没做生意呀。’ 黄贵生 一口否认,脸却红了。”
(9).满口。《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只听他打着一口的 常州 乡谈道:‘底样卧,底样卧。’” 瞿秋白 《乱弹·新英雄》:“ 山东 狗肉将军讨一位 苏州 姨太太,说着一口的 苏 白,听起来的确‘别有风味’,骨头都要酥呢。”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