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失道 shī dào
(1).失去准则;违背道义。《易·观》:“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旧唐书·杜让能传》:“朕之失道,再致播迁。” 明 何景明 《垓下行》:“古来失道众所弃,父老虽怜将奈何。”
(2).迷失道路。《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晋文公 出亡, 箕郑 挈壶餐而从,迷而失道,与公相失。” 唐 杜甫 《送人从军》诗:“马寒防失道,雪没锦鞍韉。” 冯自由 《兴中会时期之革命同志》一:“﹝ 山田良政 ﹞参与 三洲田 之役,以失道遇害。” ——《漢語大詞典》
(2).迷失道路。《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晋文公 出亡, 箕郑 挈壶餐而从,迷而失道,与公相失。” 唐 杜甫 《送人从军》诗:“马寒防失道,雪没锦鞍韉。” 冯自由 《兴中会时期之革命同志》一:“﹝ 山田良政 ﹞参与 三洲田 之役,以失道遇害。” ——《漢語大詞典》
原 yuán《國語辭典》
原 [ yuán ]
動- 本於、發生於。《莊子·天下》:「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禮記·王制》:「凡聽五刑之訟,必原父子之親,立君臣之義。」
- 推究根源。《易經·繫辭下》:「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四·雜誌一》:「磁石之指南,猶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 寬恕、諒解。如:「原諒」、「情有可原」。《後漢書·卷八一·獨行傳·范冉傳》:「冉首自劾退,詔書特原不理罪。」
- 根本。《呂氏春秋·孟冬紀·異用》:「萬物不同,而用之於人異也,此治亂存亡死生之原。」漢·王符《潛夫論·務本》:「游業末事以收民利,此貧邦之原也。」
- 廣大而平坦的地方。如:「平原」、「高原」。《書經·盤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嚮邇,其猶可撲滅。」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 姓。如春秋時魯國有原壤。
- 最初的、本來的。如:「原文」、「原著」、「原油」、「物歸原主」。
- 再。《淮南子·泰族》:「原蠶一歲再收,非不利也,然而王法禁之者,為其殘桑也。」《資治通鑑·卷二七一·後梁紀六·均王貞明六年》:「閏月、庚申朔,蜀主作高祖原廟于萬里橋。」
- 本來。唐·薛能〈贈隱者〉詩:「甘貧原是道,苦學不為名。」《紅樓夢·第四二回》:「賈母原沒有大病,不過是勞乏了,兼著了些涼。」
原 [ yuàn ]
形- 忠厚、拘謹。《論語·陽貨》:「鄉原,德之賊也。」通「愿」。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动-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 姓。如晋代有在育。
阴陵(陰陵)yīn líng
春秋 楚 邑。为 项羽 兵败后迷失道处。 汉 时置县。故城在今 安徽 定远 西北。《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 至 阴陵 ,迷失道。”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辞·宫调曲之二》:“ 阴陵 朝北附, 蟠木 引东臣。” 宋 无名氏 《念奴娇·题项羽庙》词:“ 垓下 兵稀, 阴陵 道狭,月暗云如垒。” ——《漢語大詞典》
放逐 fàng zhú
流放。《战国策·魏策一》:“昔者,三 苗 之居……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 禹 放逐之。”《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昔 尧 舜 放逐骨肉, 周公 杀 管 蔡 ,天下称圣,不以私害公。” 金 王若虚 《文辨二》:“ 柳子厚 放逐既久,憔悴无聊,不胜愤激,故触物遇事輒弄翰以自託。” 韩北屏 《非洲夜会·酋长的故事》:“﹝酋王﹞过了四年囚禁生活,最后被放逐到 塞舌尔群岛 。”亦泛指驱赶。 鲁迅 《三闲集·在钟楼上》:“我抱着梦幻而来,一遇实际,便被从梦境放逐了,不过剩下些索漠。” ——《漢語大詞典》
义帝(義帝)yì dì
犹假帝。《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 使人致命 怀王 。 怀王 曰:‘如约。’乃尊 怀王 为 义帝 。”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史籍·义帝》:“ 项羽 立 楚王 孙 心 为帝,以从民望。不曰 楚帝 ,而曰 义帝 ,犹义父义子之称。” 明 谢肇浙 《文海披沙》:“ 项羽 尊 怀王 为 义帝 ,犹假帝也。”一说,众所尊戴者曰义,故称 义帝 。见 宋 洪迈 《容斋随笔·人物以义为名》。 ——《漢語大詞典》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动-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名-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亡形 wáng xíng
无形。 汉 扬雄 《法言·孝至》:“夫能存亡形、属荒絶者,惟斋乎!故孝子之於斋,见父母之形也。”《汉书·杨王孙传》:“反真冥冥,亡形亡声,乃合道情。”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