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吴质(吴質)wú zhì
(1).即月中之神 吴刚 。 唐 李贺 《李凭箜篌引》:“ 吴质 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姚文燮 注引 明 何孟春 《馀冬序录》:“ 吴刚 字 质 ,謫月中砍桂。” 元 吴师道 《中秋次同院人韵》:“终宵倚树怜 吴质 ,何处登楼觅 庾公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四》:“倚树思 吴质 ,吟诗忆 许棠 。”详“ 吴刚 ”。
(2). 三国 魏 人,以文名重于时。 文帝 为太子时,与之过从甚密。见《三国志》本传。 唐 许敬宗 《为司徒赵国公谢皇太子寄诗笺》:“ 无忌 幸从 神武 ,愧乏 王粲 之才;忝降斯文,益深 吴质 之恋。” ——《漢語大詞典》
(2). 三国 魏 人,以文名重于时。 文帝 为太子时,与之过从甚密。见《三国志》本传。 唐 许敬宗 《为司徒赵国公谢皇太子寄诗笺》:“ 无忌 幸从 神武 ,愧乏 王粲 之才;忝降斯文,益深 吴质 之恋。” ——《漢語大詞典》
车中(车中)
论语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关史记范睢传王稽辞魏去过载范睢入秦至湖 望见车骑从西来范睢曰彼来者为谁王稽曰秦相穰侯东行县邑范睢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此恐辱我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因立车而语曰关东有何变曰无有又谓王稽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王稽曰不敢即别去之又万石君传内史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 不食庆恐肉袒请罪不许举宗及兄建肉袒万石君让曰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中自如固当乃谢罢庆数汉书石庆传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㠯策 马毕举手曰六马 吴志张昭传权于武昌临钓台饮酒大醉权使人以水洒群臣曰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昭正色不言出外车中坐权遣人呼昭还谓曰为共作乐耳公何为怒乎昭对曰昔纣为糟丘酒池长夜之饮当时亦以为乐不以为恶也权默然有惭色遂罢酒代宋书谢晦传高祖尝讯囚其旦刑狱参军有疾札晦 之于车中一鉴讯牒催促便下托齐书江敩传郁林废朝臣皆被召入宫敩至云龙门 药醉吐车中而去 南史朱异传好饮食极滋味声色之娱子鹅炰鳅不辍于口虽朝谒从车中必赍饴饵 齐春秋刘琎字子敬耿介好礼尝与人共车于津阳内见一女子容姿甚丽盼睐之琎因抽坐席悬车中以隔绝之其正如此 ——《骈字类编》
载 ( 載 ) zǎi/zài
载 [ zǎi ]
- 年;岁:千~难逢。三年两~。
- 记录;刊登;描绘:记~。连~。转~。
- 装,用交通工具装:~客。~货。~重。~体。装~。满~而归。
- 充满:怨声~道。
- 乃,于是(古文里常用来表示同时做两个动作):~歌~舞。
- 姓。
甲兵 jiá bīng
(1).铠甲和兵械。泛指兵器。《诗·秦风·无衣》:“王于兴师,脩我甲兵,与子偕行。”《韩非子·十过》:“城廓不治,仓无积粟,府无储钱,库无甲兵,邑无守具。”《新五代史·晋高祖纪》:“冬十月辛巳,禁造甲兵。”《清史稿·郑献亲王齐尔哈朗传》:“我国肇兴,治弓矢,缮甲兵,视将士若赤子,故人争效死,每战必克。”
(2).披甲的士兵。亦指军队。《荀子·王制》:“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南史·傅昭传》:“及 昭 至,有人夜见甲兵出。” 唐 高蟾 《宋汴道中》诗:“甲兵年正少,日久戍天涯。”《东周列国志》第七四回:“门幕中果伏有甲兵。”
(3).指战争;战乱。《左传·哀公十一年》:“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 汉 袁康 《越绝书·内传陈成恒》:“其君愚而不仁,其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有恶闻甲兵之心。” 唐 杜甫 《夜》诗之二:“甲兵年数久,赋敛夜深归。” 宋 陈与义 《夜赋》:“腐儒忧平世,况復值甲兵。” 元 萨都剌 《过居庸关》诗:“上天胡不呼六丁,驱之海外消甲兵?” 明 郑善夫 《秋夜》诗:“独客尚未送贫贱,四方况是多甲兵。”
(4). 清 代旗兵的一等兵。《清会典事例·兵部三·官制》:“又由驍骑校内,每翼派委虚衔防御一员,章京一员,并由甲兵内派委外官二名。” ——《漢語大詞典》
(2).披甲的士兵。亦指军队。《荀子·王制》:“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南史·傅昭传》:“及 昭 至,有人夜见甲兵出。” 唐 高蟾 《宋汴道中》诗:“甲兵年正少,日久戍天涯。”《东周列国志》第七四回:“门幕中果伏有甲兵。”
(3).指战争;战乱。《左传·哀公十一年》:“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 汉 袁康 《越绝书·内传陈成恒》:“其君愚而不仁,其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有恶闻甲兵之心。” 唐 杜甫 《夜》诗之二:“甲兵年数久,赋敛夜深归。” 宋 陈与义 《夜赋》:“腐儒忧平世,况復值甲兵。” 元 萨都剌 《过居庸关》诗:“上天胡不呼六丁,驱之海外消甲兵?” 明 郑善夫 《秋夜》诗:“独客尚未送贫贱,四方况是多甲兵。”
(4). 清 代旗兵的一等兵。《清会典事例·兵部三·官制》:“又由驍骑校内,每翼派委虚衔防御一员,章京一员,并由甲兵内派委外官二名。” ——《漢語大詞典》
辛 xīn《國語辭典》
辛 [ xīn ]
名- 辣的味道。宋·苏轼〈再和次韵曾子开从驾〉诗二首之一:「最后数篇君莫厌,捣残椒桂有余辛。」
- 带有刺激味道的蔬菜。如葱、蒜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六·菜部·韭》:「颂曰:『昔人正月节食五辛以辟疠气,谓韭、薤、葱、蒜、姜也。』」
- 天干中的第八位。
- 姓。如宋代有辛弃疾。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辣味的。如:「辛味」。《文选·左思·蜀都赋》:「甘蔗辛姜。」
- 劳苦、劳累。如:「艰辛」。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悲伤痛苦的。如:「辛酸泪」。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毗 pí《國語辭典》
毗 [ pí ]
动- 辅助、辅佐。如:「毗辅」、「毗佐」。《书经·微子之命》:「永绥厥位,毗予一人。」
- 连接。如:「毗邻」、「毗连」。
颈 ( 頸 ) jǐng/gěng
颈 [ jǐng ]
- 头和躯干相连接的部分(亦称“脖子”),亦指事物像颈的部分:~项。头~。~联(指律诗的第三联,即第五、六两句)。长~鹿。曲~甑。
- 〔脖~子〕口语指脖子。亦称“脖颈儿”。
上 shàng/shǎng《國語辭典》
上 [ shàng ]
名- 物體的表面、高處或邊側。如:「門上」、「山上」、「樓上」。《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皇帝。《史記·卷八·高祖本紀》:「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
- 尊長或在上位的人。《禮記·王制》:「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孝經·士章》:「忠順不失,以事其上。」
- 首座。《禮記·曲禮上》:「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
-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如:「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公堂上」。
- 升、由下而上。《易經·需卦·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去、到。如:「上街」、「上天津」。
- 進呈。如:「上表」、「上書」、「上奏」。
- 添加。如:「這鋪子總不上新貨。」
- 教讀。如:「今日老師上了那課?」
- 安裝。如:「上燈」、「上刺刀」。《鏡花緣·第三七回》:「鏤窗上鎖,不能開放。」
- 旋緊。如:「上錶」、「上發條」。
- 登載。如:「上報」、「上帳」。
- 塗抹。如:「上漆」、「上顏色」。
- 表示動作的發生或結果。如:「考上大學」、「關上大門」。
- 表示動作的開始或繼續。如:「愛上」、「迷上武俠小說」。
- 表動作的方向。如:「爬上去」、「跳上來」。
- 最好的、優等的。如:「上計」、「上策」。
- 地位高。如:「上級」、「上流社會」。
- 在前面的。如:「上篇」、「上卷」。《商君書·開塞》:「上不及虞夏之時,而下不修湯武。」
- 接近、將近。如:「成千上萬」。《儒林外史·第七回》:「王員外共借了上千兩的銀子與荀家。」
- 表時間或次序在前。如:「上一位」、「上個月」。
上 [ shǎng ]
- 參見「上聲 」條。
毛 máo《國語辭典》
毛 [ máo ]
名- 动植物表皮或果实表皮所生的丝状物。如:「羊毛」、「羽毛」、「桃子的果皮上有很小的细毛。」
- 特指人身上的须发。如:「眉毛」、「鬓毛」、「睫毛」、「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 植物的泛称,多指五谷、蔬菜。如:「不毛之地」。宋·辛弃疾〈鹧鸪天·石壁虚云积渐高〉词:「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
- 借指走兽、兽类。《礼记·乐记》:「羽者妪伏,毛者孕鬻。」
- 我国钱币中「角」的俗称。如一角称为「一毛」。
- 姓。如汉代有毛亨。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惊慌失措的样子。如:「把他吓毛了。」
- 生气、发怒、急躁的样子。如:「毛毛躁躁」、「别把我惹毛了!」《官场现形记·第一五回》:「若把老爷弄毛了,他一动气,要顶真办起来,你们吃得住吗?」
- 粗糙的、未加工的。如:「毛米」、「毛货」、「毛胚」。
- 约略、不纯的。如:「毛利」、「毛重」。
- 小。如:「毛孩子」、「毛丫头」、「毛毛雨」、「毛驴」。
轻 ( 輕 ) qīng
轻 [ qīng ]
- 分量小,与“重(zhòng )”相对:~重。~型。~便(biàn )。~于鸿毛。~尘栖弱草(喻人生渺小短暂)。
- 程度浅,数量少:年~。工作~。
- 用力小:~放。~声。~闲。~描淡写。
- 负载少,装备简省:~装。~骑。~锐(轻装的精锐部队)。
- 认为容易,不以为重要:~视。~蔑。~生。
- 随便,不庄重:~率(shuài)。~佻。~浮。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