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呼江烟幻灭在俄顷,万古不废王苏篇。
千涛跃江千叠山,晴烟笼山山吐烟。与君拄笏聊骋望,但见一气长苍然。
细看云腰出矮屋,复有木末奔寒泉。渔网迎阳罥小港,布帆吹籁弥平川。
王家禁脔得此景,骨格迥出荆关前。胸中八九小云梦,笔底万顷沧浪天。
眉山学士高兴发,秀句欲夺春江妍。以兹不爱玉堂美,去买阳羡山中田。
此图此歌有神护,小住人间四百年。摩挲绢素开黯淡,飞舞醉墨藏便娟。
卧游斋头一展看,恍若身对湘巫眠。鼎湖髯挂都尉去,学士亦作芙蓉城内仙。
邹阳后身薄自晓,舍我谁结三生缘。呜呼江烟幻灭在俄顷,万古不废王苏篇。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呜呼(嗚呼)wū hū
亦作“ 呜乎 ”。亦作“ 呜虖 ”。
(1).叹词。表示悲伤。《书·五子之歌》:“呜呼曷归,予怀之悲。” 宋 叶适 《厉领卫墓志铭》:“虏既卒叛盟,而君竟坐贬死。呜呼!可哀也已!” 鲁迅 《且介亭杂文·韦素园墓记》:“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
(2).叹词。表示赞美或慨叹。《书·旅獒》:“呜呼!明王慎德,四夷咸宾。”《汉书·武帝纪》:“麟凤在郊藪, 河 洛 出图书。呜虖,何施而臻此与!” 颜师古 注:“虖读曰呼。呜呼,叹辞也。”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呜呼!士穷乃见节义。”《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弟不争,兄不取。作义庄,赡乡里。呜呼孝廉谁可比!” 清 戴名世 《戴氏宗谱序》:“呜乎!此先王之所以为平天下之要道也歟!” 冰心 《离家的一年》:“呜呼,‘每逢佳节倍思亲’。”
(3).旧时祭文中常用“呜呼”,后因以借指死亡。 宋 张镃 《临江仙》词:“纵使古稀真箇得,后来争免呜呼。”《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只见街上人纷纷而过,多有説这老和尚,可怜半月前还听得他念经之声,今早呜呼了。” 叶君健 《火花》一:“他想,如果他这样熬到天亮,就是不一命呜呼,也会半死。”
(4).象声词。多用作哭声或鸟鸣声。 三国 魏 曹植 《平原懿公主诔》:“帝用吁嗟,呜呼失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叶榆河》:“郡有 叶榆县 ,县西北八十里有 弔鸟山 ,众鸟千百为羣,甚会呜呼啁哳。” 宋 文天祥 《六歌》之五:“风花飞坠鸟呜呼,金茎沆瀣浮污渠。” ——《漢語大詞典》
(1).叹词。表示悲伤。《书·五子之歌》:“呜呼曷归,予怀之悲。” 宋 叶适 《厉领卫墓志铭》:“虏既卒叛盟,而君竟坐贬死。呜呼!可哀也已!” 鲁迅 《且介亭杂文·韦素园墓记》:“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
(2).叹词。表示赞美或慨叹。《书·旅獒》:“呜呼!明王慎德,四夷咸宾。”《汉书·武帝纪》:“麟凤在郊藪, 河 洛 出图书。呜虖,何施而臻此与!” 颜师古 注:“虖读曰呼。呜呼,叹辞也。”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呜呼!士穷乃见节义。”《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弟不争,兄不取。作义庄,赡乡里。呜呼孝廉谁可比!” 清 戴名世 《戴氏宗谱序》:“呜乎!此先王之所以为平天下之要道也歟!” 冰心 《离家的一年》:“呜呼,‘每逢佳节倍思亲’。”
(3).旧时祭文中常用“呜呼”,后因以借指死亡。 宋 张镃 《临江仙》词:“纵使古稀真箇得,后来争免呜呼。”《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只见街上人纷纷而过,多有説这老和尚,可怜半月前还听得他念经之声,今早呜呼了。” 叶君健 《火花》一:“他想,如果他这样熬到天亮,就是不一命呜呼,也会半死。”
(4).象声词。多用作哭声或鸟鸣声。 三国 魏 曹植 《平原懿公主诔》:“帝用吁嗟,呜呼失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叶榆河》:“郡有 叶榆县 ,县西北八十里有 弔鸟山 ,众鸟千百为羣,甚会呜呼啁哳。” 宋 文天祥 《六歌》之五:“风花飞坠鸟呜呼,金茎沆瀣浮污渠。” ——《漢語大詞典》
江烟(江煙)jiāng yān
指江上的云气、烟霭。 唐 徐彦伯 《采莲曲》:“妾家 越 水边,摇艇入江烟。” 唐 姚合 《过杜氏江亭》诗:“野色吞山尽,江烟衬水流。” 清 汪琬 《送再从侄处默》诗:“雁逐江烟下,潮衝 楚 树流。” ——《漢語大詞典》
幻灭(幻滅)huàn miè
(1).佛教语。谓生本无生,灭亦无灭,事物的消亡并非实有其事。 唐 郑颋 《临刑诗》:“幻生还幻灭,大幻莫过身。”
(2).像幻景一样消失。多指愿望的落空。 鲁迅 《三闲集·怎么写》:“幻灭之来,多不在假中见真,而在真中见假。” ——《漢語大詞典》
(2).像幻景一样消失。多指愿望的落空。 鲁迅 《三闲集·怎么写》:“幻灭之来,多不在假中见真,而在真中见假。” ——《漢語大詞典》
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动-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 姓。如晋代有在育。
俄顷(俄頃)é qǐng
片刻;一会儿。 晋 郭璞 《江赋》:“倐忽数百,千里俄顷, 飞廉 无以睎其踪, 渠黄 不能企其景。” 唐 刘知几 《史通·载文》:“夫同为一士之行,同取一君之言,愚智生於倐忽,是非变於俄顷。帝心不一,皇鉴无恒,此所谓自戾也。” 郭沫若 《女神·棠棣之花》:“俄顷即无疆,月轮永不灭。” ——《漢語大詞典》
万古(萬古)wàn gǔ
(1).犹远古。《宋书·顾觊之传》:“皆理定於万古之前,事徵於千代之外。”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故能究览道奥,穷测微言,观万古如同日,知八荒若户庭。” 明 陈子龙 《谒禹陵》诗:“万古终河洛,其咨永不忘。”
(2).犹万代;万世。形容经历的年代久远。《北齐书·文宣帝纪》:“﹝ 高洋 ﹞詔曰:‘朕以虚寡,嗣弘王业,思所以赞扬盛绩,播之万古。’” 唐 杜甫 《戏为六绝句》之二:“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明 李贽 《与梅衡湘书》:“若我边彼边各相戕伐,则边境常态,万古如一,何足掛齿牙耶!” 艾青 《芦笛·笑》:“如能捡得那样的一颗泪珠藏之枕畔,当比那捞自万丈的海底之贝珠更晶莹,更晶莹而彻照万古啊!”
(3).死亡的婉辞。 唐 裴羽仙 《哭夫》诗之二:“从此不归成万古,空留贱妾怨黄昏。”参见“ 千古 ”。 ——《漢語大詞典》
(2).犹万代;万世。形容经历的年代久远。《北齐书·文宣帝纪》:“﹝ 高洋 ﹞詔曰:‘朕以虚寡,嗣弘王业,思所以赞扬盛绩,播之万古。’” 唐 杜甫 《戏为六绝句》之二:“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明 李贽 《与梅衡湘书》:“若我边彼边各相戕伐,则边境常态,万古如一,何足掛齿牙耶!” 艾青 《芦笛·笑》:“如能捡得那样的一颗泪珠藏之枕畔,当比那捞自万丈的海底之贝珠更晶莹,更晶莹而彻照万古啊!”
(3).死亡的婉辞。 唐 裴羽仙 《哭夫》诗之二:“从此不归成万古,空留贱妾怨黄昏。”参见“ 千古 ”。 ——《漢語大詞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废王(廢王)fèi wáng
兴衰。王,通“ 旺 ”。 唐 元稹 《景申秋》诗之五:“三元推废王,九曜入乘除。” ——《漢語大詞典》
苏 ( 蘇 ) sū/sù
苏 [ sū ]
- 植物名(“紫苏”或“白苏”的种子,称“苏子”)。
- 指须头下垂物:流~。
- 昏迷中醒过来:~生。~醒。死而复~。
- 缓解,解除:以~其困。
- 特指“江苏省”、“苏州市”:~剧。~绣(苏州的刺绣)。
- 前“苏联”的简称。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把当时的工农民主政权组织称为“苏维埃”;把当时的根据地称为“苏区”。
- 姓。
- 见“噜”字“噜苏”。
- 朝向:“~刃者死”。
篇 piān《國語辭典》
篇 [ piān ]
名- 书籍、简册。《说文解字·竹部》:「篇,书也。」清·段玉裁·注:「书,箸也,箸于简牍者也,亦谓之篇。古曰篇,汉人亦曰卷。」南朝齐·谢朓〈酬德赋〉:「登金华以问道,得石室之名篇。」
- 首尾完整的文章。如:「通篇及义」。唐·韩愈〈送灵师〉诗:「少小涉书史,早能缀文篇。」
- 量词。计算文章或诗作的单位。如:「一篇论文」、「诗三百篇」。《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唐·杜甫〈饮中八僊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