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大勋武王集,伐纣牧野作牧誓。

陈普宋代〕《历代传授歌

伏羲神农黄帝氏,名曰三皇居上世。
少昊专顼及高辛,唐虞尧舜为五帝。
夏商周兮曰三代,三王禹汤文武是。
尧舜传官禹传家,天与人与非私畀。
夏禹一传启以贤,少康兴夏灭猿豷。
十有七世于桀王,万汤放桀夏绪坠。
殷汤应天而顺人,兴王地方七十里。
太甲太戊及武丁,三宗有商为专美。
祖乙盘庚亦贤君,三十传纣覆商祀。
周兴积累由后稷,公刘太王及王季。
文王大勋武王集,伐纣牧野作牧誓。
成王嗣位在幼冲,周公辅政天下治。
成康措刑四十年,几移周鼎幽与厉。
夷王下堂王室卑,平王东迁春秋始。
至于威烈春秋终,二百四十二年尔。
鲁卫晋郑蔡燕曹,姬氏同姓皆兄弟。
异姓齐楚秦宋陈,春秋列国侯十二。
其间五霸相继兴,齐桓小白晋重耳。
宋襄秦穆及楚庄,名曰尊王假仁义。
战国七雄莫如秦,韩赵魏燕齐楚起。
秦灭六国吞二周,周祚至於赧王止。
天王三十有七传,八百余年属周纪。
秦帝始皇太暴虐,位传二世而已矣。
汉室龙兴灭秦项,高祖刘邦赤帝子。
末年国本几动摇,四皓一出回孝惠。
吕后临朝诸吕反,赖有平勃植赤帜。
文景之世比成康,武帝好大功伐喜。
霍光拥昭而立宣,江充诬谮太子戾。
厥后外戚多擅权,平帝新室莽篡位。
光武诛莽复中兴,汉为东汉炎运炽。
明章二帝世所称,至于灵献汉祚替。
前汉高文武宣朝,后汉光明章七制。
两汉相传二十四,禅魏曹丕窃神器。
分为三国魏蜀吴,鹬蚌相持真鼎峙。
魏则曹丕吴孙权,蜀则先主称刘备。
魏曹承汉才四传,天下权归司马氏。
晋室肇兴司马炎,三王追谥昭思懿。
两三传间至怀悯,群胡云扰如鼎沸。
五凉前后南北西,四燕前后南北异。
秦前后西赵前后,后蜀大夏相吞噬。
东晋元帝都建康,天下南北分形势。
南则晋宋齐梁陈,北则元魏东西魏。
北齐后周犹一隅,隋文混一朔南暨。
平陈禅周隋杨坚,夫何三世隋嗣毙。
李唐继之纂洪图,高祖太宗成功易。
武后易唐而为周,仁杰一言回睿意。
玄宗末战溺杨妃,禄山叛逆为子弑。
肃宗东征复两京,宪宗见弑陈洪志。
文宗有才诛克明,德宗猜忌任虑杞。
太宗玄宗及宪宗,号称三宗商可拟。
末后难制藩镇强,宦官奉立皆私议。
唐后迭兴有五代,梁唐晋汉周相继。
五代五十三年间,后有十国皆僭伪。
齐楚吴燕汉晋唐,周蜀吴越如蜂蝟。
宋受周禅握乾符,扫除僭伪皆风靡。
太祖姓赵都汴京,雪夜常幸赵普第。
太宗真仁英神哲,历代承平善继嗣。
至于徽钦金虏来,误国奸臣京与桧。
高宗南渡宋复兴,建都钱唐歌舞地。
孝及光宁守偏方,托胄既诛由诸史。
在位历年四十余,前有仁宗后有理。
至于度宗宋祚微,皆由平章似道弃。
建隆德佑十六传,大元一统兴燕蓟。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大勋伐纣牧野作牧

文 wén《國語辭典》

文 [ wén ]

  1. 線條交錯的圖案、花紋。《禮記·樂記》:「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姦。」漢·王充《論衡·言毒》:「蝮蛇多文。」
  2. 文字。如:「中文」、「英文」、「甲骨文」。《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3. 文章。如:「撰文」、「散文」。《後漢書·卷八○·文苑傳下·禰衡傳》:「衡攬筆而作,文無加點,辭采甚麗。」
  4. 有關文學方面的才能。如:「文武雙全」。《國語·周語中》:「武不可覿,文不可匿。」
  5. 華麗有文采的外表。與「質」相對。參見「文質彬彬 」條。
  6. 禮節、儀式。如:「繁文縟節」。《論語·子罕》:「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7. 法令、典章。《國語·周語上》:「有不祀則修言,有不享則修文。」三國吳·韋昭·注:「文,典法也。」《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傳》:「吏士舞文弄法,刻章偽書。」
  8. 現象。如:「天文」、「人文地理」。《莊子·應帝王》:「壺子曰:『鄉吾示之以地文。』」
  9. 量詞。古代計算銅幣的單位。如:「三文錢」、「分文不取」。《儒林外史·第一三回》:「這箱子能值幾文?」
  10. 姓。如宋代有文彥博。
  11.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溫和、優雅、不猛烈。如:「文雅」、「斯文」、「文火」。《禮記·文王世子》:「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
  2. 有文彩的。《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衣文衣而舞康樂。」
  1. 刺染花紋圖案。如:「文身」。《水滸傳·第一一回》:「誰想今日被高俅這賊坑陷了我這一場,文了面,直斷送到這里。」

文 [ wèn ]

  1. 掩飾。如:「文過飾非」。《論語·子張》:「小人之過也,必文。」
  2. 修飾。如:「文飾」。《荀子·儒效》:「小雅之所以為小雅者,取是而文之也。」
王 wáng/wàng《國語辭典》

王 [ wáng ]

  1. 古代稱統治天下的君主。如:「君王」、「帝王」、「國王」。《書經·洪範》:「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2. 古代封建社會中地位在公侯之上的爵位。秦漢以後,天子的伯叔兄弟及異姓藩王均稱為「王」。如:「淮南王」。《漢書·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諸侯王,高帝初置,金璽盭綬,掌治其國。」
  3. 泛稱同類中的首領。如:「萬獸之王」。唐·杜甫〈前出塞〉詩九首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西遊記·第一回》:「那一個有本事的,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
  4. 技藝超群的人。如:「歌王」、「拳王」。
  5. 古代對祖父母輩的尊稱。參見「王父」、「王母」等條。
  6. 姓。如宋代有王安石。
  1. 古代諸侯朝見天子。《詩經·商頌·殷武》:「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史記·卷四·周本紀》:「要服者貢,荒服者王。」
  1. 大。參見「王虺」、「王鮪」等條。

王 [ yù ]

  1. 《廣韻·入聲·燭韻》:「玉,說文本作王,隸加點以別王字。」同「玉 」。

王 [ wàng ]

  1. 統治天下、稱王。《詩經·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順克比。」《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1. 興盛、旺盛。《莊子·養生主》:「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唐·李白〈贈張相鎬〉詩二首之二:「英烈遺厥孫,百代神猶王。」通「旺」。
大勋(大勳)dà xūn
大勋劳;大功业。《书·泰誓上》:“天震怒,命我文考,肃将天威,大勋未集。”《后汉书·冯异传》:“璽书劳 异 曰:‘ 赤眉 破平,士吏劳苦……方论功赏,以答大勋。’”《晋书·刘颂传》:“宜承大勋之籍,及陛下圣明之时,开启土宇。”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百菊溪制府》:“赏识人才,如 朱白泉 亷使、 温 臬使 承志 ,皆拔自微员,故人乐为之用,以集大勋。”  ——《漢語大詞典》
武 wǔ《國語辭典》

武 [ wǔ ]

  1. 战斗、军事、暴力等事。相对于文而言。如:「动武」、「比武」、「整军经武」、「文武双全」。《孙子·行军》:「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2. 足迹。《诗经·大雅·生民》:「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楚辞·屈原·离骚》:「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3. 《诗经·周颂》的篇名。共一章。根据〈诗序〉:「武,奏大武也。」指周公所作歌颂武王武功之诗。首章二句为:「于皇武王,无竞维烈。」于,音乌,叹词。皇,大也。无竞维烈,言其功业人莫与竞也。
  4. 姓。如汉代有武臣。
  1. 与军事、战斗有关的。如:「武器」。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见钟士季,如观武库,但睹矛戟。」
  2. 勇猛、威风。如:「勇武」、「威武」、「神武」、「英武」、「孔武有力」。唐·柳宗元〈送娄图南秀才游淮南将入道序〉:「羸而自养耶?则甚硕且武。」
集 jí《國語辭典》

集 [ jí ]

  1. 棲息。《詩經·唐風·鴇羽》:「肅肅鴇羽,集于苞栩。」南朝宋·鮑照〈贈傅都曹別詩〉:「輕鴻戲江潭,孤鴈集洲沚。」
  2. 把散開的事物聚合在一起。如:「集合」、「聚集」、「籌集」、「集資」、「收集」。《文選·賈誼·過秦論》:「天下雲集響應,嬴糧而景從。」
  1. 市場、人口聚集舉行交易的地方。如:「市集」、「趕集」、「年集」。
  2. 地名用字。如:「張家集」。《儒林外史·第二回》:「話說山東兗州府汶上縣有個鄉村,叫做薛家集。」
  3. 輯錄詩文等的書籍。如:「詩集」、「文集」。《文選·曹丕·與吳質書》:「頃撰其遺文,都為一集。」
  4. 量詞。計算叢書或影劇集系列的單位。如:「這齣戲今天播出第三集。」
  5. 中國傳統圖書四部分類的第四部,包括詩文等的作品稱為「集」。
伐纣(伐纣)
书泰誓序孔传观兵孟津以卜诸侯伐纣之心易林周师伐纣战于牧野  ——《韵府拾遗 有韵》
牧野 mù yě
古代地名。在今 河南省 淇县 南。 周武王 与反 殷 诸侯会师,大败 纣 军于此。《书·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 商 郊 牧野 ,乃誓。” 曾运乾 正读:“ 牧野 ,在 紂 都 朝歌 南七十里。”  ——《漢語大詞典》
作牧 zuò mù
(1).畜牧,放牧。《书·禹贡》:“ 莱 夷作牧。” 蔡沉 集传:“作牧者,言可放牧,夷人以畜牧为生也。”《楚辞·天问》:“ 伯昌 号衰,秉鞭作牧。”
(2). 周 代,侯伯有功德者,加命为州长,得专征伐于诸侯,谓“作牧”。《周礼·春官·大宗伯》:“七命赐国,八命作牧。”
(3).泛指担任州郡地方长官。 南朝 梁 沈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建麾作牧,明德攸在。” 唐 李频 《送侯郎中任新定》诗之一:“为郎非白头,作牧授 沧州 。” 宋 李纲 《召赴文字库祗候引对札子》:“命皇太子作牧 开封 ,以係天下之望。”  ——《漢語大詞典》
誓 shì《國語辭典》

誓 [ shì ]

  1. 表明决心、矢志不渝的言词。如:「立誓」、「发誓」、「山盟海誓」。《诗经·卫风·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1. 告诫。如:「誓师」。《书经·泰誓下》:「王乃大巡六师,明誓众士。」《国语·越语上》:「句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1. 绝对。如:「誓不两立」、「誓不甘休」。
  2. 受命。《周礼·春官·典命》:「凡诸侯之适子,誓于天子摄其君。」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