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林塘夏亦秋,一葫芦酒在船头。

白珽元代〕《湖居杂兴八首

雨后林塘夏亦秋,一葫芦酒在船头。
醉来深入荷花去,卧看青天飞白鸥。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雨后林塘芦酒船头

雨后(雨後)yǔ hòu
指谷雨后采制的茶叶。《宋史·食货志下五》:“散茶出 淮南 、 归州 、 江南 、 荆湖 ,有龙溪、雨前、雨后之类十一等。”  ——《漢語大詞典》
林塘 lín táng
树林池塘。 南朝 梁 刘孝绰 《侍宴饯庾于陵应诏》诗:“是日青春献,林塘多秀色。” 唐 骆宾王 《萤火赋》:“林塘改夏,云物迎秋。”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行成》:“满目西风木叶黄,秋来杀气遍林塘。”  ——《漢語大詞典》
夏 xià《國語辭典》

夏 [ xià ]

  1. 一年四季中的第二季。农历指立夏至立秋的时期。一般而言气温较热,若以北半球气候而论,大概指从五月或六月至八月或九月的期间。如:「炎夏」、「盛夏」。
  2. 泛指中国。如:「华夏」。《书经·舜典》:「蛮夷猾夏。」
  3. 五彩的颜色。《周礼·天官·染人》:「秋染夏。」汉·郑玄·注:「染夏者,染五色。」
  4. 高大的房屋。《楚辞·王襃·九怀·陶壅》:「息阳城兮广夏,衰色罔兮中怠。」通「厦」。
  5. 朝代名。参见「夏朝 」条。
  6. 姓。如汉代有夏牟。
  1. 高大。《诗经·秦风·权舆》:「于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

夏 [ jiǎ ]

  1. 参见「夏楚 」条。
亦 yì《國語辭典》

亦 [ yì ]

  1. 相當於「也」、「也是」。如:「人云亦云」。《論語·公冶長》:「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唐·李商隱〈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2. 相當於「又」。《左傳·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唐·杜甫〈羌村〉詩三首之一:「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
  3. 只是、不過。《戰國策·齊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唐·杜甫〈蒹葭〉詩:「江湖後搖落,亦恐歲蹉跎。」
  4. 已經。《文選·王康琚·反招隱詩》:「昔在太平時,亦有巢居子;今雖盛明世,能無中林士?」唐·杜甫〈獨立〉詩:「草露亦多濕,蛛絲亦未收。」
  1. 雖然。唐·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畫師亦無數,好手不可遇。」宋·歐陽修〈玉樓春·蝶飛芳草花飛路〉詞:「紅蓮綠芰亦芳菲,不奈金風兼玉露。」
  1. 位於句首或句中,無義。《書經·盤庚上》:「予亦拙謀,作乃逸。」《詩經·召南·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1. 姓。如明代有亦孔昭。
秋 qiū《國語辭典》

秋 [ qiū ]

  1. 一年四季中的第三季。農曆為七、八、九月,陽曆為九、十、十一月。如:「秋天」、「秋季」、「中秋」、「深秋」、「一葉知秋」。唐·杜甫〈登高〉詩:「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2. 年。古代年的長度以二次秋收為準,故以秋代表年。如:「千秋萬世」、「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唐·劉禹錫〈蜀先主廟〉詩:「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3. 時候。如:「多事之秋」。《文選·諸葛亮·出師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4. 姓。如清代有秋瑾。
  1. 喻衰老。宋·陸游〈南鄉子·早歲入皇州〉詞:「三十年來真一夢,堪愁。客路蕭蕭兩鬢秋。」
一 yī《國語辭典》

一 [ yī ]

  1. 自然數的開始。如:「一、二、三……。」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2. 姓。如明代有一炫宗。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單個。如:「一人」、「一物兩用」。
  2.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3. 專注的。如:「一心一意」、「專一不變」。
  4. 全、滿、整。如:「一身是汗」、「一屋子人」、「一身是膽」。
  5. 每、各。如:「一班五十人」、「一頁六百字」、「共派八隊,一隊二十人。」
  6. 一次。如:「一而再,再而三。」《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
  7.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番茄,一名西紅柿。」
  1. 統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1.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就起來。」
  2. 偶然。如:「一不小心」、「一不留神」。
  3. 表示加強的動作或突然的現象。如:「把頭一扭」、「用手一摸」、「天氣一涼,就感冒了。」
  4. 概括。如:「一般來說」。
  5. 每每、每逢。如:「一想到那件事,她總是笑個不停。」
  6. 放在二疊字動詞之間,表行為是不費力或嘗試性的。如:「雙手動一動」、「問一問」、「隨便說一說」。
  7. 事物的某方面。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一不沾親,二不帶故。」
  8. 竟、乃。表示事出意外。如:「一至於斯」。《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9. 皆。《荀子·勸學》:「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1. 表示程度,加強語氣。《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 。」《戰國策·燕策一》:「因仰而弔齊王桉戈而郤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1. 或。《莊子·應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
  1. (「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的末尾,念陰平聲;在去聲字前,念陽平聲;在陰平、 陽平、上聲之前,念去聲。)​
葫 hú《國語辭典》

葫 [ hú ]

  1. 植物名:➊ ​ 即大蒜。百合科葱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气味强烈,地下有大鳞茎。叶细长扁平。夏日开白色小花,作繖形花序排列,茎之外皮作淡红色,簇生六、七瓣,作箨状。➋ ​ 参见「葫芦 」条。
芦酒(蘆酒)lú jiǔ
以芦管插酒桶中吸而饮之。这种饮酒方法称“芦酒”。 唐 杜甫 《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诗:“黄羊飫不羶,芦酒多还醉。” 明 杨慎 《艺林伐山·芦酒》:“芦酒,以芦为筒,吸而饮之。今之咂酒也。”参阅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  ——《漢語大詞典》
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1.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2.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3.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1.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1.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2.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3.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1.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2. 姓。如晋代有在育。
船头(船頭)chuán tóu
(1).船的前部。 唐 杜甫 《江涨》诗:“渔人縈小楫,容易拔船头。”《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只见那 阿四 便钻出船头上来。”《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他﹞一路也同我们在船头上同坐,问长问短。”
(2).船上监督货运的头目;船主。《新唐书·刘晏传》:“初,州县取富人督漕輓,谓之‘船头’。”《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船头递了姓名手本,磕头相见。” 清 李渔 《奈何天·计左》:“叫左右分付船头,説近日边报紧急,不便羈留,就到了自家门首,也不许拢船,竟扬帆而过便了。”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