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卿溯源流,甄陶何远矣。

高吉宋代〕《试长沙胡邦明墨

墨卿溯源流,甄陶何远矣。
系出五大夫,杀身成人美。
策勋凌烟阁,繇此著姓氏。
开国从胶东,裂土封黑水。
平生好太玄,握手忘汝尔。
一笑吐奇芬,熏透诗人髓。
磨礲去寺角,耐久坚莫比。
朋来自远方,陶泓管城子。
传文章心印,千古尽在是。
我老久绝交,未忘抄录耳。
种树书一编,养生论盈纸。
烦卿为记之,岁晚吾事已。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墨卿溯源甄陶

墨卿 mò qīng
(1).文人的别称。 唐 孟浩然 《送袁太祝尉豫章》诗:“随牒牵黄綬,离羣会墨卿。” 宋 叶适 《徐道晖墓志铭》:“发今人未悟之机,回百年已废之学,使后復言 唐 诗自君始,不亦词人墨卿之一快也!” 清 王夫之 《南岳赋》:“墨卿韵留于金石,琴客曲写其猗兰。”
(2).墨的戏称。 宋 苏轼 《万石君罗文传》:“是时 墨卿 、 楮先生 ,皆以能文得幸。而四人同心,相得欢甚,时人以为文苑四贵。”按,文中的四人为毛纯、罗文、墨卿、楮先生,各指笔、砚、墨、纸。  ——《漢語大詞典》
溯源 sù yuán
亦作“溯源”。
(1).向上寻找水的发源处。 宋 陆游 《杂书幽居事》诗之二:“炎火下照海, 黄河 高泝源。”
(2).比喻向上寻求历史来源。 清 方苞 《〈学案〉序》:“ 金沙 王无量 辑《学案》,以 白鹿洞 规为宗,而溯源于 洙 泗 ,下逮 饶仲元 、 真西山 所定之条目,以及 高 、 顾 、东林之会约。”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四章:“阴阳、五行、天文、医经、房中均溯源于 黄帝 。”  ——《漢語大詞典》
流 liú《國語辭典》

流 [ liú ]

  1. 水的通稱。《史記·卷四·周本紀》:「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唐·李白〈望廬山瀑布水〉詩二首之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 像水流的東西。如:「氣流」、「暖流」、「電流」、「車流」。
  3. 派別。如:「九流十家」。《漢書·卷一○○·敘傳下》:「群言紛亂,諸子相騰。秦人是滅,漢修其缺,劉向司籍,九流以別。」
  4. 品類、等級。如:「上流」、「名流」、「第一流」。
  1. 移動。如:「人口外流」。《易經·乾卦·九五》:「水流溼,火就燥。」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 留傳、散布。如:「流芳萬世」。《孟子·公孫丑上》:「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
  3. 趨向。如:「流於形式」。《文選·曹丕·典論論文》:「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
  4. 放逐。《國語·周語上》:「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宜流之海外,以正風教。」
  5. 放縱。《國語·晉語一》:「肆侈不違,流志而行,無所不疚,是以及亡而不獲追鑒。」
  1. 往來不定的。如:「流雲」、「流民」。
  2. 快速通過的、運轉不停的。如:「流星」、「流年」。宋·蔣捷〈一翦梅·一片春愁待酒澆〉詞:「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3. 意外的、不明來處的。如:「流矢」、「流彈」。
  4. 沒有根據的。如:「流言」、「流譽」。
甄陶 zhēn táo
(1).烧制瓦器。 汉 桓宽 《盐铁论·力耕》:“使治家养生必於农,则 舜 不甄陶,而 伊尹 不为庖。” 宋 沈遘 《上两府二书》:“良工甄陶,方圆莫不称其用。”
(2).化育;培养造就。 汉 扬雄 《法言·先知》:“甄陶天下者,其在和乎!”《文选·何晏〈景福殿赋〉》:“甄陶国风。” 李周翰 注:“甄陶,谓烧土为器。言欲政化纯厚,亦如甄陶乃成。”《旧唐书·孝友传·裴守真》:“甄陶化育,莫匪神功,岂於乐舞,别申严敬。” 明 归有光 《松江新建行省颂》:“小子不佞,辱荷甄陶。” 清 方苞 《曾孺人杨氏墓表》:“然后知孺人之德,能甄陶子妇而諭其志也。”
(3).喻天地,造化。 宋 梅尧臣 《还吴长文舍人诗卷》诗:“ 有唐 文最盛, 韩 伏 甫 与 白 。 甫 白 无不包,甄陶咸所索。” 金 萧贡 《自感》诗:“形骸付与甄陶外,祸福难防倚伏前。”  ——《漢語大詞典》
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1.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1.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2.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远 ( 遠 ) yuǎn/yuàn
远 [ yuǎn ]
  1. 距离长,与“”相对:~方。~道。~程。~景。~足(较远的徒步旅行)。~见(远大的眼光)。~虑。~谋。~客。遥~。~走高飞。舍近就~。
  2. 时间长:~古。~祖。长~。永~。
  3. 关系疏,不亲密:~亲。疏~。~支。
  4. 深奥:言近旨~。
  5. 姓。
远 [ yuàn ]
     ◎ 避开:近君子,~小人。
矣 yǐ《國語辭典》

矣 [ yǐ ]

  1. 表示已然的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 表示肯定的语气。如:「由来久矣」。《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3. 表示将然的事。《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4. 表示疑问的语气。《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通「乎」。
  5. 表示命令的语气。《左传·宣公四年》:「乃速行矣,无及于难。」《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6. 表示语句的结束。《战国策·赵策三》:「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通「耳」。
  1. 表示感叹的语气。如:「垂垂老矣」。《论语·述而》:「甚矣,吾衰矣。」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