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内照宇自泰,人益不累中无闷。

苏颂宋代〕《暇日游逍遥台睹南华塑像独置一榻旁无侍卫前

忆昔初读南华篇,但爱闳辨如川源。
沉酣渐得见真理,驰骛造化游胚浑。
潜心四纪不知倦,间日讲解时寻温。
其言无端极放肆,大抵顺物尤连犿。
六经高深如韫椟,百氏蔽偏迷蹢阍。
伯阳语道最渊邃,中士尚或疑亡存。
竺乾权实信广大,妙用不出我藩垣。
伟兹三篇粹精奥,推本一化开幽{左亻右上民下日}。
反覆孝慈去愿誉,胎育仁义除诈谖。
情类相亲自才德,踶跂不立存朴惇。
寓言本为大方设,吊诡难与常人论。
祖尚玄虚灭理学,乖背宗旨由后昆。
遂矜放旷为任达,由此道真流亡反。
自非通识造闳远,安能超悟还淳元。
大钧斡旋本何有,相禅以种纷无垠。
载其形声直喑醷,感彼气类相嬗媛。
死生之辨在旦夜,梦觉之异分形魂。
神奇臭腐互美恶,蜩甲蛇蜕奚代迍。
卵胎无以易生种,风化自尔成虫蜫。
出入于机泯无际,始卒若环焉可扪。
芒乎万致始同体,明以一指弥滋繁。
异则肝胆为楚越,同则萧竹犹枅圈。
真宰难以眹迹见,灵台莫由形器援。
何者非彼何者是,孰为亲爱孰为怨。
六凿相攘有利害,两溢类妄成闹喧。
至细不必陋蛮触,倪大恶用惊鹏鲲。
天机所动体各适,足行岂异唾者喷。
外物既重内固拙,瓦注则巧金乃{左歹右上民下日}。
物之傥来莫御止,心所希跂俄屯{左上民右攵下月}。
有疾无用亢豚免,其迹已陈刍狗燔。
全生难恃社之栎,移是不定腊者{左月右昆}。
逢真令尹魄栩栩,恍丑全人脰肩肩。
因知祸福相倚伏,故于得失无螴蜳。
惟能胆阕以生白,是乃孰耰而厌飧。
道非处服无不在,人以德性为之原。
有情有信非可致,一满一虚常不腾。
九年大妙得之野,参寥疑始传诸孙。
豨韦以之挈天地,堪坯以之袭昆仑。
明此南乡唐尧帝,明此处下素王尊。
众人逐物但役役,一曲自守常暖暖。
修躬明污躬则殆,饰智矜愚智弥惛。
单豹治里外逢害,张毅修襮中成殟。
退不为宾颍阳乐,荡而伤性喣水踆。
二子高节去孤竹,三闾独清浮湘沅。
弃世终亦馁薇蕨,行吟徒自悲兰荪。
彼为礼义矫末俗,犹以佩玉趋櫜鞬。
将明是非崇世论,何异狐白资绁袢。
礼义治则忠信薄,是非著则名实翻。
尚贤贵德下滋伪,信赏明罚民尤冤。
宋荣犹然在讥世,其于毁誉方汶汶。
列子待风乃轻举,岂若御辩常掀掀。
至人达观齐物我,直往上古惟愚芚。
内通耳目外心智,旁挟日月超乾坤。
安时处顺任天倪,抱德炀和遗世喧。
悗乎忘言喙鸣合,窅尔自静鲵桓潘。
养生之主悟文惠,治气其勇过孟贲。
形形不形睨初始,物物不物邻羲轩。
得计弃智任鱼蚁,劳形怵心嗟虎猿。
呼我牛马谁毁誉,梦为鱼鸟还潜翻。
其穷不屑涸辙鲋,其高乃况南方鵷。
方其息死乐枯髑,亦既恬生慕孤豚。
尝闻藏言乃笑杖,既是偃室聊歌盆。
畏龙不羡宋人乘,睹鹊自感雕陵樊。
广莫将植拥肿木,江湖可浮瓠落樽。
不将不迎随物化,一龙一蛇更蛰蜿。
以道泛观未切著,得时而行或曲卷。
皇王上下惟变适,周鲁舟车殊运奔。
顾指不为天下化,排进靡使人心偾。
人于应问见影响,物被生杀通凄暖。
赏罚九变得其序,泽流万世非吾恩。
相{左上姊去女右上次下韭}乃合儒与墨,小辨岂数衍与髠。
河伯不逢海若语,岂知至道无穷门。
云将未得鸿蒙问,乌睹生物复其根。
神而化之不蘁立,未之尽者能诲啍。
长波所荡满今古,异代相应犹篪埙。
喟予所稟实樗散,作器自愧非玙璠。
逢辰偶得仕通籍,徼倖当与游西昆。
材力未足胜螽股,取舍徒思择熊蹯。
行年六十粗知化,藏经十二无能繙。
平时有志在寥廓,遇事无意从缗昏。
撄而后宁亘岁月,老之将至忘寒暄。
盱盱未免囿於物,扰扰不异风中幡。
昨从京辇絓丹笔,复得淮壤乘朱轓。
偶逢乐岁少休息,历览士俗因周爰。
提封乃是昔仁里,访古时复登平邍。
城中蝶巷接蓬头,郊外鱼台连漆园。
悠然清风隔千载,独有遗像当高墦。
山川世异改城郭,岁时人罕羞苹蘩。
先生县解出无有,后世景仰空擎拳。
大布{外广里契大换糸}履生弗饰,岂蕲朽壤衣如{满氵换王}。
乌鸢蝼蚁死不避,安用丘墟祀有膰。
虚堂虽异生存处,操趣犹令贪薄敦。
我怀方外想音采,坐视券内殴冥烦。
曳涂窃企濮水钓,投犗更思东海蹲。
子葵虽未得其道,意而固愿游其藩。
圣人之书议者扁,妙斲之质良在忧。
空遗糟魄宁咀味,纵有履迹焉投跟。
何当一发鸡瓮覆,因而更焚驹项辕。
天光内照宇自泰,人益不累中无闷。
云谁嗣响可晤语,至理竟亦归无言。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天光内照无闷

天光 tiān guāng
(1).自然的智慧之光。《庄子·庚桑楚》:“宇泰定者,发乎天光。” 成玄英 疏:“其发心照物,由乎自然之智光。”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至 汤 ,体长专小……性长於天光,质易纯仁。” 宋 黄庭坚 《次韵文潜同游王舍人园》:“身闲閲世故,宇静发天光。”
(2).日光;天空的光辉。《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於是乎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於王’。” 唐 李白 《狱中上崔相涣》诗:“羽翼三元圣,发辉两太阳。应念覆盆下,雪泣拜天光。” 清 黄鷟来 《雨晴游弘济寺访蒲庵和尚》诗:“谷口噏天光,双树如拱揖。”《儿女英雄传》第七回:“我们且离了这个地方,外面见见天光,可好不好?”
(3).指白昼。《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一回:“来回九十里,现在天光又短,一霎就黑天,还是早点走罢!”
(4).喻君主。 宋 王禹偁 《谢加朝请大夫表》:“年鬢渐高,郡封甚僻……未知何日,再覩天光。” 宋 苏舜钦 《答杜公书》:“况今主上好諫乐善,丈人日对天光,故未可与彼同年而语。” 明 张居正 《谢召见疏》:“特御内臺,宣臣入见,得以密邇天光,亲聆温奬。”
(5).犹天色。 南朝 梁 江淹 《诣建平王上书》:“天光沉阴,左右无色。” 唐 李白 《愁阳春赋》:“天光青而妍和,海气緑而芳新。” 明 邵璨 《香囊记·邮亭》:“天光暝了,看林间宿鸟归巢,长亭渺渺路迢迢,烦借宿过今宵。”
(6).晨光。 明 无名氏 《赠书记·旅病托栖》:“东方渐渐天光动,好教人私心惊恐。”
(7).谓天亮。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行军总要》:“如有紧急事件天光要行兵,其时欲造饭食……亦要鸣锣为号。” 冰心 《寄小读者》二八:“而东方天际的明霞,又报我以天光的消息。”
(8).谓天气。 明 冯梦龙 《挂枝儿·阻雨》:“早知是这样的天光也,不如不约他来了。” 清 李渔 《凰求凤·贴招》:“炎热天光,不宜饮酒。”  ——《漢語大詞典》
内照 nèi zhào
(1).光照室内;光照内部。 汉 张衡 《西京赋》:“流景内照,引曜日月。”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晨光内照,流景外烻。”
(2).引申指内自省察。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一:“然 南子 知贤者不为冥冥堕行,而卒不能回光内照,改其淫佚。”
(3).谓姿质清朗。照,明。 北周 庾信 《周太子少保步陆碑》:“公仪表外明,风神内照。”  ——《漢語大詞典》
宇 yǔ《國語辭典》

宇 [ yǔ ]

  1. 屋簷。《易经·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之大壮。」
  2. 房屋。如:「屋宇」。《楚辞·宋玉·招魂》:「高堂邃宇,槛层轩些。」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3. 疆域、国境。《左传·昭公四年》:「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文选·枚乘·七发》:「今时天下安宁,四宇和平。」
  4. 上下四方,为整个空间的总称。如:「宇宙」、「寰宇」。《荀子·富国》:「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
  5. 人的仪表、风度。如:「眉宇」、「气宇轩昂」。《晋书·卷七九·谢安传》:「神识沉敏,风宇条畅。」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泰 tài《國語辭典》

泰 [ tài ]

  1. 順適如意、命運亨通。如:「泰運」。
  2. 舒適、安樂。如:「福體康泰」、「國泰民安」。
  3. 奢侈。如:「驕泰」、「奢泰」。
  4. 暢通。如:「天地交泰」。
  5. 極。如:「泰西」。
  1. 甚。如:「泰過」。通「太」。
  1.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乾(☰)​下坤(☷)​上。為天地交而二氣通之象。
  2. 泰國的簡稱。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1.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2.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4.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5.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6. 姓。如明代有人杰。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益 yì《國語辭典》

益 [ yì ]

  1. 涨、漫出。为「溢」之本字。清·王筠《说文释例·卷四·形声之美》:「益从水,而溢又加水,然水祇可在皿中,而益之意,即兼有泛溢之意。」《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澭水暴益,荆人弗知。」
  2. 增加。如:「进益」、「延年益寿」。《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木惧,言诸王,益其禄爵而复之。」《吕氏春秋·不苟论·贵当》:「其友皆孝悌纯谨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荣矣。」
  3. 帮助、补助。如:「助益」。《吕氏春秋·光识览·观世》:「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战国策·秦策二》:「出私金以益公赏。」
  1. 好处。如:「利益」、「收益」。《书经·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二首之一:「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
  2. 姓。如汉代有益强。
  1. 有好处的。如:「益友」、「益处」。
  2. 富饶。《史记·卷一二九·殖货传》:「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
  1. 更加。如:「精益求精」。《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益 [ ​yí ]

  1. (一)​之又音。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累 ( 纍 ) léi/lěi/lèi《國語辭典》

累 [ lěi ]

  1. 堆积、集聚。如:「累积」、「日积月累」。《史记·卷四·周本纪》:「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
  2. 增加。《韩非子·五蠹》:「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1. 屡次、连续。如:「累次」、「经年累月」。《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2. 重叠的。《楚辞·宋玉·招魂》:「层台累榭,临高山些。」《史记·卷七九·范雎传》:「秦王之国,危于累卵。」
  1. 频频。《后汉书·卷六五·段颎传》:「久乱并凉,累侵三辅。」《晋书·卷八四·杨佺期传》:「累战皆捷,斩获千计。」

累 [ léi ]

  1. 绳索。《庄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唐·成玄英·疏:「累,细绳也。」通「缧」。
  1. 捆绑。《孟子·梁惠王下》:「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
  1. 参见「累赘 」条。

累 [ lèi ]

  1. 操劳、使疲劳。如:「累得直不起腰来。」、「别累著了老人家!」
  2. 牵涉、牵连。如:「拖累」、「连累」、「受累」、「累及他人」。《左传·隐公十一年》:「相时而动,无累后人。」《新唐书·卷九六·房玄龄传》:「汉王谅反,坐累,徙上郡。」
  3. 耗损、亏欠。如:「亏累」。《聊斋志异·卷四·促织》:「不终岁,薄产累尽。」
  4. 伤害。《书经·旅獒》:「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唐·韩愈〈上张仆射第二书〉:「小何伤于面目,大何累于形躯者哉。」
  5. 托咐。《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吾欲以国累子,子必勿泄也。」《汉书·卷八四·翟方进传》:「天其累我以民。」唐·颜师古·注:「累,托也。」
  1. 疲劳。如:「劳累」、「疲累」、「我好累!」
  1. 负担。如:「家累」。《吕氏春秋·审分览·审分》:「主无所避其累矣。」汉·高诱·注 :「累,犹负也。」唐·皮日休〈鹿门隐书六十篇〉:「古之官人也,以天下为己累,故己忧之。」
  2. 忧患、祸害。《战国策·秦策一》:「本汉中南边为楚利,此国累也。」汉·高诱·注:「累,忧。」
  3. 弊病、过失。《文选·曹丕·典论论文》:「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
中 zhōng/zhòng《國語辭典》

中 [ zhōng ]

  1.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居中」、「中央」、「日正當中」。
  2. 內、裡面。如:「水中」、「夢中」、「心中」。
  3. 泛指某一時期以內。如:「一年之中」、「晉太元中」。
  4. 中華民國的簡稱。
  5. 姓。如漢代有中京。
  1. 居間介紹、連絡的。如:「中人」。
  2. 居於高低、大小、好壞之間的。如:「中級」、「中型」、「中等」。
  3. 半。如:「中夜」、「中途」。
  1. 正好。如:「適中」。
  2.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事情正在交涉中。」

中 [ zhòng ]

  1. 達到要點。《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漢書·卷一○·成帝紀》:「朕涉道日寡,舉錯不中。」
  2. 合、正對上。如:「中規中矩」。《左傳·定公元年》:「未嘗不中吾志也。」《戰國策·西周策》:「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3. 遭受、感染。如:「中風」、「中毒」。
  4. 得。如:「中獎」、「中籤」、「中選」。
  5. 考取。如:「范進中舉」、「考中大學」。《儒林外史·第二回》:「這王大老爺,就是前科新中的。」
无闷(无悶)wú mèn
(1).没有苦恼。多形容遗世索居或致仕退休者的心情。《易·乾》:“《文言》曰:……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 南朝 宋 谢灵运 《登池上楼》诗:“持操岂独苦,无闷徵在今。” 唐 白居易 《刑部尚书致仕》诗:“全家遁世曾无闷,半俸资身亦有餘。”
(2).词牌名。即“催雪”。 宋 王沂孙 、 程垓 有此词,计九十九字。 宋 吴文英 有《催雪》一调,与此全同。参阅 清 万树 《词律》卷十六。
没有忧烦。《易·乾》:“不成乎名,遯世无闷。” 成玄英 疏:“无闷者,谓逃遯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