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昏有节家常给,赋税无逋吏到稀。

邓伯凯明代〕《南畔农忙

村南俗不好荒嬉,东作孜孜恐后时。黄犊耕云春起早,绿蓑披雨夜归迟。

冠昏有节家常给,赋税无逋吏到稀。过客相逢莫相笑,遗安一念少人知。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冠昏有节家常赋税

冠昏 guān hūn
见“ 冠婚 ”。  ——《漢語大詞典》
有节(有節)yǒu jié
有节度;有节制。《礼记·檀弓上》:“夫礼,为可传也,为可继也。故哭踊有节。” 唐 李德裕 《欹器赋》:“表人道之隆替,明百事之有节。” 清 黄燮清 《十一月朔大雪》诗:“主帅慎进退,出师贵有节。” 张书绅 《正气歌》三:“在 南昌 起义失败的教训里,在 皖南 事变有利有节的斗争中……哪一个革命者不应看到,这一切一切都是由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用血和生命写成。”  ——《漢語大詞典》
家常 jiā cháng
(1).平日家居。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飧饭》:“因家常炊次,三四日,輒以新炊饭一椀酘之。” 唐 王建 《宫词》之五一:“家常爱着旧衣裳,空插红梳不作妆。” 冰心 《六一姊》:“我身上穿的只是家常很素净的衣服,在红绿丛中,更显得非常的暗淡。”
(2).引申指普通的、平常的。 宋 张先 《西江月》词:“体态看来隐约,梳妆好是家常。檀槽初抱更安详,立向樽前一行。”《红楼梦》第二二回:“ 贾母 内院搭了家常小巧戏臺。”
(3).谓家庭日常生活。《敦煌变文集·燕子赋》:“使人远来衝热,且向窟里逐凉。卒客无卒主人,蹔坐撩治家常。” 宋 张元干 《浣溪沙》词:“棐几明窗乐未央,薰炉茗盌是家常。” 清 龚自珍 《好事近·录言》词:“细语道家常,生小不矜珠翠。”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三:“ 白玉山 回到家里, 白大嫂子 欢欢喜喜接着他。舀水他洗脸。她坐在炕桌边上,一面衲鞋底,一面唠家常。”
(4).古时僧人化缘的常用语。犹言家中常有之物,家常的茶饭。《敦煌变文集·难陁出家缘起变文》:“ 世尊 直到 难陁 门前,道三两声家常。” 五代 齐己 《寄山中叟》诗:“青泉碧树夏风凉,紫蕨红粳午爨香。应笑晨持一盂苦,腥羶市里叫家常。”《景德传灯录·从展禅师》:“师见僧吃饭,乃托鉢曰:‘家常。’”  ——《漢語大詞典》
给 ( 給 ) gěi/jǐ
给 [ gěi ]
  1. 交付,送与:~以。~予。送~。献~。
  2. 把动作或态度加到对方:~他一顿批评。
  3. 替,为:~大家帮忙。
  4. 被,表示遭受:房子~火烧掉了。
  5. 把,将:请你随手~门送上。
给 [ jǐ ]
  1. 供应:供~。补~。~养。自~自足。
  2. 富裕,充足:家~人足。
  3. 敏捷:言论~捷。
赋税(賦税)fù shuì
(1).田赋和捐税的合称。《管子·山至数》:“古者轻赋税而肥籍敛。” 唐 韩愈 《潮州祭神文》之二:“农夫桑妇将无以应赋税继衣食也。” 曹禺 等《胆剑篇》第四幕:“减赋税,省刑罚,开沟洫,选贤能,轻徭役,叫百姓先富足起来。”
(2).征收或缴纳租税。《汉书·西域传上》:“赋税诸国,取富给焉。”《明史·食货志二》:“粮长者, 太祖 时,令田多者为之,督其乡赋税。”《清史稿·食货志二》:“自 世祖 定赋税之制,正杂欵繁多。”  ——《漢語大詞典》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1.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逋 bū《國語辭典》

逋 [ bū ]

  1. 逃走、逃亡。《说文解字·辵部》:「逋,亡也。」《左传·僖公十五年》:「六年其逋,逃归其国而弃其家。」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一○上·滇游日记十三》:「讯其来何以故?曰:『悉檀长老命来候相公者。』余知仆逋。」
  2. 拖欠。如:「逋租」、「逋债」。元·周霆震〈埋怨树〉诗:「朝旴械系逮词讼,夕敝鞭扑逋税钱。」
吏 lì《國語辭典》

吏 [ lì ]

  1. 在政府机关中处理公务的人员。如:「官吏」、「酷吏」、「贪官污吏」。《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
  2. 姓。如汉代有吏宗。
到 dào《國語辭典》

到 [ dào ]

  1. 抵达、到达。如:「火车到站」、「支票到期」、「坚持到底」。《文选·江淹·恨赋》:「人生到此,天道宁论。」
  2. 往、去。如:「到非洲丛林探险。」、「我晚上到你家拜访。」
  1. 周密。如:「若有不到之处,尚请多多包涵!」《晋书·卷三二·后妃传下·康献褚皇后传》:「所奏恳到,形于翰墨,执省未究,以悲以惧。」《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君亲自然,匪由名教,敬授既同,情礼兼到。」
  1. 姓。如南朝宋有到彦之。
稀 xī《國語辭典》

稀 [ xī ]

  1. 疏、不密。如:「地廣人稀」。《文選·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2. 少、不多。如:「稀罕」、「稀有動物」。唐·杜甫〈曲江〉詩二首之二:「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3. 不濃、不稠。如:「稀薄」、「稀飯」、「和稀泥」。宋·蘇軾〈次韻田國博部夫南京見寄二絕〉之二:「火冷餳稀杏粥稠,青裙縞袂餉田頭。」
  4. 隱約、不清楚。唐·韓愈〈山石〉詩:「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
  1. 很、甚。如:「稀爛」、「稀鬆平常」。《老殘遊記·第八回》:「我這隻腳還是稀軟稀軟,立不起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三回》:「那稀髒的,人家外國人的輪船肯裝麼?」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