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或吊古,感时更怀旧。

宋濂明代〕《赠刘俊民先辈

刘君卓荦士,出知诗书胄。
眉目俨如画,幽花眩晴昼。
踉跄忽来谒,进退颇温茂。
自言宅偃师,家昔千金富。
大父名法从,累累印悬绶。
文辞补元化,求者辄奔走。
继此簪缨余,矜庄事雕镂。
无食不凫翠,有衣总文绣。
兰舟盟津水,蜡屐穀城岫。
或骑紫骝马,深林出从兽。
黄须年少儿,执矢列先后。
一发巧中肋,欢声溢郊囿。
狼兔悬宝鞍,归来荐清酎。
燕姬白如雪,时唱清角侑。
人意天上郎,雌伏不敢雊。
一旦黄金尽,其事乃大谬。
渔樵来争席,傔媵或昂脰。
愤来气屡绝,十起九颠仆。
折节去读书,攻苦分句投。
初如蛇入筒,渐类雏脱矰。
把笔学为文,众色纷采就。
又恐误儒冠,杂艺亦兼究。
雅琴辨商宫,古文参篆籀。
六物推休祥,八卦占爻繇。
更参九箴法,俞穴别肤腠。
闻棋与握槊,赌胜欲起斗。
不觉疾声呼,有若熊虎吼。
最便结风舞,唯恐技难售。
偶逢玳筵张,肴核列饤饾。
酒酣两耳热,徐起整衿袖。
文鸾侧惸翎,皓鹤仰褰噣。
蹑节眄盘鼓,回旋逐音奏。
虽得诸工怜,不博两眉皱。
使者天上来,会合诚薢茩。
负书亟从之,何翅杵投臼。
三河及幽并,无地不驰骤。
登高或吊古,感时更怀旧。
恨无息肩所,若沈疴待灸。
前年往龙漠,气序异常候。
八月雪即飞,一夜三尺厚。
今年度庾岭,热气甚蒸镏。
老梅虽未花,铁干倚云瘦。
欲俟喘息定,阴厓聊宿留。
王虺长过竹,矫首出嵚窦。
日光夹明镜,铄我汗如沤。
闲目但待噬,有术不暇祝。
性命鸿毛轻,几被山鬼蹂。
年来自惩创,此险安可复。
俯思十载间,行事贱如畜。
徒然召悲辛,寸禄焉能收。
即将巢云松,终老友猿狖。
予闻心鼻酸,宛若身在疚。
于时十月交,日月会龙犭尨。
霜风吹人急,层衣悉穿漏。
百龄驹过隙,胡不重栖宿。
须知学践形,庶不惭载覆。
勺水当离尊,赠诗比粮糗。
归欤勿久留,吾言不能又。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登高吊古感时怀旧

登高 dēng gāo
(1).升至高处。《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十五:“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 明 刘基 《旅兴》诗:“登高望四方,但见山与河。” 郁达夫 《采石矶》:“这样的念了一句,他忽然动了登高望远的心思。”
(2).指农历九月初九日登高的风俗。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九日登高》:“ 汝南 桓景 随 费长房 游学累年。 长房 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 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 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於此。” 唐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三:“九月九重阳节,古人登高的日子,我们正好有远足旅行,游览名胜。”
(3).指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 晋 陶潜 《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綵为人,登高赋诗。”《隋书·元胄传》:“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一:“古人登高不止重阳。 石虎 《鄴中记》:‘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 桓温 参军 张望 有《七日登高》诗, 韩退之 有《人日城南登高》诗,盖即《老子》所云‘众人熙熙,如登春臺’之意。”
(4).锦的别名。 晋 陆翙 《邺中记》:“锦有大登高小登高等名,工巧百数,不可胜计也。” 北周 庾信 《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鄴 地登高之锦,自濯江波; 平阳 采桑之津,躬劳蚕月。”  ——《漢語大詞典》
或 huò《國語辭典》

或 [ huò ]

  1. 也许。如:「或许」。《史记·卷二八·封禅书》:「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
  1. 表示选择或列举。如:「或是」、「或者」、「喜或怒」、「哀或乐」、「去或不去?」《新唐书·卷九七·魏征传》:「今之刑赏,或由喜怒,或出好恶。」《三国演义·第三七回》:「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
  1. 泛指人或事物。相当于「有人」、「有的」。《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五上·滇游日记二》:「群山丛突,小石峰或朝或拱,参立前坞中。」
  2. 谁。表示疑问的语气。《诗经·豳风·鸱鸮》:「今女下民,或敢侮予!」《文选·潘岳·藉田赋》:「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其或继之者,鲜哉希矣。」
吊古(弔古)diào gǔ
凭吊往古之事。 唐 李端 《送友人》诗:“闻説 湘 川 路,年年弔古多。” 宋 陈与义 《登岳阳楼》诗:“白头弔古霜风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清 黄遵宪 《到广州》诗:“秋风独上 越王臺 ,弔古伤今几霸才。”  ——《漢語大詞典》
感时(感時)gǎn shí
感慨时序的变迁或时势的变化。 汉 王逸 《九思·哀岁》:“岁忽忽兮惟暮,余感时兮悽愴。” 唐 杜甫 《春望》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清 吴敏树 《九日鹿角登高》诗序:“而骚人赋客,又或喜为感时伤物之语,以益其悲。” 钱基博 《吴禄贞传》:“ 禄贞 能为诗,感时抚事,随口吟唱,如不经意。”  ——《漢語大詞典》
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1.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2.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1.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2.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3.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1.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3.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4.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5.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6.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1.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怀旧(懷舊)huái jiù
怀念往事或故人。 汉 班固 《西都赋》:“愿宾攄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 唐 元稹 《赠吴渠州从姨兄士则》诗:“泪因生别兼怀旧,迴首江山欲万行。” 元 刘埙 《隐居通议·礼乐》:“余亦六十有六矣,老冉冉至,怀旧凄然。” 廖承志 《致蒋经国先生信》:“人到高年,愈加怀旧。”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