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甘正谏黜,不受公议辱。
君颜削寒冰,君心抱坚玉。自甘正谏黜,不受公议辱。
请言会面初,遭艰守穷屋。屋临修水阳,蓬门入深竹。
伯季止三人,群书聚头读。野夫学孟郊,苦吟中夜哭。
公达学伊尹,经济饱胸腹。君乃学扬雄,草玄明倚伏。
遂兼孔氏易,极变悟神速。亭亭出林材,濯春千丈绿。
我愿从之游,旦暮同饮餗。忠规日有益,文彩观郁郁。
不肖俄遭谗,逃形入空谷。诸君释服起,为贫苟微禄。
君来宣城幕,众谓得杜牧。我适游昭亭,林中骑白鹿。
时趋资深堂,遇君亦休沐。饮酣河汉低,谈高鬼神肃。
出处二三年,于焉失羁束。一别几何时,离群念幽独。
野夫今郎官,佐郡驰朱毂。公达遽不幸,高名收鬼录。
君昔居谏省,上方容启沃。忽分江夏符,善教苏弊俗。
众饥发仓赈,卖丁与金赎。载歌奇章公,间运始来复。
顾我最飘零,尘网自投足。遐趋僻小郡,势若羝羊触。
道出贤侯藩,菁莪闻乐育。况当黄鹤楼,晴江春扑扑。
美人卷红绡,笛奏梅花曲。龙行水底吟,云在山头宿。
酩酊安敢辞,念此龄运促。君名方显显,我困已碌碌。
一为涸辙鱼,一作秋空鹄。愁来如江河,篑障不可筑。
聊书感怀篇,泪下遂盈掬。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自甘 zì gān
心甘情愿。《清史稿·张煌言传》:“圣贤学问,故每毡雪自甘,胆薪深厉,而卒以成事。” 鲁迅 《〈故事新编〉序言》:“我是不薄‘庸俗’,也自甘‘庸俗’的。” ——《漢語大詞典》
正谏(正諫)zhèng jiàn
直言规劝。《管子·形势》:“正諫死节,臣下之则也。”《孔子家语·子路初见》:“ 子贡 曰:‘ 陈灵公 宣婬於朝, 泄治 正諫而杀之,是与 比干 諫而死同,可谓仁乎?’” 明 文徵明 《送提学副使叙》:“朝野又翕然称之,谓公之风采磊落,有古人正諫之风。” ——《漢語大詞典》
黜 chù《國語辭典》
黜 [ chù ]
动- 贬降、革职。如:「罢黜」。《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唐·柳宗元〈封建论〉:「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奖。」
- 摈除、排斥。《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咸黜不端,以绥定王家。」唐·柳宗元〈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世之学孔氏者则黜老子,学老子者则黜孔氏,道不同,不相为谋。」
- 废免、废除。《国语·晋语一》:「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汉书·卷八八·儒林传·序》:「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黜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犹弗废。」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受 shòu《國語辭典》
受 [ shòu ]
动- 收得、接获。如:「受到优待」、「受之有愧」。唐·李白〈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三军受号令,千里肃雷霆。」
- 容纳、容忍。如:「承受」、「受不了」。《易经·咸卦·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唐·杜甫〈南邻〉诗:「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 被、遭到。如:「受挫」、「受冻」、「受批评」、「受惊吓」。
- 中、适合。如:「他说的话很受听。」
公议(公議)gōng yì
(1).见“ 公义 ”。
(2).按公利标准而议论;公众共同评论。《韩非子·说疑》:“彼又使譎诈之士……使诸侯淫説其主,微挟私而公议。” 宋 司马光 《刘道原〈十国纪年序〉》:“ 道原 公议其得失无所隐,恶之者侧目,爱之者寒心。”《明史·外国传一·朝鲜》:“ 昖 卒。 光海君 琿 自称署国事,遣陪臣来讣,且请諡。帝恶其擅,不允,令该国臣民公议以闻。” 叶圣陶 《多收了三五斗》:“我们同行公议,这两天的价钱是糙米五块,谷三块。” ——《漢語大詞典》
(2).按公利标准而议论;公众共同评论。《韩非子·说疑》:“彼又使譎诈之士……使诸侯淫説其主,微挟私而公议。” 宋 司马光 《刘道原〈十国纪年序〉》:“ 道原 公议其得失无所隐,恶之者侧目,爱之者寒心。”《明史·外国传一·朝鲜》:“ 昖 卒。 光海君 琿 自称署国事,遣陪臣来讣,且请諡。帝恶其擅,不允,令该国臣民公议以闻。” 叶圣陶 《多收了三五斗》:“我们同行公议,这两天的价钱是糙米五块,谷三块。” ——《漢語大詞典》
辱 rǔ《國語辭典》
辱 [ rù ]
名- 羞恥。如:「恥辱」。《說文解字·辰部》:「辱,恥也。」《左傳·襄公十八年》:「子殿國師,齊之辱也。」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 謙辭,有承蒙之意。如:「辱臨」、「辱蒙惠顧」。《左傳·僖公四年》:「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
- 辜負、玷汙。如:「辱沒」、「辱命」。《史記·卷八八·蒙恬傳》:「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
- 羞辱。如:「喪權辱國」。《左傳·昭公五年》:「若吾以韓起為閽,以羊舌肸為司宮,足以辱晉。」
辱 [ rǔ ]
-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