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侮忍包羞,容奸噤不发。

王迈宋代〕《郑昂叔和余问盗诗末及山东事弟侄辈又问山东本末再用前韵答之

江左百年来,英雄老岁月。空糜东南财,坐廪骄惰卒。

嘉定惩开禧,废食因一咽。国论规便安,神州听沦没。

和戎益金缯,讳战钝斧钺。迩者天祸之,鞑靼逞狂獗。

一举殄金人,犁庭扫其穴。金如釜中鱼,靼如火烈烈。

乘间蛮触衡,复有山东黠。长驱淮甸间,大纵山阳爇。

或屠制帅家,或髡守臣发。鱼肉我王人,首领春葱切。

涂炭我生灵,聚落炊烟灭。嫚书揭通衢,著语太辛辣。

供帐王者居,左纛将军绂。往来青齐区,健比霜天鹘。

一名娘子军,掎角同生活。狼心肆陆梁,烽燧竞熏热。

我事南方强,谓可以恩结。衣裳一颠倒,茅土甘疏裂。

纳侮忍包羞,容奸噤不发。谁与生厉阶,正尔错铸铁。

彼计甚诈狙,吾谋类跛鳖。岁币久桩储,复为彼赍挈。

边筹乏寸长,往往如拆袜。相顾皆狐疑,莫能抵龟决。

心知示弱非,成事付不说。边民亦何辜,一孔尽搜括。

战舰尾相衔,义丁家尽刷。需求意无厌,许可舌太滑。

譬之护痈疽,包裹畏见血。仅仅外留皮,骎骎齧至骨。

理势有必然,吾言非强聒。惟愿天听回,揽权制生杀。

毋倒太阿持,毋惮强弩末。毋贻养虎忧,毋使馋蜂孽。

废籍起忠贤,穷荒斥奇餮。一朝出六师,声罪行天罚。

名正事必成,本强冲可折。衔璧许来臣,寸铁谁敢窃。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包羞容奸

纳 ( 納 ) nà
纳 [ nà ]
  1. 收入,放进:出~。藏污~垢。
  2. 接受:采~。笑~。~谏。
  3. 享受:~福。~凉。
  4. 缴付:~税。
  5. 补缀,缝补;现多指密密地缝:~鞋底。
  6. 姓。
侮 wǔ《國語辭典》

侮 [ wǔ ]

  1. 欺凌。如:「欺侮」、「侮辱」。《诗经·大雅·烝民》:「不侮矜寡,不畏彊御。」《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2. 轻慢、轻贱。如:「侮慢」。《史记·卷四·周本纪》:「殄废先王明德,侮蔑神祇不祀。」
  3. 戏弄。宋·苏轼〈古意〉诗:「儿童鞭笞学官府,翁怜儿痴旁笑侮。」
忍 rěn《國語辭典》

忍 [ rěn ]

  1. 含容。《论语·八佾》:「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 承受。《文选·张衡·东京赋》:「百姓弗能忍,是用息肩于大汉,而欣戴高祖。」
  3. 抑制、强抑。如:「忍俊不住」。《楚辞·屈原·离骚》:「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1. 愿意、能够。汉·王符《潜夫论·忠贵》:「宁见朽贯千万,而不忍赐人一钱。」南唐·冯延巳〈采桑子·花前失却游春侣〉词:「各自双双,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1. 狠心、不仁慈。如:「残忍」。
包羞 bāo xiū
忍受羞辱。《易·否》:“六三,包羞。《象》曰:‘包羞,位不当也。’” 孔颖达 疏:“位不当所包承之事,惟羞辱已。” 唐 陆龟蒙 《寒泉子对秦惠王》:“大王出则夺气,入则包羞。” 明 刘基 《题扇面牡丹花》诗:“舞罢春风却回首,六宫红粉总包羞。”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 汉高 蚤年最恶儒。有儒冠者輒溲溺之,其吐弃也至矣。而 酈食其 、 叔孙通 、 陆贾 等深自贬抑,包羞忍垢以从之。”
庖馐。谓厨房内精美的食品。 元 麻革 《上云内帅贾君》诗:“杞梓容山木,包羞荐沼芼。”  ——《漢語大詞典》
容奸(容姦)róng jiān
涵容邪恶诈伪。《史记·乐书》:“广则容姦,狭则思欲。” 张守节 正义:“广,声缓也;容,含也。其声缓者,则含容姦伪也。”《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元年》:“彼乃授之以利器,诲之以慢藏,使其势得容姦,时堪乘便。”  ——《漢語大詞典》
噤 jìn《國語辭典》

噤 [ jìn ]

  1. 闭嘴不作声。如:「噤若寒蝉」、「噤口不语」。《史记·卷一○一·袁盎鼌错传》:「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
  1. 因受惊或受寒而身体颤抖的现象。如:「冻噤」、「打了个寒噤」。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发 ( 發 髮 ) fā/fà
发 [ fā ]
  1. 交付,送出:分~。~放。~行(批发)。
  2. 放,射:~射。百~百中。焕~。
  3. 表达,阐述:~表。~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
  4. 散开,分散:~散。
  5. 开展,张大,扩大:~展。~扬。
  6. 打开,揭露:~现。~掘。
  7. 产生,出现:~生。~愤。奋~。
  8. 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膨涨:~面。
  9. 显现,显出:~病。~抖。~憷。
  10. 开始动作:~动。
  11. 引起,开启:启~。~人深省。
  12. 公布,宣布:~布。~号施令。
  13. 量词,用于枪弹、炮弹。
发 [ fà ]
◎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头~。鬓~。怒~冲冠。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