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善之人,恭顺谦和。

马钰金朝〕《爇心香 善恶报

造恶之人,凶横无过。细寻思、最易奈何。生遭官法,死见阎罗。

向狱儿囚,碓儿捣,硙儿磨。

积善之人,恭顺谦和。细寻思、却总输他。难收黑簿,怎入刑科。

更神明祐,家门庆,子孙多。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积善恭顺谦和

积善(積善)jī shàn
累积善行。《易·坤》:“积善之家,必有餘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汉书·董仲舒传》:“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后汉书·邓寇传》:“功成身退,让国逊位,歷世外戚,无与为比,当享积善履谦之祐,而横为宫人单辞所陷。” 唐 韩愈 《与孟尚书书》:“积善积恶,殃庆自各以其类至。” 明 高明 《琵琶记·寺中遗像》:“积善道场随人做,伏愿老相公、老安人、小夫人万里程途悉安乐。”  ——《漢語大詞典》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1.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2.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4.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5.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6. 姓。如明代有人杰。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恭顺(恭順)gōng shùn
恭谨顺从。《礼记·乐记》:“庄敬恭顺,礼之制也。”《新唐书·韦顗传》:“﹝ 韦顗 ﹞蚤孤,事姊恭顺。”《明史·万镗传》:“人主所取於下者,曰任怨,曰任事,曰恭顺,曰无私。” 巴金 《家》九:“ 觉新 唯唯应着,做出很恭顺的样子,一面偷偷地看 觉慧 ,给他做眼色,叫他不要再开口。”  ——《漢語大詞典》
谦和(謙和)qiān hé
谦虚平和。《晋书·良吏传·邓攸》:“性谦和,善与人交,宾无贵贱,待之若一。” 唐 元稹 《徐智岌右监门卫将军制》:“端介而不失人心,谦和而能宣朕命。” 王西彦 《一个小人物的愤怒》:“ 马希贤 先生是一个谦和的人。”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