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微百肘宽,难杂以花木。

方岳宋代〕《题王尉半竹

吾始过西斋,破於玉川屋。
中有山泽癯,雪灯共夜读。
秋声入雨听,手携墙下竹。
携锄斸荒苔,宁甘食无肉。
今春初行鞭,稍觉风月肃。
既成为诗喜,破奉起新筑。
旧闻君家猷,兴寄尚幽独。
一日无此君,亦自憎面目。
君其几代孙,秀色若可掬。
万事不挂口,翛然对寒玉。
城中寸金地,官舍迫林麓。
曾微百肘宽,难杂以花木。
尚遗一半何,留之与云宿。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花木

曾 zēng/céng《國語辭典》

曾 [ zēng ]

  1. 乃、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 尚且。《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1. 重叠的,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的。如:「曾祖父」、「曾孙」。
  1. 加多。《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
  1.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曾参。

曾 [ céng ]

  1. 尝、已经。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进行过。如:「似曾相识」。《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史记·卷一○一·爰盎鼌错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1.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唐·杜甫〈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通「层」。
  2. 深。《文选·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㲿滉渊泫。」
微 wēi《國語辭典》

微 [ wéi ]

  1. 隱匿。《說文解字·彳部》:「微,隱行也。」《左傳·哀公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縊,其徒微之。」
  2. 無、沒。《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史記·卷八七·李斯傳》:「微趙君,幾為丞相所賣。」
  3. 非、不是。《詩經·邶風·柏舟》:「微我無酒,以敖以遊。」《呂氏春秋·離俗覽·離俗》:「然而以理義斲削,神農黃帝猶有可非,微獨舜湯。」
  1. 精妙幽深。《書經·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禮記·學記》:「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
  2. 細小。如:「細微」、「具體而微」。
  3. 卑賤。如:「人微言輕」、「出身寒微」。《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呂太后者,高祖微時妃也。」《聊齋志異·卷一○·臙脂》:「而又念其出身微,且日登公堂,為千人所窺指。」
  4. 衰落。如:「衰微」。《詩經·邶風·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史記·卷三二·齊太公世家》:「是時周室微,唯齊、楚、秦、晉為彊。」
  5. 少。《禮記·祭義》:「雖有奇邪而不治者,則微矣。」
  6. 昏暗不明。《詩經·小雅·十月之交》:「彼月而微,此日而微。」《文選·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詩》:「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
  1. 暗中、祕密。如:「微行」。《漢書·卷四五·伍被傳》:「淮南王陰有邪謀,被數微諫。」唐·柳宗元〈童區寄傳〉:「童微伺其睡,以縳背刃,力上下得絕。」
  2. 伺探。《史記·卷一二·孝武本紀》:「使人微得趙綰等姦利事,召案綰、臧,綰臧自殺。」《漢書·卷九二·游俠傳·郭解傳》:「解使人微知賊處。賊窘自歸,具以實告解。」
  3. 稍、略。如:「稍微」、「略微」。《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上》:「莽色厲而言方,欲有所為,微見風采,黨與承其指意而顯奏之。」《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含喜微笑,竊視流眄。」
  1. 姓。如春秋時魯國有微虎。

微 [ ​wēi ]

  1. (一)​之又音。
百 bǎi《國語辭典》

百 [ ​bǎi ]

语音
  1. 数目字。十的十倍。《说文解字·白部》:「百,十十也,从一白。数十十为一百。」大写为「佰」。
  2. 姓。如古时有百倏,战国时有百丰。
  1. 众多。如:「百病不侵」。
  2. 总指一切所有的词。《诗经·邶风·雄雉》:「百尔君子,不知德行。」

百 [ ​bó ]

读音
  1. 参见「百色县 」条。
肘 zhǒu《國語辭典》

肘 [ zhǒu ]

  1. 上下臂关节相接处可以弯曲的部位。如:「胳臂肘儿」。《左传·成公二年》:「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
  1. 拉住肘部。唐·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诗:「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
  2. 以肘碰触。《左传·成公二年》:「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宽 ( 寬 ) kuān
宽 [ kuān ]
  1. 横的距离大,范围广,与“”相对:~广。~阔。~绰。~敞。~度。~旷。~窄。
  2. 使松缓:~心。~衣。~解。~慰。
  3. 不严厉,不苛求:~待。~宏。~厚。~松。~容。~恕。~仁。~赦。
  4. 富裕:~裕。
  5. 姓。
难 ( 難 ) nán/nàn/nuó
难 [ nán ]
  1. 不容易,做起来费事:~处。~度。~点。~关。~熬。~耐。~产。~堪。~题。~以。~于。困~。畏~。急人之~。
  2. 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免。~为。~保。~怪。~倒(dǎo )。~道。~能可贵。
  3. 不好:~听。~看。
难 [ nàn ]
  1. 灾祸,困苦:~民。灾~。遇~。逃~。殉~。患~。遭~。避~。排扰解~。
  2. 仇怨:排~解纷。
  3. 诘责,质问:发~。非~。责~。
难 [ nuó ]
  1. 古同“傩”。
杂 ( 雜 ) zá
杂 [ zá ]
  1. 多种多样的,不单纯的:~乱。~沓。~感。~志。~货。~居。~务。~品。错综复~。私心~念。
  2. 混合:夹~。混~。~交。
以 yǐ《國語辭典》

以 [ yǐ ]

  1. 用。如:「以礼待之」、「以身作则」。《左传·襄公十年》:「我辞礼矣,彼则以之。」汉·王充《论衡·程材》:「洗洿泥者以水,燔腥者用火。」
  2. 仰赖、凭借。《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汉·王充《论衡·卜筮》:「欲知天,以人事。」
  3. 认为。如:「以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贺破东平状〉:「窃以自古中兴之主,必有命代之臣。」
  4. 可、能够。《诗经·齐风·猗嗟》:「四矢反兮,以御乱兮。」《孟子·滕文公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5. 令、使。《战国策·秦策一》:「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
  1. 因为、由于。《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韩非子·喻老》:「千丈之隄,以蚁蝼之穴溃。」
  2. 按、依。《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商君书·更法》:「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3. 在、于。《左传·桓公二年》:「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唐·柳宗元〈断刑论〉:「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4. 加在前、后、左、右、上、下、往、来、东、西、南、北等字之前,表时空和方位的界限。如:「自古以来」、「长安东路以西」、「价格在一千元以上」。
  5. 连及。《易经·小畜·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论语·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1. 而、且。《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2. 因此。《汉书·卷二九·沟洫志》:「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 目的在于。如:「以免」、「以致于」。《书经·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4. 与、和。《仪礼·乡射礼》:「各以其耦进,反于射位。」
  1. 置动词后,无义。如:「得以」、「能以」。《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1. 太、甚。《孟子·滕文公下》:「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子之报仇,其以甚乎?」
  2. 既、已经。《三国志·卷二三·魏书·杜袭传》:「吾计以定,卿勿复言。」通「已」。
  3. 愈益、更加。《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魏日以削,秦日益大。」《史记·卷五·秦本纪》:「及其后世,日以骄淫。」
  1. 缘故、理由。《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
  2. 以色列的简称。如:「以阿战争」。
  3. 姓。如汉代有以彤。
花木 huā mù
泛指花草树木。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序》:“花木之流,可以悦目。徒有春花,而无秋实,匹诸浮伪,盖不足存。” 唐 戴叔伦 《南轩》诗:“更爱閒花木,欣欣得向阳。” 宋 王安石 《书湖阴先生壁》诗之一:“茆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峻青 《秋色赋》:“在我看来,花木灿烂的春天固然可爱,然而,瓜果遍地的秋色却更加使人欣喜。”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