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圣寺山林外,别有禅天好净居。

王安石宋代〕《示宝觉二首

火暖窗明粥一盂,晨兴相对寂无鱼。
超然圣寺山林外,别有禅天好净居。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超然山林禅天净居

超然 chāo rán
(1).远貌;高貌。 汉 班彪 《王命论》:“超然远览,渊然深识。” 宋 王安石 《送李宣叔倅漳州》诗:“超然万里去,识者为不乐。”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盘山》:“登舍利塔,诸山皆隐没出其下,徘徊指点,大地空茫,真足驱使羣峰超然雄视矣。”
(2).高超出众。《楚辞·卜居》:“寧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服制象》:“圣人之所以超然,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宋 陆游 《哭杜府君》诗:“超然众客中,可慕不待揖。” 清 姚鼐 《祭朱竹君学士文》:“海内万士,於中有君。其气超然,不可辈羣。”
(3).谓离尘脱俗。《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晋 陶潜 《劝农》诗:“若能超然,投迹高轨,敢不歛衽,敬讚德美。” 唐 李德裕 《舴艋舟》诗:“永日歌濯缨,超然谢尘滓。”《西游记》第九三回:“无爱无思自清净,管教解脱得超然。”
(4).高出;脱出。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天地阴阳》:“以此见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 明 王守仁 《答陆原静书》:“岂良知復超然於体用之外乎?”
(5).豁然。迅速貌。《韩诗外传》卷九:“夫凤凰之初起也,翾翾十步,藩篱之雀,喔吚而笑之。及其升少阳,一詘一信,展羽云间,藩篱之雀超然自知不及远矣。”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尊号》:“ 贞元 初,主上超然觉悟,乃下詔去其徽号,直称皇帝,合於古矣。”
(6).犹怅然。《庄子·徐无鬼》:“ 武侯 超然不对。”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曰:“犹悵然也。” 唐 刘得仁 《送王书记归邠州》诗:“ 陈琳 轻一别,马上意超然。” 宋 苏轼 《冬至日赠安节》诗:“诗成却超然,老泪不成滴。” 郭沫若 《回京途中》诗:“ 九女墩 前心向往, 三閭阁 上意超然。”  ——《漢語大詞典》
圣 ( 聖 ) shèng/kū
圣 [ shèng ]
  1. 旧时称所谓人格最高尚的、智慧最高超的人:~人。~哲。
  2. 最崇高的,对所崇拜的事物的尊称:神~。~洁。~地。~经。
  3. 封建时代美化帝王的说法:~上。~旨。~明。
  4. 称学问、技术有特高成就的:~手。棋~。
圣 [ kū ]
  1. 古代方言,义同“掘”《説文•土部》:“圣,汝潁之閒謂致力於地曰圣。”清施補華《别弟文》:“吾負母而逃,圣野菜充飢。”
寺 sì《國語辭典》

寺 [ sì ]

  1. 古代的官舍、官署。如:「大理寺」、「太常寺」。《说文解字·寸部》:「寺,廷也。」《新唐书·卷四十六·百官志一》:「其官司之别,曰省、曰台、曰寺、曰监、曰卫、曰府,各统其属,以分职定位。」
  2. 佛教的庙宇,僧人所居住的地方。如:「少林寺」、「善导寺」。唐·张籍〈野寺后池寄友〉诗:「佛寺连野水,池幽夏景清。」
  3. 宦官。如:「寺人」、「阉寺」。《洛阳伽蓝记·卷一·昭仪尼寺》:「太后临朝,阍寺专宠。」
山林 shān lín
(1).山与林。亦指有山有林的地区。《周礼·地官·大司徒》:“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一:“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遯栖。” 唐 韩愈 《谢自然诗》:“山林民可入,魍魎莫逢旃。” 赵树理 《三里湾·国庆前夕》:“咱们社里还有副业、有水利、有山林、有菜园、有牲口……每部门都得有正副负责人。”
(2).借指隐居。 南朝 梁 沈约 《与谢朏敕》:“尝谓山林之志,上所宜弘。” 宋 苏轼 《王安石赠太傅制》:“方需功业之成,遽起山林之兴。”《宋史·种放传》:“ 种放 , 河南 洛阳 人也……每往来 嵩 华 间,慨然有山林意。”
(3).指隐居之地。 明 都穆 《谭纂》卷上:“ 洪熙 初年, 仁庙 尝幸 文渊阁 ,间公曰:‘今山林亦有人乎?’”
(4).园林。《汉书·东方朔传》:“ 竇太主 曰:‘愿陛下时忘万事,养精游神,从中掖庭回舆,枉路临妾山林,得献觴上寿,娱乐左右。’”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公主园中有山,谦不敢称第,故託山林也。” 唐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四:“词赋工无益,山林跡未赊。”
(5).山林体文章的省称。 明 代与“台阁体”相对。 清 黄宗羲 《辞张郡侯修郡志书》:“盖文章之道,臺阁、山林,其体阔絶。”  ——《漢語大詞典》
外 wài《國語辭典》

外 [ wài ]

  1. 不属于某一定的范围内均称为「外」。相对于「内」而言。如:「内外」、「门外」、「屋外」。
  2. 特指外国。如:「古今中外」、「对外贸易」。
  3. 戏曲中的脚色名称,多扮演老年男子。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五出》:「外扮沈公宪,净扮张燕筑,小旦扮寇白门,丑扮郑妥娘同上。」也称为「老外」。
  1. 非自己所在或所属的。如:「外币」、「外地」、「外族」。
  2. 母亲、出嫁的姊妹、女儿家的亲戚称为「外」。如:「外祖父」、「外甥」、「外孙」。
  3. 别的、其他的。如:「外一章」、「外一首」。《孟子·滕文公下》:「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汉·王充《论衡·案书》:「国语,左氏之外传也。」
  4. 不是正式的。如:「外号」、「外史」。
  1. 疏远。《易经·否卦·彖曰》:「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荀子·王霸》:「人主则外贤而偏举,人臣则争职而妒贤。」
  2. 处于……之外。《国语·晋语六》:「今吾刑外乎大人,而忍于小民,将谁行武?」
  3. 背叛。《管子·版法》:「骤令不行,民心乃外。」
别 ( 別 ) bié/biè《國語辭典》
  1. 「別 」的異體字。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禅天(禪天)chán tiān
佛教语。指修习禅定所能达到的色界四重天(初重天至第四重天)。 宋 王安石 《示宝觉》诗之一:“翛然迥出山林外,别有禪天好浄居。”  ——《漢語大詞典》
好 hǎo/hào《國語辭典》

好 [ hǎo ]

  1. 美、善,理想的。如:「好东西」、「好风景」、「花好月圆」、「好人好事」。唐·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词:「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2. 友爱的。如:「好朋友」、「好同学」。
  3. 完整的、没坏的。如:「完好如初」、「修好了。」
  1. 相善、彼此亲爱。如:「友好」。唐·高适〈赠别晋三处士〉诗:「知己从来不易知,慕君为人与君好。」《红楼梦·第二七回》:「谁和我好,我就和谁好。」
  2. 痊愈。如:「病好了!」《警世通言·卷一六·小夫人金钱赠年少》:「孩儿感些风寒,这几日身子不快,来不得。传语员外得知,一好便来。」
  1. 很、非常。表示程度深。如:「好久」、「好冷」、「好笨」、「好厉害」。
  2. 完成、完毕。如:「交代的工作做好了。」、「稿子写好了。」《儒林外史·第四三回》:「都梳好了椎髻,穿好了苗锦。」
  3. 容易。如:「这事好办。」、「这问题好解决。」、「这小孩好带。」
  4. 以便、便于。如:「快准备行李,好早点上路。」、「请告诉我你的住处,我好去找你。」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5. 可以、应该。如:「只好如此」、「正好试试」。《官场现形记·第五一回》:「刁迈彭屈指一算,后任明天好到,便约张太太三天回音。」
  6. 置于某些动词之前,表效果佳。如:「好看」、「好玩」、「好吃」、「好笑」。
  7. 置于数量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多或久的意思。如:「好些个」、「好几处」、「好半天」、「好一会儿」。
  1. 表示称赞或允许。如:「好!就这么办。」《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郡王道:『好!正合我意。』」
  2. 表示责备或不满意的语气。如:「好!这下子事情愈来愈棘手了。」

好 [ hào ]

  1. 爱、喜爱。如:「洁身自好」、「好逸恶劳」、「好学不倦」。唐·王维〈终南别业〉诗:「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唐·韩愈〈师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1. 心中所喜爱的事。如:「投其所好」。《史记·卷六一·伯夷传》:「(富贵)​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 旧指玉器中的孔。《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汉·郑玄·注:「好,璧孔也。」
净居 jìng jū
(1).寺庙。《旧唐书·高祖纪》:“伽蓝之地,本曰浄居,栖心之所,理尚幽寂。”
(2).指清净地居住。 宋 王安石 《示宝觉》诗之一:“超然圣寺山林外,别有禪天好浄居。”
(3).寺名。在 河南省 光山县 西南 净居山 上。佛教天台宗鼻祖 慧思 和 智顗 曾结庵于此。 唐 神龙 年间, 道岸 禅师始建此寺。 北宋 乾兴 年间改名 梵天寺 。参阅 宋 苏轼 《游净居寺》诗序。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