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荒凉(荒涼)huāng liáng
亦作“ 荒凉 ”。
(1).荒芜;人烟寥落。 南朝 梁 沈约 《齐明帝哀策文》:“经原野之荒凉,属西成之云暮。” 宋 文天祥 《指南录·上岸难》:“城外荒凉,寂无人影。” 清 纳兰性德 《蝶恋花》词:“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丁玲 《奔》:“又一阵寒冽的晨风从荒凉的田地上打来。”
(2).凄凉;凄清。 唐 李贺 《金铜仙人辞汉歌》:“携盘独出月荒凉, 渭城 已远波声小。” 明 无名氏 《白兔记·投军》:“如今四方离乱,民遭涂炭,士民荒凉。” 茅盾 《一个女性》三:“她感得有一种异样的荒凉的悲哀兜上她心头。” ——《漢語大詞典》
(1).荒芜;人烟寥落。 南朝 梁 沈约 《齐明帝哀策文》:“经原野之荒凉,属西成之云暮。” 宋 文天祥 《指南录·上岸难》:“城外荒凉,寂无人影。” 清 纳兰性德 《蝶恋花》词:“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丁玲 《奔》:“又一阵寒冽的晨风从荒凉的田地上打来。”
(2).凄凉;凄清。 唐 李贺 《金铜仙人辞汉歌》:“携盘独出月荒凉, 渭城 已远波声小。” 明 无名氏 《白兔记·投军》:“如今四方离乱,民遭涂炭,士民荒凉。” 茅盾 《一个女性》三:“她感得有一种异样的荒凉的悲哀兜上她心头。” ——《漢語大詞典》
篱落(籬落)lí luò
(1).即篱笆。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贫无僮僕,篱落顿决。荆棘丛於庭宇,蓬莠塞乎阶霤。” 唐 柳宗元 《田家》诗之二:“篱落隔烟火,农谈四邻夕。” 元 赵孟俯 《题耕织图》诗之十四:“列树徧阡陌,东西各纵横。岂容篱落间,採叶惮远行。” 清 赵翼 《野菊》诗:“多少秋芳入贵家,独餘篱落几寒葩。”参见“ 篱笆 ”。
(2).喻外蕃,屏障。 汉 荀悦 《汉纪·文帝纪下》:“要害之处,通山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为中国造篱落。” ——《漢語大詞典》
(2).喻外蕃,屏障。 汉 荀悦 《汉纪·文帝纪下》:“要害之处,通山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为中国造篱落。” ——《漢語大詞典》
露华(露華)lù huá
(1).露水。《赵飞燕外传》:“婕妤浴豆蔻汤,傅露华百英粉。” 唐 李白 《清平调词》之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清 郑燮 《和雅雨山人红桥修禊》之四:“草头初日露华明,已有游船歌板声。”
(2).清冷的月光。 南朝 齐 王俭 《春夕》诗:“露华方照夜,云彩復经春。” 唐 杜牧 《寝夜》诗:“露华惊敝褐,灯影挂尘冠。” 明 苏祐 《塞下曲》:“觱篥无声河汉转,露华霜气满弓刀。” ——《漢語大詞典》
(2).清冷的月光。 南朝 齐 王俭 《春夕》诗:“露华方照夜,云彩復经春。” 唐 杜牧 《寝夜》诗:“露华惊敝褐,灯影挂尘冠。” 明 苏祐 《塞下曲》:“觱篥无声河汉转,露华霜气满弓刀。” ——《漢語大詞典》
清 qīng《國語辭典》
清 [ qīng ]
形- 澄净、纯洁。与「浊」相对。如:「清洁」、「清澈」。《诗经·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 高洁、廉洁。如:「清望」、「清廉」、「清士」。元·郑廷玉《冤家债主·第四折》:「法正天须顺,官清民自安。」
- 寂静。如:「冷清」、「清静」。
- 秀美。如:「眉清目秀」。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六首之五:「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 安定、太平。如:「清平盛世」。《文选·曹植·送应氏诗二首之一》:「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
- 单纯的。如:「清一色」、「清唱」。
- 净尽、一点也不留。如:「债还清了。」、「书款付清了。」
- 详细、明白。如:「点清数目」、「查清户口」、「誊清作文」。
- 使干净、使整齐。如:「清洗」、「清理」、「清除」。
- 整顿。如:「清党」、「肃清」。
- 结帐。如:「清帐」、「清算」、「结清余欠」。
- 点检(清楚)。如:「清点」、「清仓」。《儒林外史·第六回》:「你们各人管的田房、利息帐目,都连夜攒造清完,先送与我逐细看过。」
- 朝代名。参见「清朝 」条。
- 参见「血清 」条。
- 姓。如宋代有清贤。
菊 jú《國語辭典》
菊 [ jú ]
名- 植物名。菊科菊属,多年生草本。茎略带木质。叶互生,卵形,有缺刻和锯齿。秋季开花,花冠周围为舌状,中部为管状,属头状花序。原产于大陆地区,久经栽培,种类繁多,可供观赏、饮料及药用。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 变成:成~。
- 是:十两~一斤。
- 治理,处理:~政。
- 被:~天下笑。
- 表示强调:大~恼火。
-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 姓。
-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 表目的:~了。~何。
- 对,向:不足~外人道。
- 帮助,卫护。
重阳(重陽)chóng yáng
(1).指天。《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洪兴祖 补注:“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阳。” 汉 张衡 《西京赋》:“消雰埃於中宸,集重阳之清瀓。”《后汉书·马融传》:“超荒忽,出重阳。” 李贤 注:“重阳,天也。”
(2).古代中医谓周身发热,脉象旺盛。《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周身热,脉盛者,为重阳。”
(3).节日名。古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 魏 晋 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南朝 梁 庾肩吾 《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献寿重阳节,迴鑾上苑中。” 唐 杜甫 《九日》诗之一:“重阳独酌盃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宋 张孝祥 《柳梢青·饯别蒋德施粟子求诸公》词:“重阳时节。满城风雨,更催行色。” 清 陈维嵩 《醉花阴·重阳和漱玉韵》词:“今夜是重阳,不捲珍珠,阵阵西风透。” 杨朔 《铁骑兵》:“一过 雁门关 ,气候显然不同了,重阳前后,天就飘起大雪来。”参见“ 重九 ”。 ——《漢語大詞典》
(2).古代中医谓周身发热,脉象旺盛。《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周身热,脉盛者,为重阳。”
(3).节日名。古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 魏 晋 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南朝 梁 庾肩吾 《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献寿重阳节,迴鑾上苑中。” 唐 杜甫 《九日》诗之一:“重阳独酌盃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宋 张孝祥 《柳梢青·饯别蒋德施粟子求诸公》词:“重阳时节。满城风雨,更催行色。” 清 陈维嵩 《醉花阴·重阳和漱玉韵》词:“今夜是重阳,不捲珍珠,阵阵西风透。” 杨朔 《铁骑兵》:“一过 雁门关 ,气候显然不同了,重阳前后,天就飘起大雪来。”参见“ 重九 ”。 ——《漢語大詞典》
特地 tè dì
亦作“ 特的 ”。
(1).突然,忽然。《古尊宿语录》:“放笔从头看,特地骨毛寒。” 唐 罗邺 《大散岭》诗:“岭头却望人来处,特地身疑是鸟飞。” 宋 陆游 《江上散步寻梅偶得三绝句》之一:“剥啄敲门嫌特地,缓拖藤杖隔篱看。”《元典章·兵部一·逃军复业体例》:“前项逃军土居者多,倚恃乡亲土豪,住坐山僻之间,设有差调,动輒特地逃窜。”
(2).亦作“ 特底 ”。特别,格外。 唐 王维 《慕容承携素馔见过》诗:“空劳酒食饌,特底解人颐。” 唐 罗隐 《汴河》诗:“当时天子是閒游,今日行人特地愁。” 五代 尹鹗 《临江仙》词:“西窗幽梦等閒成。逡廵觉后,特地恨难平。” 宋 赵长卿 《朝中措》词:“客路如天杳杳,归心特地寧寧。”
亦作“ 特的 ”。特意;特为。《古尊宿语录》:“诸圣由兹而出现, 达磨 特地而西来。” 唐 戴叔伦 《题黄司直园》诗:“为忆去年梅,凌寒特地来。” 元 无名氏 《小尉迟》第三折:“我特的认父亲来,恰纔两阵之前,被众将压着,难以明认,我故意佯输诈败。” 李六如 《六十年的变迁》第一卷第三章:“今天是特地替你饯行的。” ——《漢語大詞典》
(1).突然,忽然。《古尊宿语录》:“放笔从头看,特地骨毛寒。” 唐 罗邺 《大散岭》诗:“岭头却望人来处,特地身疑是鸟飞。” 宋 陆游 《江上散步寻梅偶得三绝句》之一:“剥啄敲门嫌特地,缓拖藤杖隔篱看。”《元典章·兵部一·逃军复业体例》:“前项逃军土居者多,倚恃乡亲土豪,住坐山僻之间,设有差调,动輒特地逃窜。”
(2).亦作“ 特底 ”。特别,格外。 唐 王维 《慕容承携素馔见过》诗:“空劳酒食饌,特底解人颐。” 唐 罗隐 《汴河》诗:“当时天子是閒游,今日行人特地愁。” 五代 尹鹗 《临江仙》词:“西窗幽梦等閒成。逡廵觉后,特地恨难平。” 宋 赵长卿 《朝中措》词:“客路如天杳杳,归心特地寧寧。”
亦作“ 特的 ”。特意;特为。《古尊宿语录》:“诸圣由兹而出现, 达磨 特地而西来。” 唐 戴叔伦 《题黄司直园》诗:“为忆去年梅,凌寒特地来。” 元 无名氏 《小尉迟》第三折:“我特的认父亲来,恰纔两阵之前,被众将压着,难以明认,我故意佯输诈败。” 李六如 《六十年的变迁》第一卷第三章:“今天是特地替你饯行的。” ——《漢語大詞典》
荣 ( 榮 ) róng
荣 [ róng ]
- 草木茂盛,引申为兴盛:~枯(草木盛衰,喻得意失意)。~悴(荣枯)。
- 受人敬重,与“辱”相对:光~。~升。~誉。
- “梧桐”的别称。
- 草开花,亦泛指草木的花:绿叶素~。~华。
-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