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诗固亡恙,端若一手斟。

赵蕃宋代〕《东坡在惠州窘于衣食以重九近有樽俎萧然之叹

谁云钟期死,伯牙遂忘琴。
渊明出晋宋,东坡作知音。
究其出处间,岨峿缘直寻。
和诗固亡恙,端若一手斟。
我时诵其集,危坐常加钦。
缅怀两先生,千古同此心。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和诗亡恙一手

和诗(和詩)hè shī
和答他人诗作的诗。有的同韵,有的不同韵。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古来但有和诗无和韵, 唐 人有和韵尚无次韵,次韵实自 元 白 始。” 清 沈初 《西清笔记》卷一:“六月,上命回京。諭曰:‘汝在此,不过得汝和诗而已。’”  ——《漢語大詞典》
固 gù《國語辭典》

固 [ gù ]

  1. 结实、坚硬。如:「牢固」、「稳固」、「坚固」。《文选·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
  2. 坚定、确定。《韩非子·五蠹》:「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1. 安定。如:「巩固国防」。《国语·鲁语上》:「晋始伯而欲固诸侯,故解有罪之地以分诸侯。」《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2. 禁闭。《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下》:「是以欲谈者宛舌而固声,欲行者拟足而投迹。」《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国之纲纪,本无禁固诸国通问之诏也。」
  1. 坚决、坚持、极力。如:「固守」。《书经·大禹谟》:「禹拜稽首固辞。」《老残游记·第四回》:「那人再三固让。老残仍送出大门,看那人上马去了。」
  2. 原来、一向。如:「固有道德」。《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3. 当然、诚然。唐·柳宗元〈封建论〉:「州县之设,固不可华也。」《聊斋志异·卷一一·王大》:「谄者固可诛,谬者亦可恨也。」
  4. 姑且、暂且。《老子·第三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若之,必固强之。」
  1.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固来。
亡恙 wáng yàng
(1).没有病痛。引申为安然存在。 汉 贾谊 《治安策》:“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当是时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 明 焦竑 《焦氏笔乘·居第》:“京师贵人,墙皆某所筑,数十年来,但见人物更换,墙固亡恙也。”
(2).问候语。犹言平安。  ——《漢語大詞典》
端 duān《國語辭典》

端 [ duān ]

  1. 事物的两头皆称为「端」。如:「尖端」、「末端」、「笔端」。《论语·子罕》:「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2. 事物的起始。如:「开端」、「发端」、「挑起战端」。《孟子·公孙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3. 项目、方面。如:「鬼计多端」、「变化万端」、「举其一端」。
  4. 心思、思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5. 古代布帛的长度单位。通常一端约等于一疋。《初刻拍案惊奇·卷一》:「除了文若虚,每人送缎子二端。」
  6. 姓。如明代有端孝思。
  1. 正、正直。如:「品行不端」。《礼记·玉藻》:「目容端,口容止。」《孟子·离娄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1. 以手托物。如:「端碗」、「端菜上桌」。
  2. 摆。如:「端架子」、「把问题都端出台面上讨论。」
  1. 到底、究竟。宋·王安石〈龙泉寺石井〉诗二首之二:「四海旱多霖雨少,此中端有卧龙无?」宋·陆游〈幽事〉诗:「余年端有几?风月且婆娑。」
  2. 果真。宋·苏轼〈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词:「武昌南岸,昔游应记。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若 ruò/rě《國語辭典》

若 [ ruò ]

  1. 一种香草。《楚辞·屈原·九章·惜往日》:「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唐·陆龟蒙〈美人〉诗:「犹欲悟君心,朝朝佩兰若。」
  2. 姓。如汉代有若章。
  1. 顺从。《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2. 及、比得上。《国语·晋语五》:「病未若死,祗以解志。」《论语·学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3. 奈。《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1. 如果、假如,表示假设。《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
  2. 至于,表示另提一件事。《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荀子·劝学》:「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3. 或、或者,表示选择。《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红楼梦·第七四回》:「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
  1. 乃、才。《国语·周语中》:「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2. 似、好像。如:「欣喜若狂」、「旁若无人」。《左传·定公四年》:「若闻蔡将先卫,信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九·禽部·杜鹃》:「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1. 你、你的。《庄子·齐物论》:「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 如此、这样。《书经·大诰》:「尔知宁王若勤哉?」唐·白居易〈见敏中初到邠宁秋日登城楼诗诗中颇多乡思因以寄和〉诗:「望乡心若苦,不用数登楼。」

若 [ rě ]

  1. 参见「般若」、「兰若」等条。
一手 yī shǒu
(1).一只手。《韩非子·功名》:“一手独拍,虽疾无声。”《后汉书·郭玉传》:“试令嬖臣美手腕者,与女子杂处幃中,使 玉 各诊一手,问所疾苦。”《新唐书·庶人祐传》:“今王以数千人为乱,犹一手摇 泰山 ,又如君父何?” 茅盾 《子夜》四:“ 曾家驹 原也不很了然于父亲的叫苦连天,但总之是觉得事情糟,而且很生气,一手揪住了老婆就打。”
(2).满手。如:抹了一手泥。
(3).一个人;一人之力。《北齐书·帝纪总论》:“谗邪并进,法令多闻,持瓢者非止百人,摇树者不唯一手。” 唐 韩偓 《赠吴颠尊师》诗:“半酣思救世,一手拟扶倾。” 清 魏源 《海国图志·筹海篇三》:“专设则责成一手,纷设则不必皆得人。” 巴金 《春》七:“一切安排布置全是他一手办理,真难为他。”
(4).指一人的手笔。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四:“两省及后省枢密院学士院,皆 郭熙 一手画,中间甚有杰然可观者。” 清 何琇 《樵香小记·孔丛子》:“ 汉 人无引《孔丛子》者。引 孟子 字 子居 一条,以驳 赵岐 ,始於 王肃 。其文与《家语》如一手,殆亦 肃 所伪撰歟?” 鲁迅 《坟·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通俗小说》即是若干单篇本的结集,并非一手所成。”
(5).指一种技能或本领。 元 马致远 《青衫泪》第一折:“自小曾拜 曹善才 为师,学得一手琵琶。”《金瓶梅词话》第一回:“自幼有膂力,学得一手好鎗棒。”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二:“看这一手妙不妙?洋火炉改冰箱,冬暖夏凉,一物两用!”
(6).指耍弄的手段。《水浒传》第三七回:“大汉道:‘ 张 家兄弟,你在这里又弄这一手!船里甚么行货?有些油水么?’” 毛泽东 《论持久战》二一:“敌人占领 华北 和 江 浙 之后,可能出以劝降手段。后来果然来了这一手。”
(7).指相互间的不正当关系。《红楼梦》第六四回:“那 鲍二 向来却就合厨子 多浑虫 的媳妇 多姑娘 有一手儿。” 老舍 《四世同堂》九六:“要是 英国 府又重打鼓另开张,而 瑞宣 跑去诉说他跟 日本 人有过一手--那他还受得了?”
(8).犹言一臂之力。 周立波 《下放的一夜》:“他们有些是为好奇心驱使,来看一看的;有些是为同情心指引,想帮一手的。”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一:“他堂客不能帮他一手吗?”
(9).连用,表示同时做两件事。如:一手拿枪,一手拿镢;一手抓工业,一手抓农业;一手抓增产,一手抓节约。  ——《漢語大詞典》
斟 zhēn《國語辭典》

斟 [ zhēn ]

  1. 注入、添加。如:「斟酒」、「斟茶」。唐·李白〈悲歌行〉:「主人有酒且莫斟,听我一曲悲来吟。」
  2. 滴。宋·范成大〈宜斋雨中〉诗:「映竹千丝舞,垂簷一线斟。」
  3. 审度、考虑。参见「斟酌 」条。
  4. 姓。如汉代有斟尚。
  1. 饮料、汁液。《史记·卷七○·张仪传》:「于是酒酣乐,进热啜,厨人进斟,因反斗以击代王,杀之,王脑涂地。」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