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五斗卑,遂屈万里举。
平居厌城郭,具舟泛清汝。
蓝光一水远,铁色两崖古。
日华动中流,沙纹乱前渚。
湍鸣达公桥,草绿襄王墓。
园英拥流沫,风叶堕残雨。
停桡弄山泉,扶杖过花坞。
澄潭数乱石,断石横颠树。
泳波鱼鬣舒,闯穴蛙首怒。
冲云一雁远,唼荇群鸥聚。
村间桑枯春,川阔牛羊暮。
回头绿树失,卷幔青峰露。
寻幽恣盘桓,泊浅屡回互。
灵草不知名,珍禽啼在处。
夕阳散鸣鸠,荒阡拱游兔。
挽缆谣歌童,簪花立田妇。
高歌客自如,归涉人相负。
青蒲戢戢生,紫燕翩翩度。
云烟波底明,井邑林外睹。
欣逢闾里旧,愧乏鸡黍具。
揣水荐泛鳞,掘石羞山茹。
绕塘梅实绿,冒桂禽壳素。
我巾聊一颓,石榼烦屡注。
朱樱出芳林,紫笋侑雕俎。
高篇烂珠璧,至乐谢钟鼓。
嗟予性本隘,于世事皆鲁。
便欲弃簪裳,归去事田圃。
肆意山水乐,脱身尘埃苦。
此适诚足尚,斯言未宜遽。
圣神拱岩庙,贤俊毕珪组。
如君之所怀,于时当有补。
高文赞皇猷,大论宁国步。
无为五斗卑,遂屈万里举。
明心在知己,汗颜愧虚誉。
时方索大鼎,胡为炫康瓠。
富贵固众欲,非望久自阻。
圣贤有遗方,戮力期共赴。
尝闻曰中庸,曾不滞出处。
进当泽生民,退则守环堵。
所求义与此,要在身不污。
愿无废吾言,于道其可庶。
蓝光一水远,铁色两崖古。
日华动中流,沙纹乱前渚。
湍鸣达公桥,草绿襄王墓。
园英拥流沫,风叶堕残雨。
停桡弄山泉,扶杖过花坞。
澄潭数乱石,断石横颠树。
泳波鱼鬣舒,闯穴蛙首怒。
冲云一雁远,唼荇群鸥聚。
村间桑枯春,川阔牛羊暮。
回头绿树失,卷幔青峰露。
寻幽恣盘桓,泊浅屡回互。
灵草不知名,珍禽啼在处。
夕阳散鸣鸠,荒阡拱游兔。
挽缆谣歌童,簪花立田妇。
高歌客自如,归涉人相负。
青蒲戢戢生,紫燕翩翩度。
云烟波底明,井邑林外睹。
欣逢闾里旧,愧乏鸡黍具。
揣水荐泛鳞,掘石羞山茹。
绕塘梅实绿,冒桂禽壳素。
我巾聊一颓,石榼烦屡注。
朱樱出芳林,紫笋侑雕俎。
高篇烂珠璧,至乐谢钟鼓。
嗟予性本隘,于世事皆鲁。
便欲弃簪裳,归去事田圃。
肆意山水乐,脱身尘埃苦。
此适诚足尚,斯言未宜遽。
圣神拱岩庙,贤俊毕珪组。
如君之所怀,于时当有补。
高文赞皇猷,大论宁国步。
无为五斗卑,遂屈万里举。
明心在知己,汗颜愧虚誉。
时方索大鼎,胡为炫康瓠。
富贵固众欲,非望久自阻。
圣贤有遗方,戮力期共赴。
尝闻曰中庸,曾不滞出处。
进当泽生民,退则守环堵。
所求义与此,要在身不污。
愿无废吾言,于道其可庶。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无为(无爲)wú wéi
(1).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应自然,称为“无为”。《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为,而合於道,无为言言,而通乎德。” 明 方孝孺 《懒斋记》:“道家之説贵无为而主静。”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三篇:“然 老子 之言亦不纯一,戒多言而时有愤辞,尚无为而仍欲治天下。”
(2).儒家主张选能任贤,以德化人,亦称为“无为”。《礼记·中庸》:“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离合根》:“故为人主者,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寳。” 宋 王安石 《赠上元宰》诗:“民欺自不忍,县治本无为。” 明 李贽 《藏书·儒臣传一·德业儒臣后论》:“圣人之学,无为而成者也。”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二书》:“列国并立,则争雄角智,一统垂裳,则拱手无为。”参见“ 无为而治 ”。
(3).佛教语。指无因缘造作,无生住异灭四相之造作为“无为”。 汉 牟融 《理惑论》:“佛道崇无为,乐施与持戒,兢兢如临深渊者。” 唐 李邕 《大相国寺碑》:“庄严不独於示相,功德何止於无为。”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袁宏论佛说》:“其教也,以修善慈心为主,不杀生,专务清浄。其精者为沙门。沙门, 汉 言息也,盖息意去欲,归於无为。”
(4).不知所为;无事可作。《诗·陈风·泽陂》:“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宋书·张畅传》:“今端坐无为,有博具可见借。” 唐 韩愈 《示儿》诗:“酒食罢无为,棊槊以相娱。”
(5).没有作用;无用。《国语·吴语》:“危事不可以为安,死事不可以为生,则无为贵智矣。”《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以臣之言为不可,久留臣无为也。”
(6).无所作为。 宋 王安石 《上时政疏》:“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 明 李贽 《三教归儒说》:“然则今之无才无学、无为无识而欲致大富贵者,断断乎不可以不讲道学矣。”
(7).别做;不做。《左传·哀公二十六年》:“乃盟于少寝之庭,曰:‘无为公室不利!’” 唐 韩愈 《北极赠李观》诗:“无为儿女态,憔悴悲贱贫。” 明 刘基 《三月八日偕徐成中等游南镇得禽字》:“愿作胶与漆,无为商与参。”
(8).不用;何必。《西京杂记》卷二:“ 扬雄 读书,有人语之曰:‘无为自苦,《玄》故难传。’”《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无为守穷贱,轗軻常苦辛。” 宋 王安石 《车螯》诗之二:“无为久自苦,含匿不暴陈。”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乃知天地间,有情皆可契,共保金石心,无为多畏忌。”
(9).犹无从。《世说新语·方正》“ 阮宣子 论鬼神有无者” 刘孝标 注引 汉 王充 《论衡》:“如审鬼者死人精神,人见之,宜从裸袒之形,无为见衣带被服也。何则?衣无精神也。”
(10).无人帮助。《左传·昭公十三年》:“ 子产 归,未至,闻 子皮 卒,哭,且曰:‘吾已!无为为善矣。’”
(11).无事。特指无战争,无军役之事。《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 汉 祚衰。”
不认为,不觉得。《左传·成公二年》:“ 晋 师归, 范文子 后之。 武子 曰:‘无为吾望尔也乎?’” 杨伯峻 注:“为同谓。”
谓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易·繫辞上》:“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孔颖达 疏:“任运自动,不须营造,是无为也。”《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漢語大詞典》
(2).儒家主张选能任贤,以德化人,亦称为“无为”。《礼记·中庸》:“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离合根》:“故为人主者,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寳。” 宋 王安石 《赠上元宰》诗:“民欺自不忍,县治本无为。” 明 李贽 《藏书·儒臣传一·德业儒臣后论》:“圣人之学,无为而成者也。”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二书》:“列国并立,则争雄角智,一统垂裳,则拱手无为。”参见“ 无为而治 ”。
(3).佛教语。指无因缘造作,无生住异灭四相之造作为“无为”。 汉 牟融 《理惑论》:“佛道崇无为,乐施与持戒,兢兢如临深渊者。” 唐 李邕 《大相国寺碑》:“庄严不独於示相,功德何止於无为。”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袁宏论佛说》:“其教也,以修善慈心为主,不杀生,专务清浄。其精者为沙门。沙门, 汉 言息也,盖息意去欲,归於无为。”
(4).不知所为;无事可作。《诗·陈风·泽陂》:“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宋书·张畅传》:“今端坐无为,有博具可见借。” 唐 韩愈 《示儿》诗:“酒食罢无为,棊槊以相娱。”
(5).没有作用;无用。《国语·吴语》:“危事不可以为安,死事不可以为生,则无为贵智矣。”《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以臣之言为不可,久留臣无为也。”
(6).无所作为。 宋 王安石 《上时政疏》:“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 明 李贽 《三教归儒说》:“然则今之无才无学、无为无识而欲致大富贵者,断断乎不可以不讲道学矣。”
(7).别做;不做。《左传·哀公二十六年》:“乃盟于少寝之庭,曰:‘无为公室不利!’” 唐 韩愈 《北极赠李观》诗:“无为儿女态,憔悴悲贱贫。” 明 刘基 《三月八日偕徐成中等游南镇得禽字》:“愿作胶与漆,无为商与参。”
(8).不用;何必。《西京杂记》卷二:“ 扬雄 读书,有人语之曰:‘无为自苦,《玄》故难传。’”《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无为守穷贱,轗軻常苦辛。” 宋 王安石 《车螯》诗之二:“无为久自苦,含匿不暴陈。”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乃知天地间,有情皆可契,共保金石心,无为多畏忌。”
(9).犹无从。《世说新语·方正》“ 阮宣子 论鬼神有无者” 刘孝标 注引 汉 王充 《论衡》:“如审鬼者死人精神,人见之,宜从裸袒之形,无为见衣带被服也。何则?衣无精神也。”
(10).无人帮助。《左传·昭公十三年》:“ 子产 归,未至,闻 子皮 卒,哭,且曰:‘吾已!无为为善矣。’”
(11).无事。特指无战争,无军役之事。《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 汉 祚衰。”
不认为,不觉得。《左传·成公二年》:“ 晋 师归, 范文子 后之。 武子 曰:‘无为吾望尔也乎?’” 杨伯峻 注:“为同谓。”
谓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易·繫辞上》:“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孔颖达 疏:“任运自动,不须营造,是无为也。”《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漢語大詞典》
五斗 wǔ dǒu
(1).见“ 五斗米 ”。
(2).即五星。《黄庭内景经·若得》:“三真扶胥共房津,五斗焕明是七元。” 梁丘子 注:“五斗,五星;七元,北斗也。”参见“ 五星 ”。 ——《漢語大詞典》
(2).即五星。《黄庭内景经·若得》:“三真扶胥共房津,五斗焕明是七元。” 梁丘子 注:“五斗,五星;七元,北斗也。”参见“ 五星 ”。 ——《漢語大詞典》
卑 bēi《國語辭典》
卑 [ bēi ]
形- 低下、低微。如:「卑贱」、「天尊地卑」。《文选·沈约·恩幸传论》:「人主谓其身卑位薄,以为权不得重。」
- 衰微、没落。《国语·周语上》:「王室其将卑乎?」
- 简陋。《文选·张衡·东京赋》:「慕唐虞之茅茨,思夏后之卑室。」
- 品格低劣。《孟子·公孙丑上》:「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
- 谦恭。如:「谦卑」、「卑躬屈膝」、「卑词厚礼」。
- 低下的地方。如:「登高必自卑」。
- 使简陋、低俗。《论语·秦伯》:「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唐·孔颖达·正义:「言禹卑下所居之宫室而尽力以治田间之沟洫。」
- 轻视、藐视。《国语·晋语四》:「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遂 suì《國語辭典》
遂 [ suì ]
动- 称心、满足。如:「诸事不遂」。《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红楼梦·第四六回》:「天下的事未必都遂心如意的。」
- 顺从、顺应。如:「半身不遂」。《国语·周语下》:「节之鼓而行之,以遂八风。」
- 成功、成就。如:「杀人未遂」。唐·柳宗元〈瓶赋〉:「功成事遂,复于土泥。」《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男儿未遂平生志,且乐高歌入醉乡。」
- 进、通达。《易经·大壮卦·上六》:「象曰:不能退,不能遂。」
- 荐举、进用。《书经·仲虺之诰》:「佑贤辅德,显忠遂良。」《礼记·月令》:「命太尉,赞桀俊,遂贤良,举长大。」
- 生长。《汉书·卷二二·礼乐志》:「青阳开动,根荄以遂。」
- 尽、止。《礼记·曲礼上》:「有后入者,阖而勿遂。」
- 终究、竟然。《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
- 就、于是。《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文选·李斯·上书秦始皇》:「而穆公用之并国三十,遂霸西戎。」
- 远郊、郊外。《书经·费誓》:「鲁人三郊三遂,峙乃刍茭。」《礼记·王制》:「不变,移之遂,如初礼。」
- 小沟。《周礼·地官·遂人》:「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儒林外史·第四○回》:「沟间有洫,洫间有遂。」
- 古代射箭的人所穿的臂衣。《仪礼·大射礼》:「袒决遂,执弓右,挟之出。」
遂 [ suí ]
- (一)之又音。
屈 qū《國語辭典》
屈 [ qū ]
名- 委曲的心意。如:「受屈」、「叫屈」。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代子求官,為夫訴屈。」
- 姓。如戰國時楚國有屈原。
- 彎曲。如:「屈膝」、「屈指一算」。
- 降服、折服。如:「屈服」。《孟子·滕文公下》:「威武不能屈。」唐·韓愈〈張中丞傳後敘〉:「城陷,賊以刃脅降巡,巡不屈。」
- 降低身分。如:「屈意奉承」、「屈駕光臨」。《三國志·卷二·魏書·文帝紀》:「欲屈己以存道,貶身以救世。」
- 彎曲不直。《孟子·告子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
- 短虧、虧損。如:「理屈」、「情屈」。漢·王充《論衡·自紀》:「然則辯言必有所屈,通文猶有所黜。」
- 勉強、強迫。《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 冤枉。如:「屈死」、「屈打成招」。
万里(万里)
唐 李白 公无渡河 黄河西来决昆崙,咆哮万里触龙门。
唐 王建 杂曲歌辞 江南三台四首 其二 万里湘江客到,有风有雨人行。
唐 戴叔伦 送友人东归 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 ——《骈字类编》
唐 王建 杂曲歌辞 江南三台四首 其二 万里湘江客到,有风有雨人行。
唐 戴叔伦 送友人东归 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 ——《骈字类编》
举 ( 舉 ) jǔ
举 [ jǔ ]
- 向上抬,向上托:~头。~手。~重。~棋不定。
- 动作行为:~止。轻而易~。
- 发起,兴办:~义。~办。创~。
- 提出:~要。~例。
- 推选,推荐:推~。荐~。
- 全:~国。~世。~家。
- 古代指科举取士:科~。~人。一~成名。
- 攻克:“一战而~鄢、郢”。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