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帙渴精论。言诗伫良规。

朱长文唐代〕《次韵李子功留别之作

采兰无复养,婴此终天悲。
家空弱妹长,恐失桃夭时。
翠蔓倚长松,之子得所随。
衔杯款相遇,掺袂伤暂离。
洞庭春风高,杨柳绿江湄。
柴门归独掩,桂楫暮何之。
眷眷厚有余,佳什犹在兹。
散帙渴精论。言诗伫良规。
惜哉片帆去,快若驷马驰,
东皋多乐事,归计勿迟迟。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散帙良规

散帙 sàn zhì
打开书帙。亦借指读书。《文选·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诗》:“凌涧寻我室,散帙问所知。” 刘良 注:“散帙,谓开书帙也。” 唐 王维 《丁寓田家有赠》诗:“开轩御衣服,散帙理章句。” 明 唐时升 《南翔里有八老人为社日相娱乐诗以纪之》:“南村翳翳桑榆日,出共持杯归散帙。” 清 纳兰性德 《生查子》词:“散帙坐凝尘,吹气幽兰并。”  ——《漢語大詞典》
渴 kě《國語辭典》

渴 [ kě ]

  1. 口干想喝水的感觉。如:「望梅止渴」。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1. 急切。如:「渴望」、「渴念」、「渴求」。

渴 [ hé ]

  1. 反流的水。唐·柳宗元〈袁家渴记〉:「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者为渴,音若衣褐之褐。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合。」

渴 [ jié ]

  1. 干涸、枯竭。《广韵·入声·薛韵》:「渴,水尽也。」
精 jīng《國語辭典》

精 [ jīng ]

  1. 良质纯净的米。《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庄子·人间世》:「鼓䇲播精,足以食十人。」
  2. 物质经过提炼后,纯净无杂质的部分。如:「酒精」、「香精」、「糖精」。
  3. 心神。如:「聚精会神」。《庄子·刻意》:「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抏士卒之精,费府库之财。」
  4. 神怪称为「精」。如:「精怪」、「妖精」、「狐狸精」。
  5. 男性的精液。如:「遗精」、「射精」。
  1. 娴熟、擅长。如:「精通」。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金史·卷一一○·李献甫传》:「尤精左氏及地理学。」
  1. 细致、细密。与「粗」相对。如:「精细」、「精密」。《吕氏春秋·不苟论·博志》:「用志如此其精也,何事而不达?」
  2. 品质优良。如:「精盐」、「精兵」。《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宋·苏轼〈答谢民师书〉:「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
  3. 佳、最好。如:「精品」。《史记·卷一二八·褚少孙补·龟策传》:「妇女不彊,布帛不精。」
  4. 光、空。《水浒传·第二八回》:「我精拳头有一双相送!」
  1. 极、甚、非常。如:「精湿」、「精瘦」。
  2. 全部、全数。《儒林外史·第五回》:「将些衣服、金珠、首饰,一掳精空。」《老残游记·第一九回》:「不消半个更头,四百多银子又输得精光。」
论 ( 論 ) lùn/lún
论 [ lùn ]
  1. 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断。~点。~辩。~据。~者。议~。讨~。辩~。
  2. 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理~。舆~。专~。社~。
  3. 学说,有系统的主张:系统~。
  4. 看待:一概而~。
  5. 衡量,评定:~罪。~功行赏。
  6. 按照:~件。~资排辈。
  7. 姓。
论 [ lún ]
  1. 古同“伦”,条理。
  2. 〔~语〕中国古书名,内容主要是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
  3. 古同“抡”,挑选。
言 yán《國語辭典》

言 [ yán ]

  1. 说、讲。如:「难言之隐」、「大言不惭」、「苦不堪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2. 谈论。《论语·学而》:「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宋·苏轼〈日喻〉:「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
  3. 陈述。唐·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4. 询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叔孙氏之司马鬷戾言于其众曰:『若之何?』莫对。」
  5. 告诉、告知。《史记·卷九七·陆贾传》:「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1. 话语、所说的话。如:「有言在先」、「忠言逆耳」、「人言可畏」。《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2. 字。如:「七言诗」、「共三十万言」。《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3. 一句话称为「一言」。如:「一言兴邦」、「一言以蔽之」、「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4. 学说、言论。如:「一家之言」。《孟子·滕文公下》:「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韩非子·孤愤》:「又将以法术之言,矫人主阿辟之心,是与人主相反也。」
  5. 姓。如春秋时有言偃。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语助词,无义:➊ ​ 置于句首。《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左传·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➋ ​ 置于句中。《易经·系辞上》:「德言盛,礼言恭。」《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言 [ yín ]

  1. 参见「言言」(二)​条。
诗 ( 詩 ) shī
诗 [ shī ]
  1. 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歌。~话(❶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❷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集。~剧。~篇。~人。~章。~史。吟~。
  2. 中国古书名,《诗经》的简称。
伫 ( 佇 ) zhù
伫 [ zhù ]
     ◎ 长时间地站着:~立。~候。~听。~思(久望而辗转思念)。~结(思念之情,积集于心)。
良规(良規)liáng guī
(1).有益的规谏。《三国志·魏志·王朗传》:“朕继嗣未立,以为君忧,钦纳至言,思闻良规。”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庸夫好悦耳之华誉,而恶利行之良规。” 唐 韩愈 《病鸱》诗:“勿讳泥坑辱,泥坑是良规。”
(2).好的规范、准则。《再生缘》第二十回:“愿君王,礼贤下士守良规。” 郑观应 《盛世危言·农功》:“尤其妙者,农部有专官,农功有专学……何国有良规,则互相仿效,必底於成而后已。”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