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譬如 pì rú
(1).比如。《周礼·考工记·弓人》:“恒角而达,譬如终紲,非弓之利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人毁君,君亦毁人,譬如贾竖女子争言,何其无大体也。” 明 姜埰 《和陶荣木》之四:“譬如駑马,愧彼良驥。黽勉及时,为善期至。” 何其芳 《画梦录·岩》:“还是向前走好了,人生就譬如走路。”
(2).与其。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解元休心头怒恶!譬如这里闹鑊鐸,把似书房里睡取一觉。” 凌景埏 校注:“譬如,这里是与其的意思。” ——《漢語大詞典》
(2).与其。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解元休心头怒恶!譬如这里闹鑊鐸,把似书房里睡取一觉。” 凌景埏 校注:“譬如,这里是与其的意思。” ——《漢語大詞典》
飘泊(飄泊)piāo bó
(1).指船只飘流停泊。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四:“ 煇 顷在 泰州 ,偶 倭国 有一舟飘泊在境上。”
(2).比喻东奔西走,行止无定。《魏书·袁式传》:“虽羈旅飘泊,而清贫守度,不失士节。” 宋 范成大 《元夜忆群从》诗:“遥怜好兄弟,飘泊两江村。” 巴金 《我的眼泪》:“我飘泊了一些地方,我又回到山明水秀的 江 南。”
(3).飘落。 唐 韩愈 《杏花》诗:“今旦胡为忽惆悵,万片飘泊随西东。” 宋 蒋元龙 《好事近》词:“帘捲日长人静,任杨花飘泊。”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晚霞》:“﹝五色花朶﹞随风颺下,飘泊满庭。” ——《漢語大詞典》
(2).比喻东奔西走,行止无定。《魏书·袁式传》:“虽羈旅飘泊,而清贫守度,不失士节。” 宋 范成大 《元夜忆群从》诗:“遥怜好兄弟,飘泊两江村。” 巴金 《我的眼泪》:“我飘泊了一些地方,我又回到山明水秀的 江 南。”
(3).飘落。 唐 韩愈 《杏花》诗:“今旦胡为忽惆悵,万片飘泊随西东。” 宋 蒋元龙 《好事近》词:“帘捲日长人静,任杨花飘泊。”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晚霞》:“﹝五色花朶﹞随风颺下,飘泊满庭。” ——《漢語大詞典》
湓城
唐 王维 送杨少府贬郴州 青草瘴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唐 元稹 酬乐天得稹所寄纻丝布白轻庸制成衣服以诗报之 湓城万里隔巴庸,纻薄绨轻共一封。
唐 白居易 浔阳岁晚寄元八郎中庾三十二员外 可怜白司马,老大在湓城。
唐 李群玉 桑落洲 颓云晦庐岳,微鼓辨湓城。 ——《骈字类编》
唐 元稹 酬乐天得稹所寄纻丝布白轻庸制成衣服以诗报之 湓城万里隔巴庸,纻薄绨轻共一封。
唐 白居易 浔阳岁晚寄元八郎中庾三十二员外 可怜白司马,老大在湓城。
唐 李群玉 桑落洲 颓云晦庐岳,微鼓辨湓城。 ——《骈字类编》
下 xià《國語辭典》
下 [ xià ]
名- 低处、底部。与「上」相对。如:「底下」。《孟子·梁惠王上》:「犹水之就下。」
- 称隶属于人者、地位较低者。如:「部下」、「手下」、「属下」、「名下」。《文选·曹冏·六代论》:「建置不久,则轻下慢上。」
- 内、里面。如:「心下」、「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话下」。
- 方面。如:「四下看一看」。《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两下相思不相见,知他相会是何年。」
- 在某个期间或时节。如:「目下」、「时下」、「年下」、「眼下」。《红楼梦·第三一回》:「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 量词。计算动作次数的单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红楼梦·第四七回》:「用拳头向他身上擂了几下。」
- 由高至低、降落。如:「下雨」、「下山」、「下坠」、「顺流而下」。《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二》:「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 攻克。如:「不战而下」、「连下三城」。《史记·卷八○·乐毅传》:「齐城不下者,两城耳。」《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可引得胜之兵攻之,一鼓可下。」
- 放入、投入。如:「下面」、「下毒药」、「下调味料」、「下网捕鱼」。
- 进入。如:「下水」、「下场比赛」。《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家太老爷做著贵州的都督府,我是回来下场的。」
- 拆卸、除去。如:「下货」。《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过三日再不出,叫人来摘门下瓦。」
- 离去、退场。如:「鞠躬下台」、「你上场换他下来。」
- 结束工作或学习。如:「下课」、「下班」、「下工了」。
- 颁布、传达。如:「下诏」、「下命令」。《汉书·卷四·文帝纪》:「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
- 投送。如:「下状」、「下书」、「下帖」、「下战书」。
- 从事、使用。如:「下棋」、「下刀」、「下笔如有神」。
- 往、到。如:「南下」、「下乡视察」。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轻视。宋·苏轼〈刘恺丁鸿孰贤论〉:「此范氏之所以贤鸿而下恺也。」
- 谦抑、谦让。如:「礼贤下士」。《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
- 生、生产。如:「母鸡下蛋」。
- 住宿、留宿。如:「下榻」。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的店。」
- 做出某种说明、决定。如:「下定义」、「下结论」。
- 低于、少于。如:「不下于」、「每年参加各种考试的人数不下二十万人。」
- 等级低。如:「下品」、「下策」、「下级」。
- 在后面的。如:「下次」、「下文」、「下月」、「下册」、「下半年」。
- 身分微贱的。如:「下人」、「下吏」。
- 自谦之词。如:「下官」、「下怀」、「下愚」。
- 表示动作完成或结束。如:「躺下」、「坐下」、「打下基础」、「立下决心」。
- 降低身分。如:「下嫁」、「不耻下问」。
- 容纳。如:「还坐得下吗?」、「情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篁竹 huáng zhú
(1).竹名。 晋 戴凯之 《竹谱》:“篁竹坚而促节,体圆而质坚,皮白如霜粉,大者宜行船,细者为笛。”
(2).竹丛。《汉书·严助传》:“臣闻 閔 非有城郭邑里也,处谿谷之间,篁竹之中。” 唐 韩愈 《送区册序》:“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餘家。”《资治通鉴·唐僖宗光启元年》:“ 潮 为之谋,伏壮士数十人于篁竹中,伺 绪 至,挺剑大呼跃出,就马上擒之。” ——《漢語大詞典》
(2).竹丛。《汉书·严助传》:“臣闻 閔 非有城郭邑里也,处谿谷之间,篁竹之中。” 唐 韩愈 《送区册序》:“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餘家。”《资治通鉴·唐僖宗光启元年》:“ 潮 为之谋,伏壮士数十人于篁竹中,伺 绪 至,挺剑大呼跃出,就马上擒之。” ——《漢語大詞典》
萧疏(蕭疏)xiāo shū
亦作“ 萧疎 ”。
(1).稀疏;稀少。 唐 唐彦谦 《秋霁夜吟寄友人》:“槐柳萧疏溽暑收,金商频伏火西流。” 元 张可久 《折桂令·读史有感》曲之一:“説到知音,自古无多,白髮萧疎,青灯寂寞,老子婆娑。” 清 黄遵宪 《人境庐杂诗》之八:“ 杨 梁 诸子好,踪跡亦萧疏。” 艾芜 《荣归》:“枯藤缠绕的篱落间,黄叶萧疏的林木下,都有二三野犬,在争扯残馀的尸体。”
(2).寂寞;凄凉。 唐 杜牧 《八六子》词:“辞恩久归 长信 ,凤帐萧疏,椒殿閒扃。” 宋 张孝祥 《鹊桥仙·戏赠吴伯承侍儿》词:“ 野堂 从此不萧疏,问何日,尊前唤客。” 元 宋方壶 《斗鹌鹑·送别》套曲:“欢笑地不堪举目,回首处景物萧疎。”《红楼梦》第八一回:“ 宝玉 走到 沁芳亭 ,但见萧疏景象,人去房空。” 毛泽东 《送瘟神》诗之一:“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3).萧条;不景气。 宋 陆游 《行在春晚有怀故隐》诗:“旧人零落北音少,市肆萧疏民力殫。” 明 吾丘瑞 《运甓记·翦发延宾》:“英雄困尘土,奈生计萧疎,功名艰阻,忠谋未吐。”
(4).洒脱;自然不拘束。 明 刘嵩 《题余仲扬画山水图为余自安赋》诗:“ 金华 山人 余仲扬 ,笔墨萧疏开老苍。” 清 李渔 《凰求凤·媒间》:“仪容细观今胜初,喜风韵萧疎。” 柳亚子 《〈燕子龛遗诗〉序》:“﹝ 苏曼殊 ﹞又善画,萧疏淡远,似不食人间烟火物。”
(5).清丽。 唐 吴融 《书怀》诗:“傍巖依树结簷楹,夏物萧疎景更清。” 宋 司马光 《夏日过陈秀才园林》诗:“槿花篱落围丛竹,风日萧疎满园緑。” 清 方文 《石臼湖访邢孟贞》诗之二:“风俗既淳美,山川亦萧疎。”
(6).空虚。 元 汤式 《天香引·中秋戏题》曲:“今年旅邸中秋,囊篋萧疎,典却 吴 钩。”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九:“身为名将,手握重兵,一旦弃去之,缾鉢萧疏,野衲不若。” ——《漢語大詞典》
(1).稀疏;稀少。 唐 唐彦谦 《秋霁夜吟寄友人》:“槐柳萧疏溽暑收,金商频伏火西流。” 元 张可久 《折桂令·读史有感》曲之一:“説到知音,自古无多,白髮萧疎,青灯寂寞,老子婆娑。” 清 黄遵宪 《人境庐杂诗》之八:“ 杨 梁 诸子好,踪跡亦萧疏。” 艾芜 《荣归》:“枯藤缠绕的篱落间,黄叶萧疏的林木下,都有二三野犬,在争扯残馀的尸体。”
(2).寂寞;凄凉。 唐 杜牧 《八六子》词:“辞恩久归 长信 ,凤帐萧疏,椒殿閒扃。” 宋 张孝祥 《鹊桥仙·戏赠吴伯承侍儿》词:“ 野堂 从此不萧疏,问何日,尊前唤客。” 元 宋方壶 《斗鹌鹑·送别》套曲:“欢笑地不堪举目,回首处景物萧疎。”《红楼梦》第八一回:“ 宝玉 走到 沁芳亭 ,但见萧疏景象,人去房空。” 毛泽东 《送瘟神》诗之一:“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3).萧条;不景气。 宋 陆游 《行在春晚有怀故隐》诗:“旧人零落北音少,市肆萧疏民力殫。” 明 吾丘瑞 《运甓记·翦发延宾》:“英雄困尘土,奈生计萧疎,功名艰阻,忠谋未吐。”
(4).洒脱;自然不拘束。 明 刘嵩 《题余仲扬画山水图为余自安赋》诗:“ 金华 山人 余仲扬 ,笔墨萧疏开老苍。” 清 李渔 《凰求凤·媒间》:“仪容细观今胜初,喜风韵萧疎。” 柳亚子 《〈燕子龛遗诗〉序》:“﹝ 苏曼殊 ﹞又善画,萧疏淡远,似不食人间烟火物。”
(5).清丽。 唐 吴融 《书怀》诗:“傍巖依树结簷楹,夏物萧疎景更清。” 宋 司马光 《夏日过陈秀才园林》诗:“槿花篱落围丛竹,风日萧疎满园緑。” 清 方文 《石臼湖访邢孟贞》诗之二:“风俗既淳美,山川亦萧疎。”
(6).空虚。 元 汤式 《天香引·中秋戏题》曲:“今年旅邸中秋,囊篋萧疎,典却 吴 钩。”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九:“身为名将,手握重兵,一旦弃去之,缾鉢萧疏,野衲不若。” ——《漢語大詞典》
无管(無管)wú guǎn
犹无论。 萧红 《生死场》七:“全村表示着过节,菜田和麦地,无管什么地方都是静静的,甜美的。” ——《漢語大詞典》
弦 xián《國語辭典》
弦 [ xián ]
名- 緊繫在弓上的索、線,具有彈性。即弓弦。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傳》:「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
- 張於樂器上的絲、線,可用於彈奏發出樂音。如:「琴弦」、「箏弦」。
- 半圓形的月亮。如:「上弦」、「下弦」。唐·杜甫〈初月〉詩:「光細弦初上,影斜輪未安。」
- 弦樂或弦樂器的簡稱。如:「弦歌不輟」。晉·王羲之〈三月三日蘭亭詩序〉:「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 數學上指圓周或曲線上任意二點的連接線段。
- 姓。如春秋時鄭國有弦高。
- 比喻妻子。如:「斷弦」、「續弦」。
- 彈奏弦樂器。《莊子·讓王》:「上漏下溼,匡坐而弦。」
- 彎曲。《易經·繫辭下》:「弦木為弧,剡木為矢。」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