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渐近惭虚度,大有将来愿屡书。
谢迁〔明代〕《甲戍元旦用雪湖祝寿韵写怀》
氤氲瑞霭溢庭除,六甲循环又一初。儿綵承欢春酒熟,宾筵供具赐金馀。
古稀渐近惭虚度,大有将来愿屡书。尘虑久空强健在,閒居赢得两眉舒。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古稀 gǔ xī
亦作“ 古希 ”。 唐 杜甫 《曲江》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明 李贽 《观音阁》诗之一:“如何古希人,不识三伏苦。”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瑞文端公重瞳》:“公早贵,致位宰辅,寿臻古稀。”《当代》1981年第6期:“他后悔自己的鲁莽行动,年届七旬,古稀高龄了,干么还这么不知轻重。” ——《漢語大詞典》
渐 ( 漸 ) jiàn/jiān
渐 [ jiàn ]
- 慢慢地,一点一点地:逐~。~进。~~。~次。~悟。~冉(逐渐)。防微杜~。
- 加剧:疾大~。
- 疏导:~九川。
- 浸:~渍。~洳(浸湿)。~染。~仁摩谊(用仁义之道感化教育人)。
- 流入:东~于海。
近 jìn《國語辭典》
近 [ jìn ]
形- 时间、地点、血统、关系等方面距离不远的。如:「近日」、「近郊」、「近亲」。《墨子·经说下》:「行者必先近而后远,远近修也,先后久也。」
- 浅显明白、容易了解。如:「浅近」。《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也,善言也。」
- 相似、几乎一样。如:「近似」。《礼记·中庸》:「知耻近乎勇。」
- 靠近、接近。如:「挨近」、「迫近」。唐·李商隐〈乐游原〉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亲密。如:「亲近」。《论语·阳货》:「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 合乎。如:「不近情理」。宋·苏洵〈辨奸论〉:「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
惭 ( 慚 ) cán
惭 [ cán ]
- ◎ 羞愧:~愧。羞~。~色。~惧。~怍。~赧。~颜。自~形秽。
虚度 xū dù
白白地度过。 唐 元稹 《酬乐天三月三日见寄》诗:“独倚破帘闲悵望,可怜虚度好春朝。”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三折:“虚度了丽日和风,枉误了良辰美景。”《红楼梦》第三七回:“单表 宝玉 自 贾政 起身之后,每日在园中任意纵性游荡,真把光阴虚度,岁月空添。”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青春是美丽的。但一个人的青春可以平庸无奇;也可以放射出英雄的火光。可以因虚度而懊悔;也可以用结结实实的步子,步到辉煌的壮年。” ——《漢語大詞典》
大有 dà yǒu
(1).《易》卦名。即乾下离上。象征大,多。《易·序卦》:“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 高亨 注:“《大有》,所有者大,所有者多也。”
(2).丰收。 唐 储光羲 《观竞渡》诗:“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 明 徐渭 《先除夕二日雪甚如婴儿拳》诗:“明年从大有,连岁却餘殃。”《镜花缘》第四十回:“今登极以来,十有餘年,屡逢大有,天下太平。” ——《漢語大詞典》
(2).丰收。 唐 储光羲 《观竞渡》诗:“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 明 徐渭 《先除夕二日雪甚如婴儿拳》诗:“明年从大有,连岁却餘殃。”《镜花缘》第四十回:“今登极以来,十有餘年,屡逢大有,天下太平。” ——《漢語大詞典》
将来(將來)jiāng lái
(1).欲来;打算来。《左传·昭公三年》:“我欲得 齐 ,而远其宠,宠将来乎?”
(2).未来。《汉书·匈奴传下》:“消往昔之恩,开将来之隙。” 宋 陈亮 《书〈文中子〉附录后》:“得其理足以知百世之变,明其数足以计将来之事。” 鲁迅 《热风·随感录五十七》:“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3).带来;拿来。《太平广记》卷三七八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陈良》:“向下土有一人,姓 陈 名 良 ,游魂而已,未有统摄,是以将来。”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崔书生》:“无行 崔郎 ,何必将来?”《金瓶梅词话》第七二回:“ 温秀才 道:‘帖在那里,将来学生写。’”《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他不捨得喫,将来恭敬两位小官人。”
(4).下来;起来。《金瓶梅词话》第八六回:“他家大娘子分付将来,不教闲杂人来看。”《四游记·锺离合破白虎阵》:“众兵围合将来,把 令婆 等困在垓心。” ——《漢語大詞典》
(2).未来。《汉书·匈奴传下》:“消往昔之恩,开将来之隙。” 宋 陈亮 《书〈文中子〉附录后》:“得其理足以知百世之变,明其数足以计将来之事。” 鲁迅 《热风·随感录五十七》:“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3).带来;拿来。《太平广记》卷三七八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陈良》:“向下土有一人,姓 陈 名 良 ,游魂而已,未有统摄,是以将来。”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崔书生》:“无行 崔郎 ,何必将来?”《金瓶梅词话》第七二回:“ 温秀才 道:‘帖在那里,将来学生写。’”《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他不捨得喫,将来恭敬两位小官人。”
(4).下来;起来。《金瓶梅词话》第八六回:“他家大娘子分付将来,不教闲杂人来看。”《四游记·锺离合破白虎阵》:“众兵围合将来,把 令婆 等困在垓心。” ——《漢語大詞典》
愿 ( 願 ) yuàn《國語辭典》
愿 [ yuàn ]
形- 忠厚、谨慎。《书经·皋陶谟》:「柔而立,愿而恭。」《后汉书·卷七六·循吏传·刘宠传》:「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
屡 ( 屢 ) lǚ
屡 [ lǚ ]
- ◎ 接连着,不止一次:~次。~年。~见不鲜。~试不爽(多次试验都不错)。~战~捷。
书 ( 書 ) shū
书 [ shū ]
- 成本的著作:~籍。~刊。~稿。~香。~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
- 信:~信。~札。~简。~函。
- 文件:证~。说明~。
- 写字或写的字:~法。~写。~桌。~案。~画。
- 写文章:大~特~。罄竹难~。
- 字体:草~。隶~。楷~。
-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听~。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