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声著叶冥冥雨,晚色遮山冉冉云。

毛滂宋代〕《题贵溪翠颜亭二首

寒声著叶冥冥雨,晚色遮山冉冉云。
且喜翠颜长好在,水边小住可无君。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寒声冥冥晚色冉冉

寒声(寒聲)hán shēng
(1).寒冬的声响,如风声、雨声、鸟鸣声等。 唐 朱邺 《扶桑赋》:“巨影倒空而漠漠,寒声吹夜以颾颾。” 宋 杨万里 《霰》诗:“寒声带雨山难白,冷气侵人火失红。” 清 袁枚 《赤壁》诗:“我来不共吹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
(2).凄凉的声音。 唐 皎然 《陇头水》诗之一:“ 陇头 水欲絶, 陇 水不堪闻。碎影摇枪垒,寒声咽幔军。” 唐 高适 《燕歌行》:“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漢語大詞典》
著 zhù/zhuó/zhe《國語辭典》

著 [ zhù ]

  1. 显露、表现。《礼记·大学》:「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2. 标举、标示。《礼记·祭法》:「帝喾能序星辰以著众。」《汉书·卷六○·杜周传》:「若此,则流言消释,疑惑著明。」
  3. 撰述、写作。《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于是老子迺著书上下篇。」《文选·曹丕·与吴质书》:「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
  4. 记载。《墨子·明鬼下》:「周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周之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初,斐豹隶也,著于丹书。」
  1. 文章、作品的通称。如:「名著」、「巨著」。
  2. 《诗经·齐风》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著〉,刺时也。」或亦指嫁者即事之诗。首章三句为:「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著,与宁通,指门屏之间。而,语尾助词,无义。充耳,以玉塞耳。以素,系以素丝。尚,加也。琼华,美玉。
  1. 显明。如:「显著的差别」。

著 [ zháo ]

  1. 表示状态的持续或已有了结果。如:「灯点著了」、「找著了」、「睡著了」。
  2. 接触。如:「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前不搭村,后不著店」。
  3. 陷入、中计。如:「他著了我的道了。」
  1. 恰好、得当。如:「这笔钱真花著了。」

著 [ zhuó ]

  1. 穿上。《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著我绣裌裙,事事四五通。」唐·李白〈上元夫人〉诗:「裘披青毛锦,身著赤霜袍。」
  2. 附、接触。如:「附著」。《国语·晋语四》:「今戾久矣,戾久将底。底著滞淫,谁能兴之?」《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3. 及、到。如:「著陆」。《三国志·卷二六·魏书·田豫传》:「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沉没,波荡著岸。」唐·沈佺期〈杂诗〉三首之二:「妾家临渭北,春梦著辽西。」
  4. 开花或结果。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苏轼〈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诗赠录呈广倅萧大夫〉诗:「春根夏苗秋著子,尽付天随耻充腹。」
  5. 命令、差使。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我著你但去处行监坐守,谁著你迤逗的胡行乱走?」《西游记·第一三回》:「接至里面供给了,著僧纲请往福原等安歇。」
  1. 下棋行子。如:「棋高一著」。
  2. 处事的方法、计策。如:「失著」、「无著」。
  3. 事情的归宿。如:「著落」。

著 [ zhe ]

  1. 表示动作正持续进行。如:「坐著」、「正说著话」。
  2. 表示动作的存有。如:「镶著花边儿」、「贴著标语」。
  3. 表示某种情形的程度。如:「他可聪明著呢!」、「这石头沉著呢!」
  4. 表示命令或嘱咐的语气。如:「你慢著!」、「你可要记著!」

著 [ zhāo ]

  1. 计策、方法。《水浒传·第二回》:「三十六著,走为上著。」
  1. 放置。晋·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
  2. 受。如:「著风」、「著凉」。
  3. 发生。如:「著急」、「著慌」。
  1. 北方方言。指意见相合、同意。如:「著哇!这正合我意。」
叶 ( 葉 ) yè/xié《國語辭典》
  1. 「協 」的異體字。
冥冥 míng míng
(1).昏暗貌。《诗·小雅·无将大车》:“无将大车,维尘冥冥。” 朱熹 集传:“冥冥,昏晦也。” 汉 蔡琰 《悲愤诗》之二:“沙漠壅兮尘冥冥,有草木兮春不荣。” 唐 欧阳詹 《暗室箴》:“孜孜硕人,冥冥暗室。罔纵尔神,罔轻尔质。” 元 乔吉 《两姻缘》第二折:“门半掩,悄悄冥冥,断肠人和泪梦初醒。” 戴望舒 《二月》诗:“在暮色冥冥里,我将听了最后一个游女的惋叹。”
(2).黑夜;晚上。《荀子·解蔽》:“冥冥而行者,见寝石以为伏虎也,见植林以为后人也。冥冥蔽其明也。” 杨倞 注:“冥冥,暮夜也。” 南朝 陈 徐陵 《杂曲》:“只应私将琥珀枕,冥冥来上珊瑚牀。”
(3).懵懂无知貌。《战国策·赵策二》:“岂掩於众人之言,而以冥冥决事哉?”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若不信其説,则冥冥不知一点一画有何意焉。” 清 戴名世 《汪武曹稿序》:“世之从事於举业者,冥冥茫茫,不以通经学古为务。”
(4).引申为不知不觉。 鲁迅 《二心集·〈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译者附记》:“然而,冥冥中也还有功效在,看见他们‘勇壮武侠’的战事巨片,不意中也会觉得主人如此英武,自己只好做奴才。”
(5).迷漫。《楚辞·九歌·山鬼》:“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狖夜鸣。” 宋 张孝祥 《蝶恋花·送姚主管横州》词:“草草杯盘深夜语,冥冥四月黄梅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回:“古 金陵 , 秦淮 烟水冥冥。” 陈三立 《夜舟泊吴城》诗:“夜气冥冥白,烟丝窈窈青。”
(6).渺茫貌。 汉 刘向 《九叹·远逝》:“水波远以冥冥兮,眇不睹其东西。” 唐 沈千运 《感怀弟妹》诗:“兄弟可存半,空为亡者惜。冥冥无再期,哀哀望松柏。” 清 龚自珍 《寒月吟》:“一逸谢万古,冥冥不可追。” 郑泽 《杂诗·晚蝉》:“修名惧不立,前路徒冥冥。”
(7).高远貌。《楚辞·九辩》:“ 尧 舜 之抗行兮,瞭冥冥而薄天。” 宋 王安石 《馀寒》诗:“冥冥鸿雁飞,北望去成行。”
(8).指高远的空际。 赵朴初 《木兰花慢·科伦坡海滨旅馆听潮》词:“望阵涌滔滔,光摇灧灧,气接冥冥。”
(9).幽深貌。《楚辞·九章·涉江》:“深林杳以冥冥兮,乃获狖之所居。” 唐 张籍 《猛虎行》:“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林行。” 清 唐甄 《潜书·格君》:“深渊冥冥,乔岳安安,静之体也。”
(10). 汉 扬雄 《法言·问明》:“鸿飞冥冥,弋人何簒焉?” 李轨 注:“君子潜神重玄之域,世网不能制御之。”后以指避世隐居之处。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引 种明逸 《寄二华隐者》诗:“北闕空追悔,西山羡独醒。秋风旧期约,何日去冥冥。” 清 戴名世 《朱翁诗序》:“翁至是始悔其出,乃欲为鸿,飞之冥冥,於人世已不復置其一喙。”
(11).指阴间。《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去彼昭昭,就冥冥兮;既不新宫,不復故庭分。” 鲁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说》《玉历钞传》,都画着冥冥之中赏善罚恶的故事。”
(12).泛指主宰人世祸福的神灵世界。 宋 沈作喆 《寓简》卷一:“岂人之祸福吉凶自有定数存於冥冥之中,虽圣与智不可得而逃耶?”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八:“冥冥之中大概确实有神灵支配人世间的祸福。”
(13).指死亡。《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何期远远离 京兆 ,不忆冥冥卧 朔方 。” 唐 孟云卿 《古挽歌》:“冥冥何所需,尽我人生意。”
(14).昏迷;麻木。 宋 洪迈 《夷坚乙志·贾成之》:“酒入 贾 口,便觉肠胃掣痛,眼鼻血流,急命驾归,及家已冥冥……经夕而死。” 明 刘基 《郁离子·公孙无人》:“强生以四肢,又何不使之冥冥木木,不知痛痒,以保其真乎?”
(15).沉默不语貌。 宋 苏轼 《喜雨亭记》:“造物不自以为动,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 金 王若虚 《瑞竹赋》:“天何为者耶?视之苍苍,詰之冥冥,不可得而名?”
(16).专心致志貌。《荀子·劝学》:“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杨倞 注:“冥冥、惛惛,皆专默精诚之谓也。”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刘蕺山集》:“山林学问,只是平淡布素,不必冥冥,亦不必汲汲。”
(17).私下;暗中。《荀子·修身》:“行乎冥冥而施乎无报。” 杨倞 注:“行乎冥冥,谓行事不务求人之知。” 汉 刘向 《列女传·卫灵夫人》:“夫忠臣与孝子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堕行。”《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冥冥之中,积了阴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商三官》:“母惭怍,唯恐壻家知,不敢告族党,但嘱二子冥冥侦察之。” 孙中山 《上李鸿章书》:“此冥冥一大漏巵,其数较鸦片为尤甚,亦有国者所当并禁也。”  ——《漢語大詞典》
雨 yǔ/yù《國語辭典》

雨 [ yǔ ]

  1.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降落的小水滴。如:「春雨」、「梅雨」、「风雨交加」、「秋风秋雨愁煞人」。
  2. 朋友。如:「旧雨新知」。唐·杜甫〈秋述〉:「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雨 [ yù ]

  1. 下雨。《诗经·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传·有若传》:「他日,月宿毕,竟不雨。」
  2. 降落、落下。如:「雨雪」、「雨雹」。《淮南子·本经》:「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宋·苏轼〈喜雨亭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3. 滋润、灌溉。唐·孟郊〈终南山下作〉诗:「山村不假阴,流水自雨田。」唐·鲍溶〈答客〉诗:「劳问圃人终岁事,桔槔声里雨春畦。」
晚色 wǎn sè
傍晚的天色。 唐 杜甫 《曲江对雨》诗:“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宋 苏舜钦 《晚意》诗:“晚色微茫至,前山次第昏。” 清 黄鷟来 《十三夜碧山堂燕集作》诗:“秋山晚色净,月出澄湖阴。”  ——《漢語大詞典》
遮 zhē《國語辭典》

遮 [ zhē ]

  1. 阻擋、攔阻。如:「遮擋」。《說文解字·辵部》:「遮,遏也。」《後漢書·卷四七·班超傳》:「超伏兵遮擊,盡殺之,持其使首以示謝。」
  2. 掩蓋、掩蔽。如:「遮蓋」、「遮掩」。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
  1. 此。宋·陸游〈點絳脣·采藥歸來〉詞:「江湖上,遮回疏放,作個閒人樣。」通「這」。

遮 [ zhě ]

  1. 北平方言。指掩飾、掩蓋。如:「遮羞」、「酸能遮鹹」。
  2. 北平方言。指搪塞。如:「找個藉口來遮一遮他,免得他吵鬧不休。」
山 shān《國語辭典》

山 [ shān ]

  1. 陆地上高起的部分。如:「崇山峻岭」。《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吴师奔,登山以 望,见楚师不继复逐之。」
  2. 坟墓。唐·李华〈含元殿赋〉:「靡迤秦山,陂陀汉陵。」
  3. 姓。如晋代有山涛。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山中的。如:「山村」、「山寨」。
冉冉 rǎn rǎn
(1).渐进貌。形容时光渐渐流逝。《文选·屈原〈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脩名之不立。” 吕向 注:“冉冉,渐渐也。” 三国 魏 吴质 《答魏太子笺》:“日月冉冉,岁不我与。” 宋 张孝祥 《忆秦娥》词:“年华冉冉惊离索,惊离索,倩春留住,莫教摇落。” 明 何景明 《短歌行》:“冉冉秋序,肃肃霜露,蓄我旨酒,召我亲故。”
(2).渐进貌。形容事物慢慢变化或移动。 晋 葛洪 《神仙传·栾巴》:“﹝ 巴 ﹞即平坐却入壁中去,冉冉如云气之状,须臾失 巴 所在。”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十三:“有大蛇冉冉而至,草木皆披靡。” 郁达夫 《病后访担风先生有赠》诗:“冉冉浮云日影黄, 维摩 病后气凋丧。”
(3).柔弱下垂貌。 三国 魏 曹植 《美女篇》:“柔条纷冉冉,叶落何翩翩。” 宋 梅尧臣 《和永叔晋祠》:“ 晋 人须识 汉 史美,冉冉青髯似緑蒲。”《红楼梦》第一回:“定睛看时,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
(4).形容柔媚美好。 汉 蔡邕 《青衣赋》:“叹兹窈窕,生于卑微……脩长冉冉,硕人其頎。”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卷二:“其人淡而韵,盈盈冉冉。”
(5).迷离貌。 宋 范成大 《秋日杂兴》诗之二:“西山在何许?冉冉紫翠间。” 谢无量 《西湖旅兴寄怀伯兄五十韵》:“箩村深冉冉,桃涧碧娟娟。”
(6).缠绵貌。 唐 刘长卿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诗:“边心冉冉乡人絶,寒色青青战马多。” 宋 张孝祥 《虞美人·别立之》词:“重湖风月,九秋天气,冉冉清愁如织。”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乡正》:“通判 陈公钢 愷悌宜民,死无餘藏,而故民怀思冉冉。”
(7).匆忙貌。 南朝 梁 何逊 《聊作百一体》:“生途稍冉冉,逝水日滔滔。” 宋 王安石 《江南》诗:“冉冉欲何补,纷纷为此劳。” 宋 叶适 《吴参议挽歌词》:“冉冉试百巧,栖栖终一丘。”
(8).光亮闪动貌。 唐 元稹 《会真诗三十韵》:“华光犹冉冉,旭日渐曈曈。” 唐 温庭筠 《偶题》诗:“画明金冉冉,筝语玉纤纤。” 宋 黄机 《喜迁莺》词:“冉冉波光,辉辉烟影,空翠溼霑襟袖。”  ——《漢語大詞典》
云 ( 雲 ) yún《國語辭典》

云 [ yún ]

  1. 雲的古字。明·張自烈《正字通·二部》:「云,雲本字。」
  2. 姓。如漢代有云敞。
  1. 說。如:「人云亦云」。《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2. 有。《荀子·法行》:「事已敗矣,乃重大息,其云益乎!」《文選·陸機·答賈謐》:「公之云感,貽此音翰。」
  1. 發語詞,無義。《詩經·邶風·簡兮》:「云誰之思,西方美人。」
  2. 用於句中,無義。《詩經·邶風·雄雉》:「道之云遠,曷云能來。」《左傳·成公十二年》:「日云莫矣,寡君須矣,吾子其入也。」
  3. 用於句尾,無義。《史記·卷六一·伯夷傳》:「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
  1. 如此。《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子之言云,又焉用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