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渠手无羽林鎗,血膏原野魂国殇。

刘克庄宋代〕《闰夏六月书事一首

自矜力健爪距刚,乘夜阴黑来康庄。
东家亡羊西失狗,不觉杲日升扶桑。
村农贾勇群捕逐,一农奋戈扼其吭。
虎立而攫吼动地,万夫辟易农重伤。
众戈攒聚攻腹背,虎既倒毙农亦僵。
居人空巷观死虎,竞设饮具罗酒浆。
独怜逝者不可返,孩幼呱呱啼其傍。
古来猛士岂易得,揖蛙可以图霸王。
恨渠手无羽林鎗,血膏原野魂国殇。
何如姑养北宫勇,犹可自附南方强。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羽林血膏原野国殇

恨 hèn《國語辭典》

恨 [ hèn ]

  1. 遗憾、悔恨的事。如:「记恨」、「饮恨而终」。《荀子·成相》:「不知戒,后必有恨。」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1. 怨、仇视。如:「怨恨」、「憎恨」。《荀子·尧问》:「处官久者士妒之,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唐·李白〈怨情〉诗:「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渠 qú/jù《國語辭典》

渠 [ qú ]

  1. 人工挖掘的水道。如:「河渠」、「溝渠」、「水到渠成」。
  2. 姓。如漢代有渠參。
  1. 他,指第三人稱。如:「渠等」、「渠輩」。宋·楊萬里〈郡圃杏花〉詩:「海棠穠麗梅花淡,匹似渠儂別樣奇。」
  1. 大。《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用興法誅其渠帥,巴蜀民大驚恐。」
  2. 參見「[[渠渠]]」條。
手 shǒu《國語辭典》

手 [ shǒu ]

  1. 人体的上肢。如:「右手」、「手脑并用」。
  2. 从事某种事情或擅长某种技艺的人。如:「水手」、「选手」、「国手」、「高手」。
  3. 做事的人。如:「助手」、「帮手」、「人手不足」。
  4. 技能、本领。如:「在运动方面,他真有一手。」
  5. 作法。如:「眼高手低」、「心狠手辣」。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亲手写的。如:「手谕」、「手书」、「手抄」。
  2. 与手有关的。如:「手杖」、「手榴弹」。
  3. 小巧的、便于携带的。如:「手册」。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1.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羽林 yǔ lín
(1).星名。《史记·天官书》:“北宫玄武,虚、危……其南有众星,曰羽林天军。” 张守节 正义:“羽林四十五星,三三而聚,散在垒壁南,天军也。” 唐 杨炯 《浑天赋》:“羽林之军,所以除暴乱;垒壁之阵,所以备非常。” 宋 晁冲之 《古乐府》:“大星何歷歷,小星烂如石。掖垣崔嵬横紫微,十二羽林森北极。”
(2).禁卫军名。 汉武帝 时选 陇西 、 天水 、 安定 、 北地 、 上郡 、 西河 等六郡良家子宿卫 建章宫 ,称建章营骑。后改名羽林骑,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一说象天文羽林星,主车骑。 隋 以左右屯卫所领兵为羽林。 唐 置左右羽林军。 元 羽林将军为扈从执事官。 明 亲军有羽林卫。《古诗源·柏梁诗》:“郡国士马羽林材。” 唐 王建 《羽林行》:“出来依旧属羽林,立在殿前射飞禽。”《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贻书》:“同胞兄弟 王宰 ,膂力过人,武艺出众,充羽林亲卫。” 清 吴伟业 《洛阳行》:“万家汤沐启 周 京,千骑旌旗给羽林。”
(3).谓盛多的羽葆。《汉书·礼乐志》:“芬树羽林,云景杳冥。” 颜师古 注:“言所树羽葆,其盛若林。”参见“ 羽葆 ”。
(4).犹 羽陵 。 唐 颜扬庭 《上〈匡谬正俗〉表》:“收 羽林 之蠹简,俾备 蓬山 ;采 汲冢 之旧文,咸归 延阁 。”  ——《漢語大詞典》
鎗 qiāng/chēng《國語辭典》

鎗 [ qiāng ]

  1. 武器名:➊ ​长柄一端装有尖锐的金属头,可用于刺击。通「枪」。《儒林外史·第一二回》:「刀、鎗、剑、戟,都还略有些讲究。」➋ ​可发射子弹以射击目标的武器。通「枪」。如:「手鎗」、「步鎗」、「机关鎗」。

鎗 [ chēng ]

  1. 形容敲击金、钟的声音。《后汉书·卷六○上·马融传》:「锽锽鎗鎗,奏于农郊大路之衢。」
  1. 一种三足鼎,古代多用作温酒器。《南齐书·卷三八·萧赤斧传》:「陛下前欲坏酒鎗,恐宜移在此器也。」《南史·卷七三·孝义传上·潘综传》:「少为邵吏,母好食鎗底饭。」
血膏 xuè gāo
血和脂肪。比喻百姓的生命和用血汗换来的劳动果实。 清 洪升 《长生殿·疑谶》:“可知他朱甍碧瓦,总是血膏涂!”  ——《漢語大詞典》
原野 yuán yě
亦作“ 原壄 ”。 平原旷野。《国语·鲁语上》:“大者陈之原野,小者致之市朝。”《吕氏春秋·季春纪》:“循行国邑,周视原野。” 高诱 注:“广平曰原,郊外曰野。”《楚辞·九歌·国殇》:“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壄。” 朱熹 集注:“壄,古野字。弃原壄,骸骨弃於原壄也。” 宋 陆游 《荞麦初熟刈者满野喜而有作》诗:“城南城北如铺雪,原野家家种蕎麦。” 清 龚自珍 《〈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取不逞夷人及奸民,就地正典型,非有大兵陈之原野之事,岂古人於陆路开边衅之比也哉?”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序》:“春天,枯黄的原野变緑了。”  ——《漢語大詞典》
魂 hún《國語辭典》

魂 [ hún ]

  1. 人的精气。如:「灵魂」、「三魂七魄」、「借尸还魂」。《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西游记·第一二回》:「是我太宗皇帝死去三日,还魂复生。」
  2. 泛指各种事物的精神。如:「国魂」。唐·温庭筠〈春江花月夜词〉:「千里涵空澄水魂,万枝破鼻飘香雪。」宋·苏轼〈再用松风亭下梅花盛开韵〉:「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
  3. 人的神志、意念。如:「神魂颠倒」、「黯然魂销」。唐·许敬宗〈谢𠡠书表〉:「引领天庭,望丹霄而结恋;驰魂魏阙,惧黄落而长违。」
国殇(國殤)guó shāng
指为国牺牲的人。 南朝 宋 鲍照 《代出自蓟北门行》:“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殤。” 清 钱谦益 《四川叙州府兴文县知县张振德赠光禄寺卿谥烈愍制》:“壮矣,闔门之妇孺,皆为国殤。” 清 黄遵宪 《再用前韵酬仲阏》:“任移斗柄嗟 王母 ,枉执干戈痛国殤。”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