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之醇孟轲,而駮荀杨氏。

王安石宋代〕《读墨

谁为尧舜徒,孔子而已矣。
人皆是尧舜,未必知孔子。
伯夷不辱身,柳下援而止。
孔子尚有言,我则异於是。
兼爱为无父,排斥固其理。
孔墨必相用,自古宁有此。
退之嘲鲁连,顾未知之耳。
如何蔽於斯,独有见於彼。
凡人工自私,翟也信奇伟。
惜乎不见正,遂与中庸诡。
退之醇孟轲,而駮荀杨氏。
至其趣舍间,亦又蔽於己。
化而不自知,此语孰云俚。
咏言以自警,吾诗非好诋。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退孟轲杨氏

退 tuì《國語辭典》

退 [ tuì ]

  1. 向后倒行、移动。与「进」相对。如:「后退」、「撤退」、「进退两难」、「以退为进」、「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 畏缩。如:「退缩不前」。《论语·先进》:「求也退,故进之。」
  3. 谦让。如:「谦退」、「退让」。《晋书·卷三七·宗室传·安平献王孚传》:「宣帝执政,常自退损。」
  4. 离去、离开。如:「退席」、「迟到早退」、「功成身退」。
  5. 辞去职务。如:「退休」。《史记·卷三一·吴太伯世家》:「子胥退而耕于野。」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不敢以其不胜任而辄退之。」
  6. 取消、解除。如:「退约」、「退租」、「退婚」。《红楼梦·第一六回》:「闻得父母退了前夫,它便一根麻绳,悄悄的自缢了。」
  7. 脱去、除去。如:「退毛」。《西游记·第二三回》:「把他且浸在后边净水池中,浸退了毛衣,使盐腌著,使阴天下酒。」
  8. 减损、消失、衰减。如:「退烧」、「退色」、「衰退」。《左传·昭公三年》:「火中,寒暑乃退。」宋·苏轼〈雪后书北台壁〉诗二首之二:「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9. 归还。如:「退货」、「退票」、「包退包换」、「货既出门,概不退换。」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醇 chún《國語辭典》

醇 [ chún ]

  1. 酒味浓厚。如:「醇酒」。《文选·嵇康·琴赋》:「兰肴兼御,旨酒清醇。」
  2. 质朴。《史记·卷一○三·万石君传》:「儿宽等推文学至九卿,更进用事,事不关决于丞相,丞相醇谨而已。」通「淳」。
  3. 纯一不杂。《书经·说命中》:「惟厥攸居,政事惟醇。」通「纯」。
  1. 味道浓厚的酒。宋·苏轼〈正月八日招王子高饮〉诗:「昨想玉堂空冷彻,谁分银榼送清醇?」
  2. 化学上称含有羟基(OH)​的有机化合物为「醇类」。即烃分子上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后的衍生物。醇类一般呈中性,低级醇易溶于水,多元醇带甜味。常用于有机合成中,亦可作溶剂、清洁剂、饮料、燃料等多用途。
孟轲 mèng kē
(约前372——前 289)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最有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曾游历齐、宋、滕、魏等国。孟子则宣扬“仁义”,主张实行“仁政”、“王道”,与弟子著书七篇261章,即《孟子》。主张“省刑罚,薄赋敛”,使民有“恒产”,能安居乐业,并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劝告统治者要“与民同乐”,反对虐政害民。《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的杰出散文著作  ——《整理自网络》
而 ér《國語辭典》

而 [ ér ]

  1. 两颊上的毛。《说文解字·而部》:「而,须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你。《诗经·大雅·桑柔》:「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左传·定公十四年》:「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2. 我。《战国策·赵策一》:「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聂政传》:「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1. 至、到。如:「自南而北」、「自壮而老」。
  2. 能、可以。《战国策·齐策六》:「齐多知而解此环不?」《淮南子·原道》:「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1. 之、的。《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淮南子·人间》:「虞之与虢,相恃而势也。」
  2. 以。如:「从今而后」、「自此而下」。《易经·系辞上》:「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孟子·尽心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1. 才、始。表时间。《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
  2. 犹。《论语·阳货》:「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孟子·告子下》:「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1. 和、与。《论语·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哀乐而乐哀,皆丧心也。」
  2. 并且。《书经·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 则、就。《易经·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左传·襄公十八年》:「诸侯方睦于晋,臣请尝之。若可,君而继之。」
  4. 如、若。《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5. 因而、所以。《左传·成公八年》:「谓汶阳之田,敝邑之旧也,而用师于齐,使归诸敝邑。」汉·刘向《说苑·卷一九·修文》:「情动于中,而形于声。」
  6. 然而、但是、却。表转折之意。《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孟子·离娄下》:「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
  7. 尚且。《庄子·天道》:「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之道乎?」《淮南子·人间》:「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1. 用于句末,相当于「兮」、「罢了」。《诗经·齐风·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2. 用于句首,相当于「岂」、「难道」。《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事晋,未敢携贰,况卫在君之宇下,而敢有异志?」
  3. 用于形容词或副词的语尾,无义。《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何能择?」
駮 bó《國語辭典》

駮 [ bó ]

  1. 传说中的猛兽。《山海经·西山经》:「中曲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駮』,是食虎豹。」
  1. 驳正、非难。参见「駮议 」条。
  2. 矛盾、违逆。《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条奏越律与汉律駮者十余事,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
  3. 辩论、提出异议。《汉书·卷八三·薛宣传》:「宣谓修三年服少能行之者,兄弟相駮不可,修遂竟服,繇是兄弟不和。」
  1. 颜色杂乱。如:「斑駮」。
  2. 杂乱。《荀子·王霸》:「粹而王,駮而霸。」
荀 xún《國語辭典》

荀 [ xún ]

  1. 国名。周代诸侯国,春秋时为晋所灭,故城约在今大陆地区山西省新绛县西。
  2. 一种草。《山海经·中山经》:「青要之山有草焉,其状如葌,而方茎黄华赤实,其本如稿本,名曰荀草,服之美人色。」也称为「荀草」。
  3. 姓。如战国时赵国有荀况。
杨氏(杨氏)
唐 元稹 连昌宫词 百官队仗避岐薛,杨氏诸姨车斗风。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