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苏州昆山金城中,金城柱上有二龙。

齐己唐代〕《谢徽上人见惠二龙障子,以短歌酬之

我见苏州昆山金城中,金城柱上有二龙。
老僧相传道是僧繇手,寻常入海共龙斗。
又闻蜀国玉局观有孙遇迹,盘屈身长八十尺。
游人争看不敢近,头觑寒泉万丈碧。近有五羊徽上人,
闲工小笔得意新。画龙不夸头角及须鳞,只求筋骨与精神。
徽上人,真艺者。惠我双龙不言价,等闲不敢将悬挂。
恐是叶公好假龙,及见真龙却惊怕。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我见苏州昆山金城金城柱上二龙

我见(我見)wǒ jiàn
(1).亦称“ 我执 ”。佛教语。指执着于我,以身为实体的观点。被视为烦恼之源。《成唯识论》卷四:“我见者,谓我执。於非我法,妄计为我,故名我见。”《大乘起信论》:“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於我,则无邪执。”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试案尔时人生,莫不絶异其前,入於自识,趣於我执,刚愎主己,於庸俗无所顾忌。”
(2).个人私见。 张孝若 《立宪运动及谘议局成立》:“到了议决了以后,大家就抛弃我见,服从多数。”  ——《漢語大詞典》
苏州(苏州)
唐 白居易 和钱华州题少华清光绝句 自笑亦曾为刺史,苏州肥腻不如君。
唐 刘禹锡 白舍人曹长寄新诗有游宴之盛因以戏酬 苏州刺史例能诗,西掖今来替左司。  ——《骈字类编》
昆山(崑山)kūn shān
亦作“崐山”。
(1).山名。 昆仑山 的简称。《吕氏春秋·重己》:“人不爱 崑山 之玉, 江 汉 之珠,而爱己之一苍璧小璣。” 晋 潘尼 《赠侍御史王元贶》诗:“ 崐山 积琼玉,广厦构众材。”
(2).山名。在今 上海市 松江县 西北。《文选·陆机〈赠从兄车骑〉诗》:“髣髴 谷水 阳,婉孌 崐山 阴。” 李善 注引《吴地记》:“ 海盐县 东北二百里有长谷,昔 陆逊 、 陆凯 居此。谷东二十里有 崐山 ,父祖葬焉。”
(3).县名。今属 江苏省 。因境内有 昆山 而得名。
(4).指昆腔。 明 王骥德 《曲律·论腔调》:“旧凡唱南调者,皆曰‘海盐’;今‘海盐’不振,而曰‘崑山’。‘崑山’之派,以 太仓 魏良辅 为祖。”参见“ 崑腔 ”。
昆仑山 的省称。《史记·李斯列传》:“今陛下致 昆山 之玉,有 随 和 之宝。” 汉 桓宽 《盐铁论·力耕》:“美玉珊瑚出於 昆山 ,珠璣犀象出於 桂林 。”  ——《漢語大詞典》
金城 jīn chéng
(1).指坚固的城。《管子·度地》:“城外为之郭,郭外为之閬。地高则沟之,下则隄之,命之曰金城,树以荆棘,上相穡著者,所以为固也。”《后汉书·班固传上》:“建金城其万雉,呀周池而成渊。” 李贤 注:“金城,言坚固也。”《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説起 燕都 的形势,北倚雄关,南压区夏,真乃金城天府,万年不拔之基。” 清 郑燮 《念奴娇·金陵怀古·石头城》词:“千里金城迴不尽,万里洪涛喷薄。”
(2).京城。《文选·张协〈咏史〉》:“朱轩曜金城,供帐临长衢。” 刘良 注:“金城, 长安城 也。”《旧唐书·东夷传·新罗》:“王之所居曰金城,周七八里。”
(3).城内牙城;城中之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五》:“ 漯水 又北逕 聊城县 故城西,城内有金城,周匝有水,南门有驰道。”《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八年》:“ 镇恶 与城内兵鬭,且攻其金城,自食时至中晡,城内人败散。 镇恶 穴其金城而入。” 胡三省 注:“凡城内牙城, 晋 宋 时谓之金城。”《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五年》:“ 齐 兵退据 相国城 及金城。”注:“二城皆在 寿阳城 中……金城、 寿阳 中城也。自 晋 以来,率谓中城为金城。”
(4).地名。古郡。在今 甘肃 兰州 之西北。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 超 之妻孥,焚首 金城 。” 清 吴伟业 《赠家侍御雪航》诗:“自古於 金城 ,互市有深意。”
(5).地名。 东晋 时 丹阳郡 江乘县 地名。参见“ 金城柳 ”。
(6).地名。 五代 时 应州 县名。《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二年》:“ 应州 马军都指挥使 金城 郭崇威 亦耻臣 契丹 ,挺身南归。” 胡三省 注:“按此非 兰州 之 金城 ,乃 应州 之 金城县 也。”  ——《漢語大詞典》
中 zhōng/zhòng《國語辭典》

中 [ zhōng ]

  1.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居中」、「中央」、「日正當中」。
  2. 內、裡面。如:「水中」、「夢中」、「心中」。
  3. 泛指某一時期以內。如:「一年之中」、「晉太元中」。
  4. 中華民國的簡稱。
  5. 姓。如漢代有中京。
  1. 居間介紹、連絡的。如:「中人」。
  2. 居於高低、大小、好壞之間的。如:「中級」、「中型」、「中等」。
  3. 半。如:「中夜」、「中途」。
  1. 正好。如:「適中」。
  2.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事情正在交涉中。」

中 [ zhòng ]

  1. 達到要點。《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漢書·卷一○·成帝紀》:「朕涉道日寡,舉錯不中。」
  2. 合、正對上。如:「中規中矩」。《左傳·定公元年》:「未嘗不中吾志也。」《戰國策·西周策》:「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3. 遭受、感染。如:「中風」、「中毒」。
  4. 得。如:「中獎」、「中籤」、「中選」。
  5. 考取。如:「范進中舉」、「考中大學」。《儒林外史·第二回》:「這王大老爺,就是前科新中的。」
柱上
战国策夫吴干将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薄之柱上而击之则折为三质之石上而击之则碎为百庾急就篇榱椽欂栌瓦屋梁注欂栌柱上之枅也 信萧公墓志铭名书柱上策满帷中  ——《骈字类编》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二龙(二龍)èr lóng
誉称同时著名的二人。一般多指兄弟。(1)指 后汉 许劭 、 许虔 兄弟。《后汉书·许劭传》:“兄 虔 亦知名, 汝南 人称 平舆 渊有二龙焉。”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谢子微 见 许子将 兄弟,曰:‘ 平舆 之渊,有二龙焉。’” 唐 杨炯 《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荆枝擢秀,棣蕚生光,何止 平舆 之二龙,是为 贾 家之三虎。”(2)指 三国 吴 刘岱 、 刘繇 兄弟。《三国志·吴志·刘繇传》:“若明使君用 公山 ( 刘岱 )於前,擢 正礼 ( 刘繇 )於后,所谓御二龙於长涂,骋騏驥於千里,不亦可乎?”(3)指 南朝 梁 谢览 、 谢举 兄弟。《南史·谢举传》:“﹝ 举 ﹞与兄 览 俱预元会。 江淹 一见并相钦挹,曰:‘所谓“驭二龙於长涂”者也。’”(4)指 南朝 梁 刘孝义 、 刘孝胜 兄弟。 南朝 梁 简文帝 《饯临海太守刘孝仪蜀郡太守刘孝胜》诗曰:“两 杜 昔夹河,二龙今出守。”(5)指 南朝 齐 柳惔 、 柳悦 兄弟。《南史·柳惔传》:“﹝ 惔 ﹞少与长兄 悦 齐名, 王俭 谓人曰:‘ 柳氏 二龙,可谓一日千里。’”(6)指 唐 乌承恩 、 乌承玼 兄弟。《新唐书·乌承玼传》:“﹝ 承玼 ﹞与族兄 承恩 皆为 平庐 先锋,沉勇而决,号‘辕门二龙’。”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