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李白 lǐ bái
(701—762) 中国唐朝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人(今四川江油)。才华横溢。诗歌今存900首。 ——《漢語大詞典》
李贺 lǐ hè
(790—816)字长吉,唐代福昌(现在河南省宜阳西)人。南园,是李贺在家读书的地方。他写了《南园十三首》,慨叹当时有许多作品不切合实用,悲秋一类诗文用在战争中无济于事 ——《整理自网络》
遗 ( 遺 ) yí
遗 [ yí ]
- 丢失:~失。~落。
- 漏掉:~忘。~漏。
- 丢失的东西,漏掉的部分:补~。路不拾~。
- 余,留:~留。~俗。~闻。~址。~风。~憾。~老(➊经历世变的老人;➋仍然效忠前一朝代的老人)。
- 死人留下的:~骨。~言。~嘱。
- 不自觉地排泄:~尿。~精。
- 生物体的构造和生理机能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传。
- 抛弃:~弃。
机杼(機杼)jī zhù
(1).指织机。杼,织梭。《淮南子·氾论训》:“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掩形御寒。” 唐 李白 《赠范金乡》诗之二:“百里鸡犬静,千庐机杼鸣。” 明 沈鲸 《双珠记·北斗化僧》:“尽道秋惊凤律,夜静龙梭,且得停机杼。” 清 厉鹗 《东城杂记·织成十景图》:“ 杭 东城机杼之声,比户相闻。”
(2).指织机的声音。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诗法·赵章泉题品三联》:“隔林彷彿闻机杼,知有人家住翠微。”
(3).指纺织。《南齐书·王敬则传》:“机杼勤苦,匹裁三百。”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因兄姊得成夫妇》:“ 广州 姚三郎 ,家以机杼为业。” 清 方苞 《伯姊》:“夫之弟子兮弟之女,嗣为婚婣兮力机杼。”
(4).犹机棙。机关。《南史·文学传·祖冲之》:“初, 宋武 平 关中 ,得 姚兴 指南车,有外形而无机杼,每行,使人於内转之。”
(5).引申为事情的关键。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今天下之机杼在王,王若出兵以临中原,天下响应,此千古一时也。”
(6).比喻诗文创作中的新巧构思和布局。《魏书·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 宋 沈作喆 《寓简》卷九:“文章固当以古为师,学成矣,则当别立机杼,自成一家。”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谭诗·总论》:“ 高仁 两朝,其花尤盛,实能发洩 陶 谢 …… 韩 白 诸家之英华,而自出机杼者。”
(7).犹胸臆。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有一礼官,耻为此让,苦欲留连,强加考覈。机杼既薄,无以测量。” 卢文弨 补注:“机杼,言其胸中之经纬也。”《清史稿·兵志七》:“汽鑪、机器、船壳三者,咸研究图説,自出机杼。” 梁启超 《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学说》:“盖自中世以来,学者倚傍前人,莫能出自机杼。” ——《漢語大詞典》
(2).指织机的声音。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诗法·赵章泉题品三联》:“隔林彷彿闻机杼,知有人家住翠微。”
(3).指纺织。《南齐书·王敬则传》:“机杼勤苦,匹裁三百。”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因兄姊得成夫妇》:“ 广州 姚三郎 ,家以机杼为业。” 清 方苞 《伯姊》:“夫之弟子兮弟之女,嗣为婚婣兮力机杼。”
(4).犹机棙。机关。《南史·文学传·祖冲之》:“初, 宋武 平 关中 ,得 姚兴 指南车,有外形而无机杼,每行,使人於内转之。”
(5).引申为事情的关键。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今天下之机杼在王,王若出兵以临中原,天下响应,此千古一时也。”
(6).比喻诗文创作中的新巧构思和布局。《魏书·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 宋 沈作喆 《寓简》卷九:“文章固当以古为师,学成矣,则当别立机杼,自成一家。”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谭诗·总论》:“ 高仁 两朝,其花尤盛,实能发洩 陶 谢 …… 韩 白 诸家之英华,而自出机杼者。”
(7).犹胸臆。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有一礼官,耻为此让,苦欲留连,强加考覈。机杼既薄,无以测量。” 卢文弨 补注:“机杼,言其胸中之经纬也。”《清史稿·兵志七》:“汽鑪、机器、船壳三者,咸研究图説,自出机杼。” 梁启超 《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学说》:“盖自中世以来,学者倚傍前人,莫能出自机杼。” ——《漢語大詞典》
散 sàn/sǎn《國語辭典》
散 [ sàn ]
动- 分离。如:「分散」、「离散」、「烟消云散」。
- 分布、撒出。如:「散播」、「散发」、「天女散花」。
- 排遣、抒发。如:「散闷」、「散心」。唐·杜甫〈落日〉诗:「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忧。」
- 解雇、解职。如:「遣散」。
- 逃走。《孟子·梁惠王下》:「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散 [ sǎn ]
形- 不自约束的。如:「懒散」。《荀子·修身》:「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唐·杨倞·注:「散,不拘检者也。」
- 零碎、不紧凑。如:「散工」、「散沙」。
- 闲逸。如:「闲散」、「散官」。
- 杂乱、没有规则。如:「散乱」。《韩非子·大体》:「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纯朴不散。」
- 分开、解体。如:「队伍散了」、「头发散了」。
- 药粉。如:「胃散」、「药散」、「消暑散」。
- 姓。如周代有散宜生。
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动-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 姓。如晋代有在育。
人间(人間)rén jiān
亦作“ 人閒 ”。
(1).人类社会。《韩非子·解老》:“聋则不能知雷霆之害,狂则不能免人间法令之祸。”《后汉书·卓茂传》:“凡人之生,羣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寧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閒邪?” 宋 苏轼 《鱼蛮子》诗:“人间行路难,踏地出赋租。” 清 郑燮 《寄许生雪江》诗之二:“金紫人间事,縹緗我辈需。” 毛泽东 《念奴娇·昆仑》词:“横空出世,莽 崑崙 ,閲尽人间春色。”
(2).尘世;世俗社会。《史记·留侯世家》:“愿弃人閒事,欲从 赤松子 游耳。” 晋 陶潜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诗之二:“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五:“丽质仙娥生月殿。謫向人间,未免凡情乱。”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十二月·稽善恶》:“廿三日送灶上天,奏人间一年之善恶。”《红楼梦》第五回:“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十九:“难道在天上也和在人间一样,爱情也是不自由的吗?”
(3).民间。《后汉书·王昌传》:“普天率土,知朕隐在人间。”《南史·齐高帝纪》:“ 明帝 ( 宋明帝 )嫌帝( 萧道成 )非人臣相,而人间流言,帝当为天子, 明帝 愈以为疑。”《新唐书·杜正伦传》:“朕年十八,犹在人间,情伪无不尝。”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四·吴皇后临〈兰亭〉》:“宪 圣慈烈皇后 尝临《兰亭帖》,佚在人间, 咸宁 郡王 韩世忠 得之,表献。” ——《漢語大詞典》
(1).人类社会。《韩非子·解老》:“聋则不能知雷霆之害,狂则不能免人间法令之祸。”《后汉书·卓茂传》:“凡人之生,羣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寧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閒邪?” 宋 苏轼 《鱼蛮子》诗:“人间行路难,踏地出赋租。” 清 郑燮 《寄许生雪江》诗之二:“金紫人间事,縹緗我辈需。” 毛泽东 《念奴娇·昆仑》词:“横空出世,莽 崑崙 ,閲尽人间春色。”
(2).尘世;世俗社会。《史记·留侯世家》:“愿弃人閒事,欲从 赤松子 游耳。” 晋 陶潜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诗之二:“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五:“丽质仙娥生月殿。謫向人间,未免凡情乱。”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十二月·稽善恶》:“廿三日送灶上天,奏人间一年之善恶。”《红楼梦》第五回:“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十九:“难道在天上也和在人间一样,爱情也是不自由的吗?”
(3).民间。《后汉书·王昌传》:“普天率土,知朕隐在人间。”《南史·齐高帝纪》:“ 明帝 ( 宋明帝 )嫌帝( 萧道成 )非人臣相,而人间流言,帝当为天子, 明帝 愈以为疑。”《新唐书·杜正伦传》:“朕年十八,犹在人间,情伪无不尝。”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四·吴皇后临〈兰亭〉》:“宪 圣慈烈皇后 尝临《兰亭帖》,佚在人间, 咸宁 郡王 韩世忠 得之,表献。” ——《漢語大詞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动-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名-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处 ( 處 ) chǔ/chù
处 [ chǔ ]
- 居住:穴居野~。
- 存在,置身:设身~地。~心积虑。~世。
- 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
- 决定,决断:~理。
- 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罚。~决。
- 止,隐退:~暑。
- 地方:~~。~所。
- 点,部分:长(cháng )~。好~。
- 机关,或机关、团体、单位里的部门:办事~。筹备~。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