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巡廑农桑,劝课及春社。

弘历清代〕《经嘉兴问蚕事未兴因而有作

杭嘉湖三府,蚕事最盛者。夹岸种女桑,弥望无高下。

时节未谷雨,摊乌尚早也。三眠已不误,何虑缫丝寡。

周礼禁原蚕,岂为桑与马。利戒不遗馀,深意存非假。

时巡廑农桑,劝课及春社。插秧候正遥,菜麦早遍野。

我更何所事,拈吟清兴惹。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时巡农桑劝课春社

时巡(時巡)shí xún
指帝王按时巡狩。《书·周官》:“又六年,王乃时巡,考制度于四岳。” 孔颖达 疏:“ 周 制,十二年一巡守也。如《舜典》所云,春东、夏南、秋西、冬北。以四时巡行,故曰时巡。” 唐 储光羲 《秋庭贻马九》诗:“大君幸东岳,世哲扈时巡。”《清史稿·礼志八》:“皇帝省方观民,特举时巡盛典。”  ——《漢語大詞典》
廑 jǐn/qín《國語辭典》

廑 [ jǐn ]

  1. 小屋。《广韵·去声·震韵》:「廑,小屋。」
  1. 只、才。《汉书·卷四八·贾谊传》:「诸公幸者,乃为中涓,其次廑得舍人,材之不逮至远也。」宋·范成大〈晓出北郊〉诗:「新渠廑涓流,坏陂方怒号。」通「仅」。

廑 [ qín ]

  1. 辛勤的情形。《文选·扬雄·长杨赋》:「其廑至矣,而功不图。」通「勤」。
  1. 勤劳。《汉书·卷四·文帝纪》:「今廑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通「勤」。

廑 [ ​jìn ]

  1. (一)​之又音。
农桑(農桑)nóng sāng
亦作“ 农桒 ”。
(1).农耕与蚕桑。《汉书·景帝纪》:“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唐 白居易 《观刈麦》诗:“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餘粮。”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三:“均徵徭,劝农桑,贫不给者,发仓賑之。” 清 蒋纲 《春蚕词》诗:“艰难衣食在农桑,年年拜祭 马头孃 。”
(2).指农作物和桑树。《隶释·汉西岳华山庙碑》:“触石兴云,雨我农桒。”  ——《漢語大詞典》
劝课(勸課)quàn kè
鼓励与督责。《后汉书·卓茂传》:“是时 王莽 秉政,置大司农六部丞,劝课农桑。” 宋 范仲淹 《答手诏五事》:“更严著勉农之令,使天下官吏专於劝课,百姓勤於稼穡。”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 文帝 时,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对努力发展生产的地主给予奖励。”参见“ 劝农 ”。  ——《漢語大詞典》
及 jí《國語辭典》

及 [ jí ]

  1. 到、到達。如:「及至」、「及第」、「推己及人」。《左傳·隱公元年》:「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唐·李頎〈送陳章甫〉詩:「鄭國遊人來及家,洛陽行子空歎息。」
  2. 趕得上。如:「及時」、「及早」、「來得及」、「迅雷不及掩耳」。
  3. 比得上。《論語·公冶長》:「非爾所及也。」唐·李白〈贈汪倫〉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4. 牽涉、發生關係。如:「波及」、「涉及」、「言不及義」。
  5. 古君位傳襲制度中兄弟相傳。如:「兄終弟及」。《禮記·禮運》:「大人世及以為禮。」
  1. 與、和。《書經·湯誓》:「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唐·李白〈蜀道難〉:「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春社 chūn shè
古时于春耕前( 周 用甲日,后多于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祭祀土神,以祈丰收,谓之春社。《礼记·明堂位》:“是故,夏礿、秋甞、冬烝、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 郑玄 注:“春田祭社。” 唐 王驾 《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宋 史达祖 《双双燕·咏燕》词:“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 张素 《得利寺》诗:“柘柳阴浓春社罢,牛羊日夕牧童来。”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