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君茧纸序游览,亦或麈尾谈虚无。

刘克庄宋代〕《五和

少时弓旌频招呼,北走淮水东陪都。
行衡周览楚峰秀,游桂颇笑秦城愚。
簪山带水虽绝境,羊肠鱼腹真畏涂。
南辕亦涉尉佗境,乌睹所谓阳燧珠。
何烦安车遣使者,自有弱马从奚奴。
岂惟客与宾戏笑,里胥亭长交揶揄。
晓露自开木槿花,春风不到枯松株。
东家夫子吾畏友,同时失脚青云衢。
居然牵联入诗社,未肯落托称酒徒。
似曾汉廷招两生,谁谓鲁国惟一儒。
贵重羊裘比蝉冕,夸诧齑甕侔冰壶。
拂衣久抛青绫被,还珠并却红罗襦。
向来泉涌属文思,老去雾隔观书矑。
随州城坚未易破,南都壁峻那须扶。
羡君茧纸序游览,亦或麈尾谈虚无。
人言名士少实用,天子宰臣未斥诛。
怜才不胜欲杀者,加罪岂患无词乎。
十夫众口能挠铄,彼谗谮于蜂蠍虐。
安知书生事铅椠,亦若轮人为轸较。
残编尚尔守铁檠,破砚讵必磨铜爵。
甫也尤赏白清新,籍辈妄讥愈杂駮。
机锋相触毋庸避,鼓旗傍噪亦一乐。
识字信为忧患始,作文尤忌悲哀数。
暮年已学鹪巢林,徂岁无异蛇赴壑。
炉中榾柮聊檀栾,门外爆竹任逼剥。
归耕何幸逢米贱,息阴本自嫌木恶。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茧纸游览麈尾谈虚

羡 xiàn
羡 [ xiàn ]
  1. 因喜爱而希望得到:贪~。~慕。~妒。艳~。临渊~鱼。
  2. 有余,余剩:余~。“以~补不足”。
  3. 姓。
君 jūn《國語辭典》

君 [ jūn ]

  1. 封建时代一国之主。如:「君王」、「国君」。《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2. 主宰者。《老子·第七○章》:「言有宗,事有君。」三国魏·王弼·注:「君,万物之主也。」
  3. 封号。如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4. 称谓:➊ ​ 用以尊称父祖辈。如:「家君」、「严君」。汉·孔安国〈书经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➋ ​ 妻妾称自己的丈夫为「君」。如:「夫君」、「郎君」。《礼记·内则》:「君已食,彻焉。」汉·郑玄·注:「凡妾称夫曰君。」➌ ​ 对人的尊称。如:「诸君」、「胡君」。《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君勿言,吾私之。」➍ ​ 对他人母亲或妻子的尊称。如:「太君」、「细君」。
  5. 姓。如明代有君助。
  1. 统治。《韩非子·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茧纸(蠒紙)jiǎn zhǐ
古代书画用纸之一。传说 晋 王羲之 用它写《兰亭序》。 宋 苏轼 《答王定民》诗:“欲寄鼠鬚并蠒纸,请君章草赋 黄楼 。”一本作“ 茧纸 ”。  ——《漢語大詞典》
序 xù《國語辭典》

序 [ xù ]

  1. 厅堂的东西墙。《说文解字·广部》:「序,东西墙也。」《仪礼·士冠礼》:「主人玄端爵𫖒,立于阼阶下,直东序西面。」
  2. 古代的学校名称。如:「乡序」。《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3. 排列的次第。如:「顺序」、「次序」。《仪礼·乡饮酒礼》:「众宾序升,即席。」《隋书·卷十三·音乐志上·序》:「乐失其序,则亲疏乱。」
  4. 文体名:➊ ​通常放在正文前,概说、评述作品内容。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序以建言,首引情本。」➋ ​通常临别赠言的文章称为「序」,创始于唐。如韩愈有〈送孟东野序〉、〈送李愿归盘谷序〉等。唐·韩愈〈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闻其归,皆相勉为诗以推大之,而属余为序。」
  5. 季节。《文选·江淹·杂体诗·谢仆射》:「凄凄节序高,寥寥心悟永。」《红楼梦·第八十七回》:「(永)​回忆海棠结社,序属清秋。」
  1. 开头的。如:「序曲」、「序幕」。
游览(遊覧)yóu lǎn
见“ 游览 ”。  ——《漢語大詞典》
亦 yì《國語辭典》

亦 [ yì ]

  1. 相當於「也」、「也是」。如:「人云亦云」。《論語·公冶長》:「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唐·李商隱〈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2. 相當於「又」。《左傳·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唐·杜甫〈羌村〉詩三首之一:「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
  3. 只是、不過。《戰國策·齊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唐·杜甫〈蒹葭〉詩:「江湖後搖落,亦恐歲蹉跎。」
  4. 已經。《文選·王康琚·反招隱詩》:「昔在太平時,亦有巢居子;今雖盛明世,能無中林士?」唐·杜甫〈獨立〉詩:「草露亦多濕,蛛絲亦未收。」
  1. 雖然。唐·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畫師亦無數,好手不可遇。」宋·歐陽修〈玉樓春·蝶飛芳草花飛路〉詞:「紅蓮綠芰亦芳菲,不奈金風兼玉露。」
  1. 位於句首或句中,無義。《書經·盤庚上》:「予亦拙謀,作乃逸。」《詩經·召南·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1. 姓。如明代有亦孔昭。
或 huò《國語辭典》

或 [ huò ]

  1. 也许。如:「或许」。《史记·卷二八·封禅书》:「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
  1. 表示选择或列举。如:「或是」、「或者」、「喜或怒」、「哀或乐」、「去或不去?」《新唐书·卷九七·魏征传》:「今之刑赏,或由喜怒,或出好恶。」《三国演义·第三七回》:「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
  1. 泛指人或事物。相当于「有人」、「有的」。《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五上·滇游日记二》:「群山丛突,小石峰或朝或拱,参立前坞中。」
  2. 谁。表示疑问的语气。《诗经·豳风·鸱鸮》:「今女下民,或敢侮予!」《文选·潘岳·藉田赋》:「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其或继之者,鲜哉希矣。」
麈尾 zhǔ wěi
古人闲谈时执以驱虫、掸尘的一种工具。在细长的木条两边及上端插设兽毛,或直接让兽毛垂露外面,类似马尾松。因古代传说麈迁徙时,以前麈之尾为方向标志,故称。后古人清谈时必执麈尾,相沿成习,为名流雅器,不谈时,亦常执在手。 晋 陶潜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亮 以麈尾掩口而笑。” 唐 白居易 《斋居偶作》诗:“老翁持麈尾,坐拂半张牀。”《红楼梦》第一○九回:“只见 妙玉 头带妙常冠……腰下繫一条淡墨画的白綾裙,手执麈尾念珠。”  ——《漢語大詞典》
谈虚(談虚)tán xū
空谈。《魏书·阳尼传》:“絶谈虚穷微之论,简桑门无用之费。” 宋 程大昌 《〈演繁露〉自序》:“然有 退之 之学则可,无 退之 之学而遗迹谈虚,恐援据所及,金根金银,或相贸易,益可赧矣。”  ——《漢語大詞典》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1.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