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史传华语,蕃王接使轺。

程敏政明代〕《送董尚矩侍读使朝鲜

持节下丹霄,严程拟度辽。宠分新帝命,爵重旧宫僚。

别酝频浮蚁,行装尚拥貂。董生家学正,箕子国封遥。

候馆催晨策,周庐警夜刁。玄菟荒隐树,鸭绿暗通潮。

译史传华语,蕃王接使轺。屯云来羽卫,匝地奏铙箫。

损益周仪注,承宣汉诏条。冰壶知节操,海鹤见丰标。

客路春回驭,宸居斗建杓。临边询战法,观俗听风谣。

史案需铅椠,吟囊富籥韶。皇华莫轻续,留取壮天朝。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华语蕃王使轺

译 ( 譯 ) yì
译 [ yì ]
  1. 把一种语言文字依照原义改变成另一种语言文字:~本。~文。~注。~著。~制。~音。口~。笔~。意~。直~。翻~。
  2. 解释;阐述。
史 shǐ《國語辭典》

史 [ shǐ ]

  1. 古代掌管文书和记事等的官吏。如:「太史」。《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2. 过去的时事、事迹。如:「历史」、「罗曼史」。
  3. 记载过去事迹的书籍。如:「正史」、「通史」、「野史」。
  4. 姓。如明代有史可法。
  1. 文辞繁杂。《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传 ( 傳 ) chuán/zhuàn
传 [ chuán ]
  1. 转(zhuǎn )授,递:~递。~输。~戒。~统。言~身教。
  2. 推广,散布:宣~。流~。~名。~奇(➊中国唐代兴起的短篇小说;➋中国明、清两代盛行的长篇戏曲;➌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乎寻常的故事)。
传 [ zhuàn ]
  1. 解说经义的文字:经~。《左~》。
  2. 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小~。自~。纪~。~记。~略。树碑立~。
  3. 以演述历史和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水浒~》。
  4. 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车:~舍(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
华语(華語)huá yǔ
(1).犹好话。《文子·精诚》:“昔 南荣趎 耻圣道而独亡于己……勤苦十日不食,如享太牢,是以明照海内,名立后世,智络天地,察分秋毫,称誉华语,至今不休,此谓名可强立也。”
(2).汉语。 唐 刘知几 《史通·言语》:“而 彦鸞 ( 崔鸿 )修伪国诸史, 收 ( 魏收 ) 弘 ( 牛弘 )撰《魏》《周》二书,必讳彼夷音,变成华语,等 杨由 之听雀,如 介葛 之闻牛,斯亦可矣。”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证误》:“余尝思之,盖夷音无正音,用华语译不能无讹谬。” 清 马建忠 《适可斋记言·拟设繙译书院议》:“又或转请西人之稍通华语者为之口述,而旁听者乃为仿佛摹写其词中所欲达之意,其未能达者,则又参以己意而武断其间。”  ——《漢語大詞典》
蕃王 fān wáng
(1).封建王朝分封的侯王。蕃,通“ 藩 ”。《后汉书·郑众传》:“太子储君,无外交之义, 汉 有旧防,蕃王不宜私通宾客。” 晋 潘尼 《释奠颂》序:“天子乃命内外羣司,百辟卿士,蕃王三事,至于学徒国子,咸来观礼。”《南史·范晔传》:“臣歷观前史二 汉 故事,诸蕃王政以妖诅幸灾,便正大逆之罚。”
(2).古代对外族或异国首领的泛称。蕃,通“ 番 ”。 唐 岑参 《与独孤渐道别》诗:“花门将军善胡歌, 叶河 蕃王能汉语。” 唐 岑参 《胡歌》:“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  ——《漢語大詞典》
接 jiē《國語辭典》

接 [ jiē ]

  1. 交合、相触。如:「交头接耳」、「短兵相接」、「四目相接」。《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 交际、招待。如:「迎接」、「接待」。《孟子·万章下》:「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3. 收、受。如:「接纳」、「接电话」、「接到来信」。
  4. 承受、托住。如:「接招」、「接住他投来的球。」《三国演义·第一七回》:「遂自下马接土填坑。」
  5. 连续、连接。如:「接续」、「接骨」、「接枝」、「接电线」、「上气不接下气」。
  6. 替换使延续。如:「接替」、「接班」、「接棒」、「接力赛」。
  1. 姓。如汉代有接昕。
使轺(使軺)shǐ yáo
使者所乘之车。 宋 岳珂 《桯史·刘观堂读赦诗》:“而况申遣使軺……来存殁者万餘里,慰契阔者十六年。” 元 王恽 《题常仁卿运使西觐纪行》诗:“九万鹏搏翼,孤忠驾使軺。”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