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狂言大无当,闻之齧缺与王倪。

刘克庄宋代〕《古意

吾夫子喜称遗逸,太史公亦传滑稽。
尧帝杯曾逊巢许,武王粟不饱夷齐。
拾来穗即万钟禄,采下薇堪百甕虀。
不是狂言大无当,闻之齧缺与王倪。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不是狂言无当王倪

不是 bú shì
(1).错误;过失。《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适间婆婆説你许多不是。”《红楼梦》第三十回:“你倒来替人派我的不是!” 茅盾 《多角关系》九:“到底是谁的不是,一见面就吵嘴?”
(2).表否定判断。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五:“是汝书,即注是,以字押;不是,即注非,亦以字押。” 宋 苏轼 《寄子由》诗:“吏曹不是尊贤事,谁把前言语化工?” 李英儒 《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二十章:“现在不是讲话的时候,这儿呆着有危险。”  ——《漢語大詞典》
狂言 kuáng yán
(1).妄诞之语,放肆之言。《汉书·霍光传》:“诸儒生多窶人子,远客飢寒,喜妄説狂言,不避忌讳。” 唐 杜牧 《兵部尚书席上作》诗:“偶发狂言惊满座,三重粉面一时回。”《儒林外史》第十八回:“ 支剑峯 已是大醉,口发狂言。”
(2).用作自谦之词。《庄子·知北游》:“夫子无所发予之狂言,而死矣夫。”《汉书·谷永传》:“ 永 奏书谢 凤 曰:‘ 永 斗筲之材,质薄学朽,无一日之雅,左右之介,将军説其狂言,擢之皂衣之吏,厕之争臣之末。’” 唐 韩愈 《答崔立之书》:“士固信於知己,微足下无以发吾之狂言。 愈 再拜。” 清 张惠言 《与左仲甫书》:“ 惠言 於天下事无一能晓,不量其愚鄙,輒欲以狂言闻於执事,执事其亦察之,幸甚。”
(3).狂直之言。 汉 蔡邕 《上封事陈政七事》:“郎中 张文 ,前独尽狂言,圣听纳受,以责三司,臣子旷然,众庶解悦。”
(4).犹胡说。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四折:“呀!到了呵须按实田地,不要你狂言诈语,花唇巧舌……责状招实。” 明 高濂 《玉簪记·手谈》:“我这里清浄堂中不捲帘,景幽然,閒花野草漫连天,莫狂言。” 柳青 《创业史》题叙:“我给你说句话,你可别给外人狂言乱语啊!”
(5).指病人的谵语。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二:“余外妇姊夫 蒋士 ,有佣客,得疾下血。医以中蛊,乃密以蘘荷根布席下,不使知。乃狂言曰:‘食我蛊者,乃 张小小 也。’”  ——《漢語大詞典》
大 dà/dài/tài《國語辭典》

大 [ dà ]

  1. 在體積、面積、容量、數量、強度、深度、力量等方面超過一般,或超過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而言。如:「大山」、「大河」、「大雨」、「眼睛大」、「力氣大」、「雷聲大,雨點小。」
  2. 最年長的、排行第一的。如:「大哥」、「大伯」、「大媽」。
  3. 表示尊敬之詞。如:「拜讀大作」、「尊姓大名」。
  4. 不平常、重要的、偉大的。《文選·石崇·思歸引序》:「余少有大志,夸邁流俗。」《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雖大旨同歸,所託或乖。」
  5. 時間上更前或更後,有強調的意味。如:「大前天」、「大後天」、「大年初一」。
  1. 表程度深。如:「大紅大紫」、「大吃一驚」、「大快人心」、「大搞活動」、「天已大亮」、「大有出息」。
  2. 與「不」字連用,表次數少或程度淺。如:「她不大出門見人的。」、「他不大愛抽菸。」、「小侄兒還不大會講話。」
  3. 很、非常。《漢書·卷六八·霍光傳》:「長公主大以是怨光。」
  4. 差不多、不很精確。如:「大約」、「大概」、「大略」。
  1. 與「小」相對之詞。《孟子·梁惠王上》:「小國不可以敵大。」
  2. 年紀較大的人。如:「你們一家大小都要來吃喜酒喔!」
  3. 姓。如唐代有大明,金代有大興國。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誇耀、自以為是。如:「誇大」。《禮記·表記》:「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大 [ tài ]

  1. 至高無上的。清·江沅《說文釋例·卷上·釋字例·大》:「古兄作『大』,不作『太』、『泰』。《易》之『大極』,《春秋》之『大子』、『大上』,《尚書》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漢》之『大上皇』、『大后』,後人皆讀為太。或徑改本書,作『太』及『泰』。」通「太」、「泰」。

大 [ dài ]

  1. 參見「大夫 」條。
无当(無當)wú dàng
不值,不逢。《楚辞·九辩》:“萷櫹槮之可哀兮,形销鑠而瘀伤;惟其纷糅而将落兮,恨其失时而无当。” 王逸 注:“不值圣王,而年老也。”
(1).不合乎;不符合。《礼记·学记》:“鼓无当於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
(2).指物体无底部。《晏子春秋·谏下一》:“寸之管无当,天下不能足之以粟。” 吴则虞 集释引 孙星衍 曰:“ 刘渊林 注:‘当,底也,去声。’” 晋 左思 《〈三都赋〉序》:“玉巵无当,虽寳非用。” 唐 元稹 《赋得玉卮无当》:“共惜连城寳,飜成无当卮。”
(3).不恰当;不相称。《三国志·魏志·贾诩传》:“ 太祖 破 荆州 ,欲顺 江 东下。 詡 諫…… 太祖 不从”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然则 魏武 之东下,非失算也。 詡 之此规为无当矣。”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知精神现象实人类生活之极颠,非发挥其辉光,于人生为无当。”  ——《漢語大詞典》
闻 ( 聞 ) wén
闻 [ wén ]
  1. 听见:~诊。~听。~讯。博~强记。~过则喜。~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
  2. 听见的事情,消息:新~。传~。见~。
  3. 出名,有名望:~人。~达。
  4. 名声:令~(好名声)。丑~。
  5. 用鼻子嗅气味:你~~这是什么味儿?
  6. 姓。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齧 niè《國語辭典》

啮 [ niè ]

  1. 啃、咬。《汉书·卷五四·苏建传》:「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唐·杜甫〈哀江头〉诗:「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2. 侵蚀。《战国策·魏策二》:「昔王季历葬于楚山之尾,恋水啮其墓。」宋·陆游〈秋日出游戏作〉诗二首之二:「薄云韬日未成雨,野水啮沙争赴溪。」
  1. 缺口。《淮南子·人间》:「夫墙之坏也于隙,剑之折必有啮。」
  2. 姓。如唐尧时代有贤人啮缺。
缺 quē《國語辭典》

缺 [ quē ]

  1. 残破的。《淮南子·说林》:「为车者步行,陶者用缺盆。」唐·杜甫〈秋日夔州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缺篱将棘拒,倒石赖藤缠。」
  1. 缺口、空隙。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2. 过错、不完美的地方。如:「缺失」、「完美无缺」。《书经·君牙》:「启祐我后人,咸以正,罔缺。」
  3. 职务的空额。如:「遗缺」、「肥缺」、「出缺」、「遇缺不补」。《儒林外史·第二二回》:「弟已受职县令,今发来应天候缺。」
  1. 短少、不足。如:「缺人」、「缺货」。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练字》:「是以马字缺画,而石建惧死。」
  2. 衰微、衰弱。《史记·卷一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厉、幽之后,王室缺,侯伯彊国兴焉,天子微,弗能正。」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昔者夫子闵王道之缺,伤斯文之坠。」
  3. 应到而未到。如:「缺席」、「缺课」、「缺勤」。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1. 给:赠~。~人方便。
  2.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3. 赞助,赞许:~人为善。
  4. 〈书〉等待:时不我~。
  5. 〈连〉和:我~你。山~水。
  6.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 [ yù ]
  1. 参加:参~。~会。
与 [ yú ]
  1. 同“欤”。
王倪 wáng ní
传说为 尧 时贤人, 啮缺 之师。 啮缺 曾向他问道,“四问而四不知。”见《庄子·齐物论》《应帝王》。 唐 陈子昂 《为僧谢讲表》:“不能絶 王倪 之问,以默夸词;息 毗耶 之言,冥通得意。”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