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独丘园事高尚,况复河水清涟漪。

凌云翰元代〕《清隐堂为徐清隐赋

清隐之堂何所奇,赤岸气接银潢湄。德公岂无刘表叹,孺子亦有陈蕃知。

不独丘园事高尚,况复河水清涟漪。小篆有文人解读,月下凤管应曾吹。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不独丘园高尚况复河水清涟

不独(不獨)bù dú
不但,不仅。《韩非子·孤愤》:“凡法术之难行,不独万乘,千乘亦然。” 唐 李咸用 《题陈将军别墅》诗:“不独春光堪醉客,庭除长见好花开。” 明 贺万祚 《周侍御行部》诗:“不独艰危忧水旱,前筹更欲请长缨。” 鲁迅 《准风月谈·豪语的折扣》:“其实,这故作豪语的脾气,正不独文人为然,常人或市侩,也非常发达。”  ——《漢語大詞典》
丘园(丘園)qiū yuán
(1).家园;乡村。《易·贲》:“六五,賁于丘园,束帛戔戔。” 王肃 注:“失位无应,隐处丘园。” 孔颖达 疏:“丘谓丘墟,园谓园圃。唯草木所生,是质素之所。”后以“丘园”指隐居之处。 汉 蔡邕 《处士圂叔则铭》:“洁耿介於丘园,慕七人之遗风。”《旧唐书·刘黑闼传》:“天下已平,乐在丘园为农夫耳。起兵之事,非所愿也。” 清 方文 《宋遗民咏·刘会孟辰翁》:“羣荐不入官,丘园从所好。”
(2).指隐逸。 唐 陈子昂 《申宗人冤狱书》:“臣知其忠,然非是丘园之贤,道德之茂。”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上:“上每临朝,多令征四方丘园才能学术,直言极諫之士。” 宋 范仲淹 《与翰长学士书》:“或稍寧息,或得将帅,即有丘园之请,以全苦节。”
(3).指坟墓。《资治通鉴·后唐明宗长兴三年》:“乃遣供奉 李存瓌 赐 知祥 詔曰:‘ 董璋 狐狼,自貽族灭。卿丘园亲戚皆保安全,所宜成家世之美名,守君臣之大节。’” 胡三省 注:“言 董光业 族诛,而 孟知祥 坟墓甥侄皆无他。”  ——《漢語大詞典》
事 shì《國語辭典》

事 [ shì ]

  1. 工作、职务。《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礼记·祭法》:「以死勤事则祀之。」
  2. 人类所作所为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活动,都称为「事」。如:「人事」、「国事」。《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 变故。如:「多事之秋」、「平安无事」。
  1. 侍奉。《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2. 做、为。《论语·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 插入。《汉书·卷四五·蒯通传》:「慈父孝子所以不敢事刃于公之腹者,畏秦法也。」通「剚」。
高尚 gāo shàng
(1).使保持高洁。《易·蛊》:“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高亨 注:“下‘事’字,伪《孟子外书文説》篇引作‘志’,必有所据,当从之……意谓: 夷 齐 不为 周 臣,高尚其志,而得凶祸,饿死于 首阳山 。”《后汉书·党锢传·李膺》:“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秽朝廷。” 清 俞樾 《群经平议·孟子二》“夫 章子 ,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 匡章 盖 齐 之处士,亦是高尚其志者。”
(2).指高洁的节操。《晋书·隐逸传·陶潜》:“ 潜 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羈,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宋 范仲淹 《赠方秀才楷》诗:“高尚继先君,嵓居与俗分。”
(3).指志行高洁的人;隐逸之士。《北史·李先传》:“﹝ 昭徽 ﹞寻师访道,不远千里。遇高尚则倾盖如旧,见庸识虽王公蔑如。” 清 钱谦益 《太祖实录辨证一》:“ 善长 挈家草莽,诣军门,俯伏于前,岂隐居高尚者耶?”
(4).崇尚,提倡。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一》:“时五侯羣弟竞为奢侈……然皆通敏人事,好士养贤,倾财施与,以相高尚。”《宋书·五行志二》:“ 王愷 、 羊琇 之畴,盛致声色,穷珍极丽。至 元康 中,夸恣成俗,转相高尚, 石崇 之侈,遂兼 王 何 而儷人主矣。”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萨他泥湿伐罗国》:“家室富饶,竞为奢侈。深闲幻术,高尚异能。”
(5).崇高。与“卑鄙”相对而言。 元 胡用和 《粉蝶儿·题金陵景》套曲:“讲景物稀奇,凤城围遶,士民高尚。”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三幕:“这个女人,道德之高尚,品格之清洁,我们男人,是万万不能及的。”
(6).指有意义的、非低劣的。 瞿秋白 《文艺杂著续辑·“矛盾”的继续》:“高尚的娱乐总得有一些。”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二:“生意也并不是什么好高尚的营业,只是做了一个卖瘟猪肉的小食物的贩子罢了。”  ——《漢語大詞典》
况复(況復)kuàng fù
亦作“况復”。
(1).更加;加上。 隋炀帝 《白马篇》:“本持身许国,况復武功彰。” 唐 杜甫 《寄杜位》诗:“干戈况復尘随眼,鬢髮还应雪满头。” 明 梁辰鱼 《于虎丘殿阶遇张月容》曲:“眼波横,况復香肩偷凭。”
(2).何况,况且。《陈书·江总传》:“况復才未半古,尸素若兹。” 唐 马总 《意林·傅子》:“蜘蛛作罗,蜂之作窠,其巧亦妙矣,况復人乎?” 唐 刘驾 《寄远》诗:“得书喜犹甚,况復见君时。”
(3).仿佛,好像。 唐 寒山 《诗》之一三四:“呼之迴面视,况復不相识。”  ——《漢語大詞典》
河水 hé shuǐ
(1).指 黄河 之水。《诗·卫风·硕人》:“ 河 水洋洋,北流活活。”《宋史·河渠志一》:“大都 河 水从 西大河故瀆 东北,合 赤河 而达于海。”《清史稿·河渠志一》:“明年四月,塞未竣, 河 水陡涨,衝塌东岸坝臺。”
(2).专指 黄河 。《吕氏春秋·有始》:“何谓六川? 河水 、 赤水 、 辽水 、 黑水 、 江水 、 淮水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五》:“ 河水 自 枝津 东北流逕 甲下邑 北,又东北流入于海。”
(3).指河神。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六章第一节:“ 帖木真 在湖边向天发誓说:‘使我克定大业,当与诸人共甘苦。苟渝此言,有如河水!’”  ——《漢語大詞典》
清涟(清漣)qīng lián
谓水清澈而有细波纹。语本《诗·魏风·伐檀》:“ 河 水清且涟猗。”后多连文。 南朝 宋 谢灵运 《过始宁墅》诗:“白云抱幽石,緑篠媚清涟。” 唐 杜甫 《重题郑氏东亭》诗:“崩石欹山树,清涟曳水衣。” 清 赵翼 《寓西湖十日杂记游迹》诗:“ 孤山 好林舘,丹碧映清涟。”  ——《漢語大詞典》
漪 yī《國語辭典》

漪 [ yī ]

  1. 水面的波纹。如:「涟漪」。唐·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四月〉:「金塘闲水摇 碧漪,老景沉重无惊飞。」清·陈澧〈摸鱼儿·绕城阴雁沙无际〉词:「风乍定,看绝底明漪,曾照东坡影。」
  1. 多用于句末。相当于「兮」、「猗」。《尔雅·释水》:「河水清且㳕漪,大波为澜,小波为沦。」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