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谋痛饮待九日,豪气一压龙山桓。

张耒宋代〕《秋雨小酌赠贾七

出门秋雨泥漫漫,嗟我后土何时干。
官曹事休归舍卧,破屋淅淅西风寒。
弱妻倾榼劝我起,稚子笑语争杯盘。
我生乐事但如此,为尔一醉愁肠宽。
仕途翩翩鬬巧捷,华裾鲜縠相追攀。
老来百事觉羞耻,懒伴儿女涂铅丹。
贾郎豪华独异我,粉腮玉指双鸦鬟。
清眸侑酒醉百盏,肯咀贫瓮寒虀酸。
堂前菊花日以好,落砌槭槭梧桐残。
当谋痛饮待九日,豪气一压龙山桓。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痛饮九日豪气龙山

当 ( 噹 當 ) dāng/dàng
当 [ dāng ]
  1. 充任,担任:充~。担(dān )~。~之无愧。
  2. 掌管,主持:~家。~权。~政。
  3. 正在那时候或那地方:~时。~代。~初。~今。~即(立即)。~年。~街。~院。
  4. 面对着:~面。~机立断。首~其冲。
  5. 相称,相配:旗鼓相~。~量(liáng)。
  6. 应该:应~。理~。老~益壮。
  7. 抵敌:万夫不~之勇。
  8. 判罪,意为处以相当的刑罚:该~何罪。
  9. 顶端,头:瓦~。
  10. 象声词,金属撞击的声音。
当 [ dàng ]
  1. 合宜:恰~。适~。妥~。
  2. 抵得上,等于:一个人~俩人用。
  3. 姑且作为:~做。长歌~哭。安步~车。
  4. 认为:我~你已经回家了。
  5. 在同一时间:~日。~年。~世。
  6. 吃亏,受骗:上~。
  7. 抵押:抵~。押~。典~(用实物作抵押向当铺借钱)。
dang •ㄉㄤ
  1. 后缀。龙潜庵 《宋元语词集释•题记》:“当,作为人称的附缀,如‘吾当’、‘卿当’、‘尔当’之类。”
谋 ( 謀 ) móu
谋 [ móu ]
  1. 计划,计策,主意:计~。出~划策。
  2. 设法寻求:~求。图~。~面。~篇。~生。~幸福。
  3. 商议:~议。~划。不~而合。
  4. 姓。
痛饮(痛飲)tòng yǐn
尽情地喝酒。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王孝伯 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唐 杜甫 《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楼》诗:“寇盗狂歌外,形骸痛饮中。”《水浒传》第二三回:“ 柴进 教再整杯盘来,劝三人痛饮。” 王西彦 《夜宴》六:“他匆匆地结束了自己的议论,提议加速度猜拳痛饮。”  ——《漢語大詞典》
待 dài/dāi《國語辭典》

待 [ dài ]

  1. 等候。《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文选·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2. 防备、抵御。《易经·系辞下》:「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史记·卷七三·白起王翦传》:「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3. 依恃、凭靠。《商君书·农战》:「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4. 对待、照顾。如:「优待」、「款待」、「招待」、「待客之道」、「待人接物」。
  5. 将要、打算。如:「正待出外,却下起大雨来了。」宋·辛弃疾〈最高楼·相思苦〉词:「待不饮,奈何君有恨;待痛饮,奈何吾有病。」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你道我为甚么私离绣榻,待和伊同走天涯。」
  1. 置于句末或句中的语气词。相当于「啊」。宋·何梦桂〈沁园春·孔盖蜺旌〉词:「问韶光九十,何如今待!」

待 [ dāi ]

  1. 逗留、停留。如:「这些银两够你在此地待上十天半个月的。」《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候选教官,因选补无期,家里又待不住,便带了儿子来京。」
九日 jiǔ rì
(1).九个太阳。古代神话,谓天有十日,九日居大木之下枝,一日居上枝, 尧 使 后羿 射之,中九日。见《楚辞·招魂》《山海经·海外东经》。 三国 魏 曹植 《愁霖赋》:“攀扶桑而仰观兮,假九日於天皇。” 晋 傅玄 《杂诗》:“暘谷发清曜,九日栖高枝。” 清 顾炎武 《书女娲庙》诗:“弯弓不射九日落,苍苍列象生毛羽。”
(2).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艺文类聚》卷四引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饮菊酒。” 唐 李白 《九日龙山饮》诗:“九日 龙山 饮,黄花笑逐臣。” 元 丁鹤年 《登定海虎蹲山》诗:“东海十年多契阔,西风九日独登临。”  ——《漢語大詞典》
豪气(豪氣)háo qì
(1).桀骜蛮横的习气。 宋 刘克庄 《沁园春·吴叔礼尚书和余旧作再答》词:“公过矣,尝 陈登 豪气, 杜牧 粗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冤狱》:“即或乡里愚民,山村豪气,偶因鹅鸭之争,致起雀角之忿,此不过借官宰之一言,以为平定而已。”参见“ 豪气元龙 ”。
(2).豪迈的气概。 唐 李白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君不见 李北海 ,英风豪气今何在?” 柳亚子 《送太一入粤》诗:“豪气吞 云梦 ,神交歷岁年。”  ——《漢語大詞典》
一 yī《國語辭典》

一 [ yī ]

  1. 自然數的開始。如:「一、二、三……。」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2. 姓。如明代有一炫宗。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單個。如:「一人」、「一物兩用」。
  2.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3. 專注的。如:「一心一意」、「專一不變」。
  4. 全、滿、整。如:「一身是汗」、「一屋子人」、「一身是膽」。
  5. 每、各。如:「一班五十人」、「一頁六百字」、「共派八隊,一隊二十人。」
  6. 一次。如:「一而再,再而三。」《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
  7.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番茄,一名西紅柿。」
  1. 統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1.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就起來。」
  2. 偶然。如:「一不小心」、「一不留神」。
  3. 表示加強的動作或突然的現象。如:「把頭一扭」、「用手一摸」、「天氣一涼,就感冒了。」
  4. 概括。如:「一般來說」。
  5. 每每、每逢。如:「一想到那件事,她總是笑個不停。」
  6. 放在二疊字動詞之間,表行為是不費力或嘗試性的。如:「雙手動一動」、「問一問」、「隨便說一說」。
  7. 事物的某方面。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一不沾親,二不帶故。」
  8. 竟、乃。表示事出意外。如:「一至於斯」。《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9. 皆。《荀子·勸學》:「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1. 表示程度,加強語氣。《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 。」《戰國策·燕策一》:「因仰而弔齊王桉戈而郤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1. 或。《莊子·應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
  1. (「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的末尾,念陰平聲;在去聲字前,念陽平聲;在陰平、 陽平、上聲之前,念去聲。)​
压 ( 壓 ) yā/yà
压 [ yā ]
  1. 从上面加力:~住。~碎。~缩。泰山~顶。
  2. 用威力制服、镇服:镇~。~服。~迫。
  3. 控制,使稳定,使平静:~价。~住阵脚。
  4. 搁置:积~。
  5. 逼近:大兵~境。
  6. 赌博时在某一门上下注:~宝(亦作“押宝”)。
压 [ yà ]
  1. 〔~根儿〕根本,从来,如“我~~~就不理解这件事”。
龙山(龙山)
唐 李益 立春日宁州行营因赋朔风吹飞雪 龙山不可望,千里一裴回。
唐 朱湾 九日登青山 想见龙山会,良辰亦似今。
唐 马戴 相和歌辞 其二 关山曲 火发龙山北,中宵易左贤。  ——《骈字类编》
桓 huán《國語辭典》

桓 [ huán ]

  1. 一种植物。《玉篇·木部》:「桓,桓木,叶似柳,皮黄白色。」
  2. 《诗经·周颂》的篇名。共一章。根据〈诗序〉:「〈桓〉,讲武类祃也。〈桓〉,武志也。」类、祃,皆师祭也。指武王将欲伐殷,治兵祭神,然后克纣。至周公、成王太平之时,诗人追述其事以颂武王之功。桓者,威武之志。言讲武之时,军师皆武,故取桓字名篇。本章三句为「绥万邦,娄丰年,天命匪解。」绥,平定。娄,即屡,屡次。解,同「懈 」。匪解,不懈怠。
  3. 姓。如汉代有桓宽、桓谭。
  1. 参见「[[盘桓]]」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