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说浸阳别泪痕,江边苹芷不胜繁。

张耒宋代〕《三月一日马令送花

未说浸阳别泪痕,江边苹芷不胜繁。
不知来岁在何处,又对新花忆故园。
插帽每惭辉白发,飞香曾伴照清尊。
去年今日淮阳道,落絮残红正断魂。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别泪江边不胜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1. 地支的第八位。
  2.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3. 姓。如汉代有未央。
  1.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2.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3.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说 ( 說 説 ) shuō/shuì/yuè
说 [ shuō ]
  1. 用话来表达意思:~话。~明。演~。解~。
  2. 介绍:~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均读轻声)。~媒。
  3. 言论,主张:学~。著书立~。
  4. 责备:数~。
  5.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
说 [ shuì ]
◎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游~。
    说 [ yuè ]
    ◎ 古同“”。
      浸 jìn《國語辭典》

      浸 [ jìn ]

      1. 渍、泡在液体中。如:「浸泡」、「浸渍」。
      2. 渗透。《淮南子·原道》:「上漏下湿,润浸北房。」唐·杨烱〈送丰城王少府〉诗:「离亭隐乔树,沟水浸平沙。」
      1. 渐渐、逐渐。如:「浸渐」。《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虽有降首,曾莫惩革,自此浸以疏慢矣。」《金史·卷八三·张浩传》:「其后奢用浸广,盖汝霖有以导之云 。」

      浸 [ ​jīn ]

      1. (一)​之又音。
      阳 ( 陽 ) yáng
      阳 [ yáng ]
      1. 明亮。
      2.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所有物质的两大对立面之一,与“”相对:一阴一~谓之道。阴~二气。图形:⚊(U+268A)。
      3. 指“太阳”:~光。~面。~历。向~。夕~。
      4. 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多用于地名):衡~(在中国湖南省衡山之南)。洛~(在中国河南省洛河之北)。
      5. 温暖:~春。
      6. 外露的,明显的:~沟。~奉阴违。
      7. 凸出的:~文图章。
      8. 关于活人的:~间(人世间)。~宅。~寿。
      9. 带正电的:~极。~电。~离子。
      10. 男性生殖器:~痿。
      11. 古同“”,假装。
      12. 姓。
      别泪(别淚)bié lèi
      伤别之泪。 北周 庾信 《拟咏怀诗》之七:“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 唐 杜甫 《奉寄高常侍》诗:“天涯春色催迟暮,别泪遥添锦水波。” 清 韩泰华 《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下:“一样青衫抛别泪,百年几辈不空游。”  ——《漢語大詞典》
      痕 hén《國語辭典》

      痕 [ hén ]

      1. 伤疤。如:「伤痕」。汉·蔡琰〈胡笳十八拍〉:「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三国演义·第六八回》:「孙权手指其痕,一一问之,周泰具言战斗被伤之状。」
      2. 事物留下的印迹。如:「水痕」、「苔痕」、「墨痕」。唐·杜甫〈月夜〉诗:「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宋·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边(江边)
      唐 李嘉祐 伤吴中 舞袖朝欺陌上春,歌声夜怨江边月。
      唐 戴叔伦 宿灌阳滩 十月江边芦叶飞,灌阳滩冷上舟迟。
      唐 王涯 琴曲歌辞 蔡氏五弄 游春曲二首 其一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唐 姚合 送崔约下第归扬州 江边道路多苔藓,尘土无由得上衣。
      唐 王建 道中寄杜书记 西南东北暮天斜,巴字江边楚树花。
      唐 李商隐 饮席代官妓赠两从事 新人桥上著春衫,旧主江边侧帽檐。
      唐 李咸用 寄修睦上人 江边月色到岩前,此际心情必相似。
      唐 司空图 自郧乡北归 回避江边同去雁,莫教惊起错南飞。
      唐 郑谷 慈恩寺偶题 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
      唐 张乔 七松亭 已比子真耕谷口,岂同陶令卧江边。
      唐 罗隐 巫山高 暮洒朝行何所之,江边日月情无尽。  ——《骈字类编》
      苹 ( 蘋 ) píng/pēng《國語辭典》

      苹 [ píng ]

      1. 在水面飘浮生长的一种植物。《说文解字·艸部》:「苹,萍也,无根,浮水而生者。」《大戴礼记·夏小正》:「湟潦生苹。」同「萍 」。
      2. 藾萧,一种古书上的植物,属白蒿类。《尔雅·释草》:「苹,藾萧。」晋·郭璞·注:「今藾蒿也,初生亦可食。」《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3. 同「苹 」(二)​。
      芷 zhǐ《國語辭典》

      芷 [ zhǐ ]

      1. 参见「[[白芷]]」条。
      不胜(不勝)bù shèng
      (1).无法承担;承受不了。《管子·入国》:“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 尹知章 注:“胜,堪也。谓不堪自养,故为累。” 唐 岑参 《终南东溪口作》诗:“沙平湛濯足,石浅不胜舟。”《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见吾儿 王雱 荷巨枷,约重百斤,力殊不胜。” 端木蕻良 《乡愁》三:“四个薄铁的轮子若不胜其苦地在地下滚着。”
      (2).不尽。《晏子春秋·外篇上三》:“赋敛无厌,使民如将不胜,万民懟怨。”《史记·项羽本纪》:“夫 秦王 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唐 柳宗元 《贞符》:“不胜 唐 德之代,光绍明濬,深鸿厖大,保人斯无疆。”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人部四》:“十岁则 贾逵 暗诵六经……十岁以上不胜书矣。”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二章四:“这些都经剧作者描写过,正是举不胜举。”
      (3).非常;十分。《后汉书·皇甫规传》:“臣不胜至诚,没死自陈。” 唐 韩愈 《袁州申使状》:“在 愈 不胜战惧之至,伏乞仁恩,特令改就常式。”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车殆马烦,不胜困惫。” 马南村 《燕山夜话·创作新词牌》:“如有热心的朋友,愿意试一试,则不胜欢迎之至。”
      (4).制伏不住;敌不住。《管子·正世》:“暴人不胜,邪乱不止,则君人者势伤而威日衰。”《史记·高祖本纪》:“ 九江王布 与 龙且 战,不胜,与 随何 閒行归 汉 。”
      (5).不超过。《礼记·表记》:“ 虞 夏 之文,不胜其质; 殷 周 之质,不胜其文。”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 孔融 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
      (6).方言。不如。 欧阳山 《高干大》第六章:“我想照那样子办合作社,什么作用也起不了,还不胜不办。”  ——《漢語大詞典》
      繁 fán/pó《國語辭典》

      繁 [ fán ]

      1. 多、众多。如:「繁星点点」、「繁文缛节」。《荀子·议兵》:「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唐·李商隐〈石榴〉诗:「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
      2. 复杂。如:「繁杂」、「繁重」。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镕裁》:「游心窜句,极繁之体。」
      3. 茂盛、兴盛。如:「枝叶繁盛」、「地方繁荣」。宋·王安石〈即事〉诗:「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繁 [ pó ]

      1. 姓。如东汉有繁钦。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