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横江 héng jiāng
(1).横陈江上;横越江上。 宋 苏轼 《赤壁赋》:“少焉,月出於东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间。白露横 江 ,水光接天。” 宋 朱敦儒 《水龙吟》词:“铁锁横 江 ,锦帆衝浪, 孙郎 良苦。”
(2).指 横江浦 。地在今 安徽 和县 东南,与南岸 采石矶 隔 江 相对。 唐 李白 《横江词》诗之二:“ 横江 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漢語大詞典》
(2).指 横江浦 。地在今 安徽 和县 东南,与南岸 采石矶 隔 江 相对。 唐 李白 《横江词》诗之二:“ 横江 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漢語大詞典》
蔽 bì《國語辭典》
蔽 [ bì ]
動- 遮蓋、擋住。如:「衣不蔽體」、「浮雲蔽白日」。《楚辭·屈原·九歌·國殤》:「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晉書·卷九四·隱逸傳·陶潛傳》:「環堵蕭然,不蔽風日。」
- 遮掩、保護。如:「掩蔽」、「蔽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項伯亦拔劍起 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 受阻隔、欺騙。如:「蔽塞」、「蒙蔽」。《楚辭·屈原·卜居》:「竭知盡忠,而蔽鄣於讒。」《戰國策·齊策一》:「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 總括。《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障礙、毛病。《論語·陽貨》:「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隋書·卷三二·經籍志一》:「譊譊成俗,而不知變,此學者之蔽也。」
蔽 [ fú ]
名- 古時車廂旁邊的帘子。《周禮·春官·巾車》:「木車蒲蔽,犬䄙尾櫜疏飾小服皆疏。」
- 擦拭。《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傳·荊軻傳》:「太子逢迎,卻行為導,跪而蔽席。」通「拂」。
原野 yuán yě
亦作“ 原壄 ”。 平原旷野。《国语·鲁语上》:“大者陈之原野,小者致之市朝。”《吕氏春秋·季春纪》:“循行国邑,周视原野。” 高诱 注:“广平曰原,郊外曰野。”《楚辞·九歌·国殇》:“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壄。” 朱熹 集注:“壄,古野字。弃原壄,骸骨弃於原壄也。” 宋 陆游 《荞麦初熟刈者满野喜而有作》诗:“城南城北如铺雪,原野家家种蕎麦。” 清 龚自珍 《〈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取不逞夷人及奸民,就地正典型,非有大兵陈之原野之事,岂古人於陆路开边衅之比也哉?”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序》:“春天,枯黄的原野变緑了。” ——《漢語大詞典》
内外 nèi wài
(1).内部和外部;里面和外面。《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为统帅者尽力行之於前,而参谋议者尽心奉之於后,内外相应,其功乃成。” 清 李渔 《比目鱼·入班》:“须识戏房无内外,关防自有 二郎神 。” 郭小川 《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岛》诗:“哦,同志,你已经把这个小岛内外看遍。”
(2).指皇后六宫和朝廷卿大夫。《周礼·天官·内竖》:“内竖掌内外之通令。” 郑玄 注:“内,后六宫;外,卿大夫也。”《北史·后妃传上·魏明元密皇后杜氏》:“太后训釐内外,甚有声称。”
(3).指朝廷和地方。 唐 韩愈 《答魏博田仆射书》:“僕射公忠贤,德为内外所宗。”《明史·宦官传二·魏忠贤》:“当此之时,内外大权一归 忠贤 。”
(4).指战时的后方和前方。《孙子·作战》:“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駟,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王晳 注:“内谓国中,外谓军所也。”
(5).自身和外物。《庄子·逍遥游》:“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 郭象 注:“内我而外物。”
(6).内心和外表。《韩非子·解老》:“所谓方者,内外相应也,言行相称也。”
(7).指修身和行事。 唐 韩愈 《贞曜先生墓志铭》:“内外完好,色夷气清。”
(8).指女子和男子。《荀子·天论》:“礼义不脩,内外无别,男女淫乱。”
(9).泛指男女尊卑长幼。《礼记·内则》:“凡内外,鷄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 孔希旦 集解:“凡内外,谓尊卑长幼,莫不皆然也。”
(10).犹上下,左右。表示概数。《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但见一道青烟,冲天而起……唯闻得五样香气,遍满 青州 ,约摸三百里内外,无不触鼻。”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据《开国方略》载,天女所生始祖传数世而遭难,又数世而肇祖生,当不过十世内外。” 夏衍 《心防》第四幕:“五千,说少了,我说是一万内外。”
(11).内典和外典,佛教徒称佛经和佛经以外的典籍。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习禅·释僧从》:“隐居 始丰 瀑布山 ,学兼内外,精修五门。”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三章:“释 慧远 ,当世仰望之大师也。其谈玄理,常兼内外。” ——《漢語大詞典》
(2).指皇后六宫和朝廷卿大夫。《周礼·天官·内竖》:“内竖掌内外之通令。” 郑玄 注:“内,后六宫;外,卿大夫也。”《北史·后妃传上·魏明元密皇后杜氏》:“太后训釐内外,甚有声称。”
(3).指朝廷和地方。 唐 韩愈 《答魏博田仆射书》:“僕射公忠贤,德为内外所宗。”《明史·宦官传二·魏忠贤》:“当此之时,内外大权一归 忠贤 。”
(4).指战时的后方和前方。《孙子·作战》:“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駟,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王晳 注:“内谓国中,外谓军所也。”
(5).自身和外物。《庄子·逍遥游》:“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 郭象 注:“内我而外物。”
(6).内心和外表。《韩非子·解老》:“所谓方者,内外相应也,言行相称也。”
(7).指修身和行事。 唐 韩愈 《贞曜先生墓志铭》:“内外完好,色夷气清。”
(8).指女子和男子。《荀子·天论》:“礼义不脩,内外无别,男女淫乱。”
(9).泛指男女尊卑长幼。《礼记·内则》:“凡内外,鷄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 孔希旦 集解:“凡内外,谓尊卑长幼,莫不皆然也。”
(10).犹上下,左右。表示概数。《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但见一道青烟,冲天而起……唯闻得五样香气,遍满 青州 ,约摸三百里内外,无不触鼻。”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据《开国方略》载,天女所生始祖传数世而遭难,又数世而肇祖生,当不过十世内外。” 夏衍 《心防》第四幕:“五千,说少了,我说是一万内外。”
(11).内典和外典,佛教徒称佛经和佛经以外的典籍。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习禅·释僧从》:“隐居 始丰 瀑布山 ,学兼内外,精修五门。”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三章:“释 慧远 ,当世仰望之大师也。其谈玄理,常兼内外。” ——《漢語大詞典》
实 ( 實 ) shí
实 [ shí ]
- 充满:~心。充~。虚~。
- 符合客观情况,真,真诚:~话。~惠。~际(真实情况)。~践(实行;履行)。~体。~情。~施。~数。~事求是。名~相符。
- 植物结的果:果~。开花结~。
- 富足:殷~。富~。
一族 yī zú
(1).一个宗族、家族。亦指同一宗族、家族。《国语·周语上》:“王御不参一族。” 韦昭 注:“一族,父子也。”《北史·魏纪三》:“ 夏 殷 不嫌一族之婚, 周 世始絶同姓之娶。”《新唐书·柳浑传》:“ 隋 时旧第,惟 田 一族耳。”
(2).同一族类。《淮南子·主术训》:“志欲大者,兼包万国,一齐殊俗,并覆百姓,若合一族,是非辐凑,而为之轂。”《南史·齐纪上》:“声化远洎,荒服无虞,殊类同归, 华 戎一族。”
(3).谓同一源流。 宋 苏轼 《焦千之求惠山泉》诗:“兹山定空中,乳水满其腹,过隙则发现,臭味实一族。” 宋 张耒 《道士矶》诗:“横江蔽原野,内外实一族。” ——《漢語大詞典》
(2).同一族类。《淮南子·主术训》:“志欲大者,兼包万国,一齐殊俗,并覆百姓,若合一族,是非辐凑,而为之轂。”《南史·齐纪上》:“声化远洎,荒服无虞,殊类同归, 华 戎一族。”
(3).谓同一源流。 宋 苏轼 《焦千之求惠山泉》诗:“兹山定空中,乳水满其腹,过隙则发现,臭味实一族。” 宋 张耒 《道士矶》诗:“横江蔽原野,内外实一族。”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