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步文林二十春,华颠初得半通纶。

宋祁宋代〕《送黄灏

横步文林二十春,华颠初得半通纶。
江边又濯沧浪水,堂上宁招骯髒人。
未分尘缨惭蕙帐,不缘羊酪弃羹蒪。
思家夕梦还都信,并附秋波六六鳞。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横步文林二十华颠半通

横步 héng bù
率意而行;信步。 明 徐渭 《书〈草玄堂稿〉后》:“迨数十年,长子孙而近嫗姥,於是黜朱粉,罢倩顰,横步之所加,莫非问耕织於奴婢。”  ——《漢語大詞典》
文林 wén lín
文士之林。谓众多文人聚集之处。后泛指文坛、文学界。《后汉书·崔駰传论》:“ 崔氏 世有美才,兼以沉沦典籍,遂为儒家文林。”《晋书·应詹传》:“训导之风,宜慎所好, 魏 正始 之间,蔚为文林。” 明 陆采 《怀香记·赴辟登程》:“文林夸腹稿,信词源 三峡 倒。” 清 曹寅 《送亮生游闽》诗:“横絶文林世不知,谁供五木解嘲诗。” 鲁迅 《花边文学·考场三丑》:“于是使文人学士大叹国学之衰落,青年之不行,好像惟有他们是文林中的硕果似的,像煞有介事了。”  ——《漢語大詞典》
二十
南北朝 刘孝威 骢马驱 十五官期门,二十屯边徼。
唐 卢纶 从军行 二十在边城,军中得勇名。
唐 韩愈 短灯檠歌 太学儒生东鲁客,二十辞家来射策。
唐 白居易 杂曲歌辞 悲哉行 二十袭封爵,门承勋戚资。
唐 李贺 南园十三首 其四 三十未有二十馀,白日长饥小甲蔬。
唐 温庭筠 送崔郎中赴幕 心游目送三千里,雨散云飞二十年。
唐 徐铉 寒食成判官垂访因赠 不是多情成二十,断无人解访贫家。  ——《骈字类编》
春 chūn《國語辭典》

春 [ chūn ]

  1. 四季之首。自立春至立夏間,陰曆是正月、二月、三月,陽曆是三月、四月、五月。
  2. 年、歲。三國魏·曹植〈雜詩〉六首之三:「自期三年歸,今已歷九春。」
  3. 生機。如:「妙手回春」。
  4. 男女間相慕悅的情感。如:「思春」。《詩經·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5. 春色、喜色。南朝宋·陸凱〈贈范曄〉詩:「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6. 東方。南朝宋·顏延之〈車駕幸京口三月三日侍遊曲阿後湖作〉詩:「春方動辰駕,望幸傾五州。」
  7. 春,酒名。是春釀冬熟的酒。唐‧李肇《國史補》卷下:「酒則有郢州之『富水』,烏程之『若下』,滎陽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凍春』,劍南之『燒春』。」
  1. 春日的。如:「春風」、「春雷」。
华颠(華顛)huá diān
白头。指年老。《后汉书·崔駰传》:“ 唐且 华颠以悟 秦 , 甘罗 童牙而报 赵 。” 唐 卢肇 《被谪连州》诗:“黄绢外孙翻得罪,华颠故老莫相嗤。” 清 赵翼 《接张廉船书寄答》诗:“欲作报章无别语,相期健饭到华颠。” 鲁迅 《集外集拾遗·〈哀范君三章〉之一》:“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  ——《漢語大詞典》
初 chū《國語辭典》

初 [ chū ]

  1. 根本、本原。《淮南子·俶真》:「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进取不忘其初。」
  2. 起源、开始。如:「年初」、「月初」、「和好如初」。唐·柳宗元〈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3. 姓。如宋代有初暐。
  1. 从前、原来。如:「初衷」、「初心」。
  2. 最先、开头。如:「初秋」、「初民」、「初雪」。
  3. 最低的。如:「初级」、「初等」。
  4. 阴历每月一日到十日,皆冠上「初」字,表上旬的。如:「初一」、「初二」。
  1. 第一次的。如:「初恋」、「初学」、「初试啼声」。
  2. 甫、刚刚。如:「初出茅庐」。《书经·召诰》:「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天下初定未久,继嗣不明。」
  3. 全、始终。用于否定句,表范围。《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彭修传》:「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废命不忠,岂非过邪?」
得 dé/děi/de《國語辭典》

得 [ dé ]

  1.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2. 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
  3. 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4. 契合、适宜。如:「得体」、「得法」。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5. 快意、满足。《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6. 可以、能够。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7.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1.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1.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得 [ de ]

  1.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得 [ děi ]

  1. 应该、必须、需要。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得 [ dǎi ]

  1. 遭受。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半通 bàn tōng
即半印。古代下级官吏所用。 汉 扬雄 《法言·孝至》:“由其德, 舜 禹 受天下不为泰;不由其德,五两之纶、半通之铜亦泰矣。” 李轨 注:“五两之纶半通之铜皆有秩嗇夫之印綬,印綬之微者也。”《后汉书·仲长统传》:“身无半通青纶之命,而窃三辰龙章之服;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 李贤 注引《十三州志》:“有秩、嗇夫,得假半章印。”参见“ 半印 ”。  ——《漢語大詞典》
纶 ( 綸 ) lún/guān
纶 [ lún ]
  1. 钓鱼用的线:垂~。
  2. 古代官吏系印用的青丝带。
  3. 现用作某些合成纤维的名称:锦~。涤~。
纶 [ guān ]
  1. 〔~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