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死博河豚,戏语同游者。

李之世明代〕《羽甫家兄招游石涧同区茂对区君玉犹子仲昭流连迨暮归途狼藉赋此纪兴

山水本相须,往往不相假。孰若兹山奇,石泉两绝也。

石自泉中出,泉自石中泻。泉味既甘寒,石貌亦萧野。

点缀俱玲珑,布置极幽雅。平者如匡床,窔者如广厦。

艳如青莲蕊,古如紫芝把。如蟾复如蛛,如狮复如马。

此是石恢奇,请说泉潇洒。或飘如曳帛,或纷如掷瓦。

或沸如茶铛,或镕如金冶。如鱼张口吸,如沫齿缝下。

有响击空山,无声走石罅。泉石既相遇,相聒不肯舍。

流来经委折,转入更虚閜。连峰列如屏,其下荫松槚。

有草碧如染,有花鲜如楮。是石皆可憩,是林皆可藉。

逢岩可安灶,遇坎可泛斝。坞可名藏春,湾可题销夏。

水从岩际度,人向石上跨。悬厓时戟面,淙流或没踝。

磴苔置屐滑,箭风当面打。恋赏成久淹,入暝转惊讶。

昏黑度前冈,迷路穿樵舍。鬼灯光如漆,的的照篱笆。

咒力厌怖魂,齐声诵般若。溪回路忽断,危桥独木槎。

游人颠坠厓,坭泞交喧咤。衣帻不及顾,时时伤髀胯。

溪山到处有,好事人恒寡。堕崄与啼厓,胜事古来诧。

我欲纪兹游,钝笔不堪写。一死博河豚,戏语同游者。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河豚戏语同游

一 yī《國語辭典》

一 [ yī ]

  1. 自然數的開始。如:「一、二、三……。」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2. 姓。如明代有一炫宗。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單個。如:「一人」、「一物兩用」。
  2.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3. 專注的。如:「一心一意」、「專一不變」。
  4. 全、滿、整。如:「一身是汗」、「一屋子人」、「一身是膽」。
  5. 每、各。如:「一班五十人」、「一頁六百字」、「共派八隊,一隊二十人。」
  6. 一次。如:「一而再,再而三。」《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
  7.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番茄,一名西紅柿。」
  1. 統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1.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就起來。」
  2. 偶然。如:「一不小心」、「一不留神」。
  3. 表示加強的動作或突然的現象。如:「把頭一扭」、「用手一摸」、「天氣一涼,就感冒了。」
  4. 概括。如:「一般來說」。
  5. 每每、每逢。如:「一想到那件事,她總是笑個不停。」
  6. 放在二疊字動詞之間,表行為是不費力或嘗試性的。如:「雙手動一動」、「問一問」、「隨便說一說」。
  7. 事物的某方面。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一不沾親,二不帶故。」
  8. 竟、乃。表示事出意外。如:「一至於斯」。《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9. 皆。《荀子·勸學》:「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1. 表示程度,加強語氣。《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 。」《戰國策·燕策一》:「因仰而弔齊王桉戈而郤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1. 或。《莊子·應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
  1. (「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的末尾,念陰平聲;在去聲字前,念陽平聲;在陰平、 陽平、上聲之前,念去聲。)​
死 sǐ《國語辭典》

死 [ sǐ ]

  1. 丧失生命。与「活」相对。如:「死于非命」、「人死不能复生」。
  2. 断绝、放弃。如:「死心」。《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
  3. 为某人或某事牺牲生命。如:「死难」、「死节」。《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晋·陶渊明〈咏荆轲〉诗:「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1. 丧失生命的。如:「死狗」。
  2. 失去作用或效力的。如:「死会」、「死棋」、「死井」。
  3. 不通达的或不活动的。如:「死巷」、「死水」、「死结」。
  4. 呆板、不灵活。如:「死板」、「死脑筋」。
  5. 既定而不可改变的。如:「死法子」、「死规矩」。
  6. 咒骂的话,亦表示亲暱的意思。如:「死鬼」、「死老头」。
  1. 拚命的。如:「死守」、「死战」。
  2. 非常、极甚。表示程度达到极点。如:「怕死了」、「热死了」、「笑死了」。
  3. 坚决、固执或不知变通。如:「死记」、「死不肯说」、「死不承认」、「死卖力气」、「死抓不放」。
  4. 固定而不能活动。如:「抽屉给钉死了。」、「给自己留点转圜的余地,别把话说死了。」
  5. 阻滞不通。如:「堵死了」。
  6. 毫无知觉,像死的样子。如:「他睡得真死。」
博 bó《國語辭典》

博 [ bó ]

  1. 广大、众多的意思。如:「广博」、「地大物博」。《广韵·入声·铎韵》:「博,广也、大也、通也。」
  2. 比喻见识广大。如:「渊博」。《荀子·修身》:「多闻曰博;少闻曰浅。」
  1. 姓。如汉代有博子劳。
  1. 赌钱。《论语·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鲁句践与荆轲博。」
  2. 获取。如:「博得同情」、「博得美人心」。
河豚 hé tún
亦作“ 河魨 ”。 鱼名。体圆筒形,口小,牙愈合成牙板。背部黑绿色,腹部白色,鳍紫红色。肉味鲜美,肝脏、生殖腺及血液有剧毒,经处理后可食用。我国沿海和某些内河有出产。 宋 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诗之一:“蔞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元 王逢 《江边竹枝词》:“如刀江鱭白盈尺,不独河魨天下稀。”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食品有名》:“水之咸淡相交处产河豚。河豚,鱼类也,无鳞颊,常怒气满腹,形殊弗雅,然味极佳,煮治不精,则能杀人。” 鲁迅 《集外集拾遗·〈无题〉诗之一》:“岁暮何堪再惆悵,且持卮酒食河豚。”  ——《漢語大詞典》
戏语(戲語)xì yǔ
(1).犹戏言。开玩笑的话。《后汉书·五行志五》:“ 永康 元年八月, 巴郡 言黄龙见。时吏 傅坚 以郡欲上言,内白事以为走卒戏语,不可。太守不听。” 宋 苏轼 《〈范文正公文集〉叙》:“其於仁义礼乐忠信孝悌,盖如飢渴之於饮食……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於此。”
(2).指开玩笑。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 卢抱经 学士 文弨 精於攷索,每朋辈小集谈艺,学士仰而沉思,以手频摩其面。同人戏语:‘此省皂脂钱耳。’”  ——《漢語大詞典》
同游(同遊)tóng yóu
亦作“ 同游 ”。
(1).互相交往。《国语·齐语》:“世同居,少同游,故夜战声相闻,足以不乖。”《荀子·法行》:“ 曾子 曰:‘同游而不见爱者,吾必不仁也。’” 梁启超 《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这两位先生同里,少同学,长同游,壮同事。”
(2).一同游览。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捷悟》:“ 王东亭 作 宣武 主簿,尝春月与 石头 兄弟乘马出郊,时彦同游者连鑣俱进。”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 平伯 同游 秦淮河 。”
(3).指同游者;同伴。 唐 许浑 《秋思》诗:“琪树西风枕簟秋, 楚 云 湘 水忆同游。”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海公子》:“﹝ 张生 ﹞开尊自酌,恨无同游。”  ——《漢語大詞典》
者 zhě《國語辭典》

者 [ zhě ]

  1.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記者」、「作者」。《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楚辭·屈原·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1. 指示形容詞。同「這 」。多用於古詩詞中。宋·晏幾道〈少年游·離多最是〉詞:「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者番同。」
  1. 用於句中,表示停頓。《論語·學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2. 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3. 表比擬。相當於「的樣子」。《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已而相泣,旁 若無人者。」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