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杜甫唐代〕《望岳三首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歘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
紫盖独不朝,争长嶫相望。
恭闻魏夫人,羣仙夹翱翔。
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西岳崚嶒罗立儿孙

西岳(西嶽)xī yuè
亦作“ 西岳 ”。
(1).即 华山 。五岳之一。《书·舜典》:“西巡狩至於 西岳 。” 孔颖达 疏:“ 西岳 , 华山 。” 唐 王维 《华岳》诗:“ 西岳 出浮云,积雪在太清。” 唐 李白 《西岳云台歌送丹邱子》:“ 西岳 峥嶸何壮哉, 黄河 如丝天际来。”
(2).泛指西方的大山。 汉 焦赣 《易林·兑之临》:“东山西岳,会合俱食。”  ——《漢語大詞典》
崚嶒 líng céng
(1).高耸突兀。 南朝 梁 沈约 《钟山诗应西阳王教》:“鬱律构丹巘,崚嶒起青嶂,势随 九疑 高,气与三山壮。” 唐 陈子昂 《送魏兵曹使雟州》诗:“勿以 王阳 叹, 邛道 畏崚嶒。”按, 汉 王阳 ,曾行经 邛郲 九折坂 ,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事见《汉书·王尊传》。 明 徐复祚 《投梭记·忠告》:“只见燕臺高耸,虎观嶙峋,麟阁崚嶒。”《红楼梦》第十七回:“往前一坐,见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似猛兽。”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其在文章,则写山曰崚嶒嵯峨。”
(2).指高峻的山。 明 高启 《期张校理王著作徐记室游虎阜》诗:“最怜 虎阜 在平地,一邱势敌千崚嶒。”
(3).比喻特出不凡。 明 温璜 《弟子问》:“凡为文者,必有文章之骨,意象崚嶒。” 清 周亮工 《示裴生符剖》诗:“海内风流全黯澹, 汀 南词赋尔崚嶒。”
(4).比喻刚正不阿、坚贞不屈。 明 邬仁卿 《沁园春·招隐看梅》词:“铁骨崚嶒,冰姿修洁,可是神仙萼緑华。” 清 秋瑾 《宝剑歌》:“侠骨崚嶒傲九州,不信大刚刚则折。”
(5).骨节显露貌。多形容人体瘦削。 宋 陆游 《信手翻古人诗随所得次韵》:“病起瘦可惊,崚嶒夜窗影。” 清 李永祺 《病起》诗:“崚嶒未怕骨如柴,排闷时时强散怀。” 梁斌 《红旗谱》八:“他骨节崚嶒的大手,手指上的长甲,他贪得无厌的性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残忍了。”  ——《漢語大詞典》
竦 sǒng《國語辭典》

竦 [ sǒng ]

  1. 恭敬、肅敬。《漢書·卷二二·禮樂志》:「聽者無不虛己竦神,說而承流。」唐·顏師古·注:「竦,敬也。說,讀曰悅。」
  2. 拉長脖子,舉起腳跟而立。《漢書·卷三三·韓王信傳》:「士卒皆山東人,竦而望歸。」
  3. 直立、矗立。南朝宋·謝靈運〈發歸瀨三瀑布望兩溪詩〉:「積石竦兩溪,飛泉倒三山。」
  4. 持、握。《楚辭·屈原·九歌·少司命》:「竦長劍兮擁幼艾,蓀獨宜兮為民正。」
  5. 驚懼。《詩經·商頌·長發》:「不戁不竦,百祿是總。」《韓非子·主道》:「明君無為於上,群臣竦懼乎下。」通「愯」。
  6. 振奮、震動。《漢書·卷二五·郊祀志下》:「夫周秦之末,三五之隆,已嘗專意散財,厚爵祿,竦精神,舉天下以求之矣。」《文選·張協·七命》:「舉戈林竦,揮鋒電滅。」
  1. 恭敬的樣子。如:「竦然起敬」。明·高啟〈南宮生傳〉:「其人竦聽,居樽下拜。」
处 ( 處 ) chǔ/chù
处 [ chǔ ]
  1. 居住:穴居野~。
  2. 存在,置身:设身~地。~心积虑。~世。
  3. 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
  4. 决定,决断:~理。
  5. 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罚。~决。
  6. 止,隐退:~暑。
处 [ chù ]
  1. 地方:~~。~所。
  2. 点,部分:长(cháng )~。好~。
  3. 机关,或机关、团体、单位里的部门:办事~。筹备~。
尊 zūn《國語辭典》

尊 [ zūn ]

  1. 酒器。《廣韻·平聲·魂韻》:「尊,《說文》曰:『酒器也。』」《周禮·春官·小宗伯》:「辨六尊之名物,以待祭祀賓客。」
  2. 對長輩的敬稱。如:「尊長」。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凡宗親世數,有從父,有從祖,有族祖。江南風俗,自茲已往,高秩者,通呼為尊。」
  3. 量詞。計算大炮或神像的單位。如:「十尊大炮」、「五尊神像」。
  1. 敬重。如:「尊敬」、「尊師重道」。《禮記·曲禮上》:「禮者自卑而尊人。」
  1. 稱人的敬辭,通常加在與對方有關的人事物上。如:「尊體」、「尊囑」、「尊夫人」、「尊姓大名」。
  2. 高。《易經·繫辭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3. 顯貴的。如:「尊貴」。《禮記·曲禮上》:「尊客之前不叱狗。」
诸 ( 諸 ) zhū
诸 [ zhū ]
  1. 众,许多:~位。~君。~侯。
  2. “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投~渤海之尾。
  3. 犹“”:“能事~乎?”。
  4. 犹“”:“宋人事资章甫适~越”。
  5. 语助,无实在意义:“日居月~,照临下土”。
  6. 姓。
峰 fēng《國語辭典》

峰 [ fēng ]

  1. 高而尖的山头。如:「顶峰」、「高峰」、「颠峰」。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总不同。」
  2. 形似山头高起的部分。如:「驼峰」、「波峰」。
罗立(羅立)luó lì
围环耸立。 唐 杜甫 《望岳》诗:“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宋 王安石 《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毅然如九官,罗立在堂廉。”  ——《漢語大詞典》
似 sì/shì《國語辭典》

似 [ sì ]

  1. 相像、相类。如:「相似」、「类似」。五代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 继嗣。如:「似嗣」。《诗经·小雅·斯干》:「无相犹矣,似续妣祖。」汉·毛亨·传:「似,嗣。」
  3. 奉赠、给予。唐·贾岛〈剑客〉诗:「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宋·欧阳修〈紫石屏歌〉:「呼工画石持寄似,幸子留意其无谦。」
  1. 好像。如:「似乎」、「似有不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伏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
  1. 表示比较、差等之词。如:「一个高似一个」、「一天好似一天」。宋·贺铸〈浣溪沙·楼角初消一缕霞〉词:「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
儿孙(兒孫)ér sūn
子孙。亦泛指后代。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非唯音韵舛错,亦使其儿孙避讳纷紜矣。” 唐 杜甫 《后出塞》诗之五:“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清 孙枝蔚 《蒿里曲》:“不然亦得归乡里,儿孙拜墓牲肴丰。”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 曾皓 :‘不,我睡不着。老了,儿孙不肖,一个人真可怜,半夜连一个侍候我的人都没有。’”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